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官何以“萃於左丞相府”?談古代官職中的“左”與“右”

眾官何以“萃於左丞相府”?談古代官職中的“左”與“右”

自明太祖朱元璋因胡惟庸案廢除丞相之後,君主專制集權達到了高峰。在其之前千百年來的丞相制度,可謂是有效的分化了權力致使皇帝在很多時候不能一家獨大。丞相的地位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以與皇權在朝堂之上分庭抗禮。

《史記》記載,秦始皇稱帝后便在中央置左右丞相。兩位丞相,這也是防止其權力過大,架空帝王的主要手段。“左”和“右”,在我國古代不僅僅是代表方位的詞彙,而是大有講究。

一、 變化萬千,因時而異

左右所代表的管職尊或卑,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據歷朝歷代的情況而定的。同時,左右在官場和日常生活中的含義即使在同一朝代也不盡相同。在春秋戰國時期,往往是以“右”為尊。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完璧歸趙以後

“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的廉頗眼看這個費口舌之勞的人居然在攻城略地的自己之上就非常氣惱,這才有了後來的“負荊請罪”

但每個國家的風土民情不同,左右尊卑的秩序自然也因國而異。比如《老子》中的“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這就說明,在老子的時代或者是國家中,就是以左為尊的;比如《左傳》中的“楚人尚左”。可見,春秋時期的左右在尊卑方面不完全相同。但縱觀歷史,還是以右為尊的時期較多。

眾官何以“萃於左丞相府”?談古代官職中的“左”與“右”

1.秦漢時期,尚右盛行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而禮指的是四書五經中的《禮記》。它代表的是春秋時期的一種尊卑有別的制度,而孔子所感嘆的“禮崩樂壞”自然也是之禮教制度荒廢。在崇禮尚德的春秋時期,左和右在官場上所代表的含義已然形成。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實行“分食制”。《戰國策》記載“天子饗宴,面南而王;假使左為西右為東,臣工據官職由尊至卑而坐,使官位尚者於東,左先右後”。古代實行分食制,周天子宴請群臣及諸侯時就是按照“尊左”的原則安排座次。自己坐王座,其他人按照官職大小依序而坐。

《史記》中記載“秦惠文王九年,爵樗裡疾右更,使將伐河東”。右更乃為商鞅變法後的,第一大爵位,位居十二爵之首。這是說嬴駟派遣他的弟弟去河東攻打以魏國為首的五國聯軍,共計斬首八萬餘人。而在樗裡疾的侄子秦武王繼位之後,便直接將其封為“右丞相”。足以看出對其的重視。

到了漢朝,高祖劉邦曾經長期生活在秦朝的統治之下自然對以右為尊的觀念也沒有改變。

在《史記·陳丞相世家》記載,“乃以絳侯勃為右丞相,位次每。平徙為左丞相,位次第二”。講述的是輔佐劉邦,大敗項羽的陳平之事。因開國有功,他被封為丞相而到了漢文帝時期又主動將自己相位讓給周勃,自己為左丞相。

眾官何以“萃於左丞相府”?談古代官職中的“左”與“右”

周天子之筵,位高者於右;樗裡疾大戰前嬴駟犒賞他為右更;陳平退居二線之後自己則成了左相。類似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漢書·田叔列傳》中“無出其右者”,意思是沒有人能超過他。皇親國戚也被成作為“右戚”。

可見,直至漢朝時期古人都是以右為尊的。單就左右丞相而言,它與如今我們講究的正副職制度,非常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樣,古代二者只是分工不同右相管轄範圍大而左相相對較小。而正副職,則是正者對副者擁有絕對的管轄權,副職更像是正職的副手,對正職直接負責。而左右丞相,兩者都是直接對皇帝負責。這也是為了制約相權,防止其勢力膨脹而設定的。

2.隋唐宋時期,出現變化

《隋書》中記載“以柱國、相國司馬、渤海郡公高熲為尚書左僕射兼納言”。這裡的左右僕射就相當於丞相的意思,高熲是隋文帝時期的第一權臣;可見隋朝的官制應當是以左為尊的。

唐承隋制,在唐初期行政區劃以及官僚體系都是基於隋朝的基礎上進行的。歷史課本中的千古名相房玄齡,以敢於直諫著稱,他和杜如晦被稱為“房謀杜斷”。《舊唐書》記載,“太宗繼位,遷尚書左僕射、司空”。可見在唐朝,仍然以左為尊。

但到了武周時期,為了徹底的掌握權力她將中書令設為右相,侍中為左相。在此時期,右相的地位要高於左相。這是因為,她必須經過改革才能顯現出自己新朝代的特點。而李隆基登基以後,又設立了左右僕射以限制相權的發展,為了表明自己與先祖一脈相承左僕射的地位自然是要高過右僕射。

眾官何以“萃於左丞相府”?談古代官職中的“左”與“右”

前段時間大火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林相,其原型為玄宗時期的權臣李林甫。“口蜜腹劍”的原型人物,便是他也。據《新唐書》記載,李林甫的巔峰時期擔任右相兼左僕射。右相為武周時期最高官位,而左僕射則是當朝最高官位。可見玄宗對其之信任,以及權勢滔天。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他擔任過的最高官職是右丞相兼任少保。宋朝是承接唐制,同樣是以左為尊。因而,文天祥的右丞相不過是皇帝為了拉攏他和他的軍隊所封。在地位上還要矮左相一頭,所以才有了《宋史》記載的,士大夫和百官都聚集於左丞相府而他的府宅則門可羅雀。

除了這三朝之外,作為外來民族建立的政權—元朝改變了宋朝的做法,而是沿襲了“以右為尊”的傳統。比如伯顏就是右丞相,而他們許給文天祥的則是左相。可見,古往今來左右到底誰為尊誰為卑。左右所承載的意義,也不僅僅侷限於此。

二、 左右尊卑,層次分明

拋開丞相分左右之外,還有許多事情上也有左右之分。它們的含義囊括了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既然標榜了自己是禮儀之邦,自然要拿出該有的姿態。封建時期,等級制度嚴明而左右之分也是其中的體現。

1.左遷右移,歷史淵源

眾官何以“萃於左丞相府”?談古代官職中的“左”與“右”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這首詩是唐朝詩人韓愈被貶潮州時所作,全名為《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那時的潮汕地區還尚屬蠻荒之地,滿是瘴氣。這首詩名又是“左遷”,可見當時的左遷是貶謫之意。值得一提的是,幾百年以後同樣被排擠遭放逐的蘇軾,將韓愈視為自己的偶像。二人還同列唐宋八大家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首詩是作者聽說王昌齡被貶以後有感而發的作品,表達了對其的不捨之情。

這兩首唐詩都被收錄進了語文課本當中,可謂是人盡皆知。詩中都提到了“左遷”,而且都抒發了悲怨的心情。肯定有人心生疑惑,明明說唐朝是以左為尊那為何遭貶謫被放逐了還要用“左”呢?

首先寫詩之人都喜歡引用典故,而“左遷”一詞早在《漢書·周昌傳》中就有所提及。釋意為“是時尊右而卑左,故謂貶秩位為左遷。”引經據典是歷代作者的習慣,這與唐朝尚左並不衝突。同時《史記·陳涉世家》中“發閭左謫戍漁陽”,也是代表同一含義。

而有左就會有右,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在其作《李端愨可東上閣門使制》中,寫道“非專為恩,以致此位,積功久次,當得右遷”。表達了作者在對李端愨在黨爭中勝利後升官的祝賀。

唐宋雖皆以左為尊,但詩詞文人在筆墨當中還是習慣於遵循舊俗。畢竟,尊右的傳統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形成。而且漢朝時,最先對左遷和右移有了解釋。這與當朝的習慣,並沒有發生衝突。

2.表達尊敬,流傳至今

眾官何以“萃於左丞相府”?談古代官職中的“左”與“右”

同樣收入進語文課本的文章,《史記·魏公子列傳》“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一門侯生”。從“虛左”我們可以看出,信陵君非常謙虛的將車上的左位讓了出來以表達對侯先生的敬重。

《紅樓夢》中,講述的乘車方位為王熙鳳居左,其餘人則繞膝而坐。當然在是在沒有老爺的情況下。可見,古代乘車的規矩是以左為尊。除非遇見值得尊敬之人,讓出左位以示尊敬之心。

歷經“酒場”的人,應該對酒桌上的規矩非常熟悉。宴請者居於衝門之位,而右側為主賓,左側為副主賓。剩餘則為陪客。陪客則又有主陪和副陪之分,副陪背對門口主要負責勸酒事宜。從中可見,在現代宴席活動中是沿襲了以右為尊的傳統。

結語:

左和右,這兩個本意簡單的詞語因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賦予了它們多重的內涵,在時代變遷之中二者也歷經沉浮,互為高低。但總的來說,

朝堂之上還是尊右的情況較多。封建時期,提倡的是男尊女卑這自然就形成了男左女右。可見,它們對於日常生活之影響非常廣泛,不能以偏概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