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瘟疫

歷史上的大瘟疫

1、黑死病

在1347年至1350年的短短三年間,歐洲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死於歷史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黑死病。到1352年,它消滅了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即2500萬人,並將在接下來的300年裡繼續傳播死亡。被感染的老鼠將疾病傳染給跳蚤,跳蚤很快將疾病傳播給人類。它以極快的速度殺死了它接觸到的大多數受害者,通常只需幾個小時。黑死病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在腺體部位會形成黑色的大癤子,但它實際上包括三種不同類型的鼠疫:腺鼠疫、肺鼠疫和敗血症鼠疫。腺鼠疫是最常見的,由跳蚤和齧齒動物傳播。腋窩、脖子和腹股溝的淋巴結會膨脹到雞蛋或蘋果大小,並且會因皮下出血而變黑。類似流感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頭痛、疼痛和高燒,但人們通常在死亡時除了腺體腫脹之外沒有其他症狀。腺鼠疫的死亡率高達75%,受害者在72小時內死亡。肺鼠疫更致命,死亡率為90%至95%。它攻擊肺部,使其充滿液體,導致受害者吐出粘液和血液。高度傳染性,只有在感染者附近的人才能吸入空氣中的細菌。肺鼠疫在48小時內殺死了受害者。然而,最致命的黑死病是敗血性鼠疫,即使在今天也沒有治癒方法。這種形式攻擊了血液。死亡率接近100%,人們往往在症狀出現的同一天死亡。症狀是高燒伴皮膚變色至深紫色,由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或靜脈血凝引起。

據說,這場瘟疫途徑黑海從亞洲傳到克里米亞半島。1347年突厥軍隊圍困克里米亞的一個熱那亞貿易商埠時,曾將帶病的屍體彈射入該鎮。當熱那亞人生病時,他們試圖通過航行到他們的祖國意大利來逃離疾病。當船靠岸時,船上的許多人已經死亡或死亡。瘟疫通過貿易路線和商隊迅速蔓延到整個歐洲,從南到北橫貫法國、英國、德國、丹麥,最終蔓延到整個人口稠密的世界。

2、雅典大瘟疫

雅典的瘟疫發生在公元前430-426年間,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時。這場瘟疫估計造成30萬人死亡,其中包括希臘政治家伯里克利。據說它造成了雅典每三個人中就有一人死亡,人們普遍認為它導致了古典希臘的衰落和衰落。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感染了這種疾病,但倖免於難;他說,瘟疫症狀包括高燒、皮膚起泡、膽汁嘔吐、腸潰瘍和腹瀉,他還說,捕食這些動物的鳥類和動物受到了影響,醫生受到的影響最大。

3、“安東尼瘟疫”

指在公元2世紀中期(公元164—180年),一起襲擊了安東尼統治下的羅馬帝國的傷寒、天花、麻疹以及中毒性休克綜合症等多種瘟疫事件。在近東作戰的士兵回到羅馬帝國,帶來了天花和麻疹,傳染給了安東尼的人們。傳染病奪走了兩位羅馬帝王的生命。第一位是維魯斯(Lucius Verus),於169年染病而死,第二位是他的繼承人馬可·奧勒略·安東尼(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做帝王做到180年,也因被傳染難逃厄運。

據羅馬史學家迪奧卡稱,當時羅馬一天就有2千人因染病而死,相當於被傳染人數的四分之一。估計總死亡人數高達5百萬。在有些地方,瘟疫造成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死亡,大大削弱了羅馬兵力。

瘟疫對羅馬帝國的社會和政治也有著極大的影響,特別是對文學和藝術領域的影響。當時正處於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第二年,正當雅典勝利垂手可得時。據說鼠疫由比雷埃夫斯傳入雅典,比雷埃夫斯是雅典的港口城市,也是主要的食物和日用品來源地。斯巴達和地中海東部一些地方也受到疾病的襲擊。

4、東漢末年瘟疫

據史書記載,東漢桓帝時大疫三次,靈帝時大疫五次,獻帝建安年間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萬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難。其中尤以東漢靈帝(公元168一188年)時的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幾次的疾病流行規模最大。 南陽地區當時也接連發生瘟疫大流行,許多人因此喪生。

當時,東漢王朝的各級地方官不斷接到大量的病例報告,有的村莊甚至幾乎全部死亡。地方官不敢怠慢,趕緊將這些情況上報朝廷。但是令他們失望的是,這時的朝廷卻正陷入腐敗和混亂之中,對老百姓的生死根本無暇顧及。結果由於缺乏有效的防治,瘟疫的範圍進一步擴大。 東漢末年的這次大瘟疫,當時人通稱其為“傷寒”。有關史料記載,這種疾病的主要症狀為:由動物(馬牛羊等)作為病毒宿主傳播,具有強烈的傳染性;發病急猛,死亡率很高;患者往往會高熱致喘,氣絕而死;有些患者又血斑瘀塊。在瘟疫來臨的初期,面對可怕的瘟疫,人們幾乎是束手無策,只能在絕望中等待死亡。

東漢末年短短三十年間,有明確記載的全國性大瘟疫共有十二次。在瘟疫流行期間,家破人亡者比比皆是,後果十分悲慘。在曾經繁華的中原地區,一度出現了這樣的慘狀:“家家有位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曹植《說疫氣》)而當時著名的醫學家張仲景,也曾悲痛地回憶道,他的家族本來人口眾多,達兩百餘人口,但在不到十年的瘟疫流行期間,竟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死去了,而其中又有七成是死於傷寒。在東漢王朝的首都洛陽地區,瘟疫竟奪去了一大半人的生命。再加上當時這裡不斷髮生戰亂,中原地區陷入極為恐怖的狀態。

在瘟疫的打擊下,一般的老百姓由於條件落後而大量死亡。另一方面,即使那些一向養尊處的上層人士也難逃厄運。在這方面,著名的“建安七子”就是很好的例子。所謂“建安七子”,是指東漢末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詩人,他們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當曹丕還未稱帝時,與“建安七子”中的好幾位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不幸的是,在建安二十二年中原地區的大瘟疫中,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竟有四人染病而死,他們是徐幹、陳琳、應瑒、劉楨。眼看著好友一個個死去,曹丕後來沉痛地回憶道:“昔年疾疫,親故多摧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 ……謂百年已分,長共相保,何圖數年之間,零落略盡,言之傷心”。此外,當時許多著名的上層人士,如著名的“竹林七賢”、 王弼、何晏等人,基本上都是英年早逝。

在經歷了長期的大規模瘟疫後,中國的人口大量死亡。儘管在古代並沒有明確的相關記載,一些人口統計數據也很不準確,但我們仍可從一些史書留下的數字體會到瘟疫的威力。根據古代較為權威的官方記載,瘟疫爆發前的漢桓帝永壽三年(公元157年)時,全國人口為5650萬,而在經歷了大規模的瘟疫,僅僅八十年後的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時,全國人口僅存1600餘萬,竟然銳減達四分之三。而在瘟疫最劇烈的中原地區,到三國末年,其人口僅及漢代的十分之一。雖然當時的戰爭和災荒也是造成人口減少的重要原因,但瘟疫所帶來的這種損失仍是觸目驚心的。

毫無疑問,東漢末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多災多難的一個時代。政治腐敗、軍閥混戰、災荒頻仍,再加上聞所未聞的大瘟疫,使得整個中原地區出現了大面積荒無人煙的情形。過去曾經繁榮昌盛的城市遭到徹底破壞,土地荒蕪,百姓流離失所,商品交換也陷入停滯。

正是面對這種悲慘的景象,一向關心國計民生的政治家曹操才傷感地寫下那首著名的《蒿里行》: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形象地反映出當時中國的社會悲哀。東漢末年這次規模空前的瘟疫,不但在當時造成了巨大的災難,而且在許多領域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