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侠江湖与《聊斋志异》鬼狐世界那些剪不断的牵连

武侠小说大师金庸想象力丰富,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性格的塑造、武功招数的设计上独步天湖,江湖无人可望其项背。

金庸武侠江湖与《聊斋志异》鬼狐世界那些剪不断的牵连

金庸

其实,金庸的想象力也来自他的博览群书。他笔下的一些人物或细节从前人笔下也能找出些许蛛丝马迹,只不过大师毕竟是大师,即便是借鉴,也早已"为我所用"了。

《聊斋志异》作为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对金庸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金庸武侠江湖与《聊斋志异》鬼狐世界那些剪不断的牵连

01似曾相识

《碧血剑》第十二回有这样一处情节,誉驰北方武林的"盖孟尝"孟伯飞六十大寿的寿筵上,坐在首席的统兵驻防保定府冯参将被归二娘凌辱,哇哇大叫:"抬我大关刀来!"

这冯参将是何人呢?

金庸武侠江湖与《聊斋志异》鬼狐世界那些剪不断的牵连

冯参将

原来这冯参将武艺低微,靠着祖荫得官,却偏偏爱出风头,要铁匠打了一柄刃长背厚、镀金垂缨、薄铁皮的空心大关刀,自己骑在马上,叫两名亲兵抬了跟着走,务须口中"杭育、杭育",叫声不绝,装作十分沉重、不胜负荷的模样,他只要随手一提,却是轻松随便。旁人看了,自然佩服参将老爷神力惊人。他把"抬我大关刀来"这句话说顺了口,这时脾气发作,又喊了出来。

早些的三联版《碧血剑》,写作是"冯同知",情节一样。新修版中,金庸把他的官职由同知改为参将,更适合"统兵驻防保定府"。

无独有偶,《聊斋志异·卷九》有"王司马"一则:"新城王大司马霁宇镇北边时,常使匠人铸一大杆刀,阔盈尺,重百钧。每按边,辄使四人扛之。卤簿所止,则置地上,故令北人捉之,力撼不可少动。司马阴以桐木依样为刀,宽狭大小无异,贴以银箔,时于马上舞动,诸部落望见,无不震悚……"

相似的情节,不同的形象。《聊斋志异》中的"王司马"是个富于谋略的英雄形象,《碧血剑》的"冯参将"则是个装腔作势的搞笑配角。

像这样"雷同"的情节,《射雕英雄传》和《庚娘》里也有。

金庸笔下的包惜弱人如其名,是位弱女子。她嫁给了完颜洪烈,当上了大金国的王妃,但心里仍然怀念和杨铁心在一起的日子,那个别致的小木屋就是证明。她最终还是和杨铁心死在了一起。

金庸武侠江湖与《聊斋志异》鬼狐世界那些剪不断的牵连

包惜弱

《聊斋志异》中《庚娘》一文内容是这样的:

因为流寇作乱,书生金大用携全家南逃,贼人王十八见金大用妻子庚娘生得美貌,暗中起了歹心,并害死了金大用,逼迫庚娘与自己成亲。

在金庸笔下,书生金大用成了武夫杨铁心,庚娘换作包惜弱,王十八变成完颜洪烈。包惜弱曾经救过完颜洪烈,完颜洪烈爱上了包惜弱,伤愈后就设计害死了杨铁心(当然杨铁心也并没有死),自己装着侠义来救,此计得逞后终于抱得美人归。

蒲松龄笔下的庚娘是位奇女子,她首先看出了王十八的不怀好意,并在最后杀死仇人为丈夫报了仇。

有这样的雷同也许纯属巧合。

但金庸读书甚多,在安排故事时,脑海里闪现了某部名著的一些个情节,并巧妙里化用过来,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02还有人模仿

"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的海宁查家,在清代"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金庸出生于这样的名门书香世家,自小饱受传统文化熏陶,自然很早就读过妇孺皆知、脍炙人口的《聊斋志异》。

冯参将的情节,包惜弱的形象是不是金庸受此影响而作的移用?

答案是很有可能。

据《古金兵器谱》作者"王怜花"所言,"对金庸来说,《史记》、《水浒传》、《聊斋志异》等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痕迹好像更明显一些。"

《聊斋志异》在清代,以至于现在,它的光辉都不曾有所减少,模仿者众多,还出现了《女聊斋志异》,题"古吴靓芬女史贾茗辑",叙述的是些奇女子的故事。

金庸武侠江湖与《聊斋志异》鬼狐世界那些剪不断的牵连

《女聊斋志异·卷三》的"吴生"一则,也有类似情节,却不知金庸看过此书没有。

吴生的故事,显然虚构,但更富有传奇性。

唐朝后期,卢龙节度使李公,非常善于算命。他有个宝贝女儿,秀外慧中,李公算她有诰命夫人之命。李公把爱女视作掌上明珠,决不轻易寻婿。

有个叫吴生的破落世家子弟,游手好闲且爱取巧,十分眼馋李公女儿。他让算命先生给他假造了个大富大贵的生辰八字写在纸上,借故冲撞李公的出行队伍,见李公时故意说因算命不准而失神冒犯。李公一看他的八字,认定吴生前途远大,把他招为上门女婿。

慢慢李公发现吴生其实没啥才能,十分讨厌他。吐蕃入侵,朝廷让各路节度使举荐将才,李公想借刀杀人,就说吴生有将帅之才。

吴生临行和妻子诀别,妻子十分贤淑,勉励吴生要立功而归。吴生当了大将,又发挥他善于取巧的本事。

吴生在校场检阅队伍,他知道吐蕃间谍在暗中窥探,就让数名健儿抬来一柄似乎重有千斤的大刀,吴生拿起大刀,"下抑上扬,左荡右决,轻如挥扇,易若折枝",舞完下马,似乎毫不竭力。

吴生命令把大刀悬在营门上,择日出战。其实吴生所舞是贴锡箔的木刀,挂在营门的却是真的千斤铁刀。

吐蕃间谍先已大惊,深夜悄悄到营门看刀,想举刀却如蚍蜉撼树,牢不能动。吐蕃间谍回去报告了,吐蕃君臣相顾失色,以为不自量力,退兵并上表谢罪。

朝廷因为吴生征虏有功,授吴生为岭南节度使,封万户候;吴生妻子封凉国夫人。连带李公也升了官,翁婿和好如初。

吴生投机取巧,竟然弄假成真,不但娶得如花美眷,而且荣华富贵,让人无比艳羡。

李公的算命,也果然不虚。

03剪不断的牵连

明清之交,金庸祖上的有名人物是查伊璜。在《聊斋志异》中记载有关于查伊璜的故事,大致是他与吴六奇将军的交往。在《鹿鼎记》中,被金庸发展成一段生动、有趣的情节。

蒲松龄称查伊璜"厚施而不问其名,真侠烈古丈夫哉!"

这也可算作金庸与《聊斋志异》的另一渊源吧。

《聊斋志异·24卷本》第十五卷第三篇小说是《阿绣》,第四篇是《小翠》。两篇文字独立成章,情节互不相干。

当两者分别作为孙女、祖母的名字又同时出现在金庸《侠客行》中,就更加值得玩味。

金庸博采众家之长,成就了自己的渊厚。

人们往往只注目于曹雪芹、施耐庵对金庸的影响,其实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对金庸的影响也绝非浅鲜。

借用两个名字,或许并不重要。

我们试想,金庸笔下有"妖女"一种类型人物,她们与蒲松龄刻画的那些可爱的女鬼、女妖、狐仙形象是否全无亲缘关系?

金庸武侠江湖与《聊斋志异》鬼狐世界那些剪不断的牵连

狐仙

胡适评价《聊斋志异》道,虽然书中写的故事都是关于神鬼狐仙,说的其实都是人情世态。

也可以用同样的思路和方法来看金庸的武侠小说。

金庸武侠江湖与《聊斋志异》鬼狐世界那些剪不断的牵连

影视剧中金庸笔下的侠女形象

《聊斋志异》是狐仙神怪的离奇世界,最大的看点却是书中那些讲述纯真爱情的篇章。

金庸小说,描述的是虚构的江湖,书中最动人的部分也是侠客美女的爱情传奇。

《聊斋志异》中那些美丽多情的狐仙,其实就是金庸笔下那些痴情动人的可爱妖女。

都向我们描绘了以另一个世界为背景,却真切存在的人情世态。

聊斋,这两个字本身已衍生出另一种含义,指那些看来荒诞却动人的故事。

金庸的武侠江湖对现实中的我们,难道说不也是聊斋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