中級職稱報名,這些人慌了……

先來看一組數據——

2018年,全國考試報名總數為544.6萬人,較2017年增長了78%。其中:初級403.6萬人,同比116%;中級135.4萬人,同比19%;高級5.6萬人,與2017年基本持平。

2019年,考試報考人數再創新高,達到604.9萬人,比2018年增長11.1%,其中初級資格439萬人,同比8.7%;中級資格160萬人,同比18.2%;高級資格5.9萬人,同比6.7%。

所以說,財會人的老本行不是算賬,而是考試。

事到臨頭,才有澎湃之意,隨著疫情事態的緩和,中級職稱開始報名一事又牽動財務人本就脆弱的心。

中級職稱報名,這些人慌了……

中級職稱報名,這些人慌了……

都想做CFO,都想實現財務自由,但此目標需要不斷填充專業知識、實操能力,除了簡歷上可觀的工作經驗,更不能缺證書的鑲邊。

不管是被逼亦或是自願,初級、中級、高級,CPA、稅務師甚至CMA、ACCA等國際證書,也一定會是日後考慮。

所以這個開始,從不是為了結束,而是為了下一個開始。

中級職稱報名,這些人慌了……

中級職稱報名,這些人慌了……

中級職稱報名,這些人慌了……

今日辯題——

為何眾多財務人考完中級後把目光轉向CMA?

雖說財會是條考證不歸路,為何偏偏考完中級考CMA?這二者之間有必然關係麼?難道是考霸的興趣愛好?

IMA全球董事會董事Rick Thompson也曾說到:“管理會計CMA是會計行業的趨勢,它代表著會計發展的方向,不論你選擇財務會計、審計、稅務、成本、預算、資金或是其它會計模塊,隨著職業發展,都必將走入管理會計領域”。


1、領域不同

中級會計嚴格來說屬於財務會計領域,CMA則屬於大勢所趨的管理會計。參加中級會計需要工作經驗,在財務會計浸淫多年後,都有向管理轉換的需求,CMA恰好是滿足這部分的角色轉換。

2、管理會計的發展

這點毋庸置疑是使CMA報考熱門的“罪魁禍首”。自CMA被引進國內,即成財會領域的青萍之末,2016年財政部發布的“十三五計劃綱要”更是強化了這一趨勢,順勢而為是聰明人的選擇。

3、競爭起點不同

中級會計從2003年開始考試製度,CMA則09年引進,二者原本“粉絲”基礎不同,如今全國中級職稱持有者達到170萬,而中國CMA持有者將將達到萬數,1:170的比列,誰更以稀為貴,不言而喻。

4、含金量差異

中級職稱是國內傳統財會道路上的主枝幹,有一定影響力,但其知識體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適用面,加上CPA的同場競爭,中級的尷尬地位確實存在。CMA作為國際資質,影響力遍及全球180多個國家及地區,同時相較傳統領域的財會證書,

CMA管理會計又能產生差異化競爭的路線。

5、作為轉型、突破、加碼的利器,CMA話語權很重。

管理會計CMA在企業中的作用更傾向戰略制定或決策支持,通常被形容為企業軍師,輔助決策者規劃企業發展、整理內部財務系統、完善內部控制體系、評價和預測企業經營成本,這些定位使得CMA在企業中一直處於中高級管理崗,話語權重即是一種表現。

如預算經理、管理會計經理、財務分析經理、成本分析&控制經理、財務總監、CFO、CEO等

總結上文的數據,相較全國170萬的持證數量,反觀CMA三百萬的巨大人才缺口,考CMA似乎成了不得不去做的事!

縱使市場是一大因素,CMA本身包含的一套系統科學、先進適用的管理會計理論,從預算預測、內部控制、決策支持、風險管理、成本分析、投融資決策等方面

,以財務支持決策、以戰略融於管理的理念,將持證人打造成完美的“財務+管理+業務”的業財融合的高級精英,這是一張證書的野心!

相較於中級職稱的報考條件,CMA在校生也可以考,一年三次考試窗口,中英文兩種語言,2個科目的超高備考性價比,受到在職財務人青睞的同時,也被在校財務生定為“簡歷一員”。

不要以為中級是開始,也不要覺得中級是結束,財務路途漫長,各有發展方向,但CMA管理會計卻一定會成為職業發展的一大見證者,早考與晚考,你還分不清麼?

相信考下CMA後,你會在職場上掌握更多的主動權,也能讓自己變得更值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