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穴式”就业扶贫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近日,清镇市卫城镇贫困户燕秋华、燕鹏蓉、李海燕三人在卫城镇就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变“线下面对面”为“线上键对键”,与浙江胜华波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达成用工协议。办其相关证件后,工作人员将三人送到浙江省瑞安市上岗,月工资不低于4000元。

一家人就业,全家脱贫。卫城镇通过对上协调岗位、精准对接、加强培训,产业带动等方式深入推进就业扶贫工作,截至目前,全镇已有182个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人均月工资2454元。

多渠道协调岗位——“点对点”接收贫困劳动力

初春时节,受疫情影响金旗村路上基本上看不见村民游走闲逛的身影,负责金旗村保洁的公益性岗位燕友平、林忠华却没有因为行人少而偷懒。

“点穴式”就业扶贫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有了这份工作,一年有差不多两万块钱的收入,养我这两个娃娃就不用愁了。”带着口罩的林忠华说,这是自己脱贫的“金饭碗”,要倍加珍惜。

“为支持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卫城镇多渠道协调岗位,‘点对点’接收贫困劳动力。”卫城镇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张美介绍,在清镇市人社局的支持下,卫城镇结合自身实际设立就业扶贫特设岗位,大力开发山林防护、水库管护、保洁保绿等社会服务类扶贫专岗,结合贫困劳动力特点,注重“因岗用人、因人置岗”,全镇已有68名贫困劳动力通过扶贫特设岗位实现就业。

鼓励就近就地就业,也因地制宜推动劳务输出。张美介绍,今年,卫城镇人社中心积极收集辖区内企业用工需求,共吸纳100个贫困劳动力就业;并向浙江、广东、福建、上海等地收集岗位信息,发挥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作用,开展劳务对接。据统计,卫城镇有组织开展劳务输出杭州、珠海、揭阳、瑞安等市就业的贫困劳动力达33人。

“点穴式”就业扶贫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多层次开展培训——提升群众劳动技能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他们组织的厨师培训,那些老师还是厉害,让我学到了一技之长,现在开了一个70平的小餐馆,日子慢慢好起来了。”电话那头是永乐村贫困劳动力林开杰,从他的话语中能感受到他对生活满满的信心。

基本技能是贫困群众就业创业的前提条件。近年来,卫城镇大力组织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开办免费培训班,并对参与培训贫困劳动力进行生活补贴。调整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工种目录,把适合贫困群众就业的护林员、育婴员、保洁员、手工艺员等工种纳入补贴范围。

卫城镇大力开展培训。以实现愿培尽培为目标,整合培训资源,大力推行“订单式”“定向式”培训,做实培训台账、做实培训对接、做实培训服务,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卫城镇结合培训类别优化服务、主动上门,将培训地点搬到村活动室、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实现便捷式参训,对参加就业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的贫困劳动力,给予每人每天40元标准的一次性补贴。截至目前,共为农村贫困劳动力开展职业培训200余人次,开展实用技能、家政育婴、种养殖加工、厨师培训、网创、电焊工等培训14次,培训生活补贴12520元,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53人。

全方位布局产业——强化贫困群众利益联结

“我腿脚不方便,腰杆也不好,政府还想到我们,拿我们的土地来种植元宝枫,每年每亩还可以有700块钱的收益,听说还是每年递增。”一边说话一边喂猪的公告村贫困户郎婆婆说道,现在养猪政策也好,买小猪每头还补助1000元,养起来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卫城镇不断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卫城镇把各村组织起来、把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把贫困群众的信心提振起来,通过发展农业产业,激发内生动力,引进市场主体,培育致富产业,强化利益联结,切实将贫困群众固化在产业链上,将“有能力”的“扶起来”、“扶不了”的“带起来”、“带不了”的“保起来”,不断提升产业扶贫的带动力和实效性,确保贫困群众能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稳定脱贫。

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分红、土地流转等形式,参与产业项目劳作,掌握生产技能,获得稳定收益,实现了产业扶贫有“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截至目前,卫城镇共产业带动28户贫困户参与就业,发展保供蔬菜基地1667亩,元宝枫3000亩,辣椒700亩,改良果树1200亩,通过产业的适度规模发展实现稳定增收致富。

(供稿:罗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