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7萬兵馬叫板大清,為何曾國藩30萬勁旅甘願當臣子?

談起晚清歷史,離不開曾國藩、袁世凱這兩位風雲人物,他們改變了近代歷史走向。曾國藩興辦湘軍,消滅太平天國運動,為大清續命50餘年之同時也讓漢族地方勢力崛起,為近代軍閥割據局面出現做了鋪墊。袁世凱,關鍵時刻出賣了光緒皇帝與維新派,讓戊戌變法運動流產。武昌起義後,袁世凱一邊出兵鎮壓革命運動,一邊逼迫清室遜位,促成“南北議和”,竊取了革命果實。如此,曾國藩、袁世凱成為近代史上熱門話題,都是政治領域的風雲人物。有意思的是,袁世凱取代大清時手中只有區區7萬兵馬,而曾國藩巔峰時期可調動兵馬30餘萬勁旅,卻甘願充當臣子。


袁世凱7萬兵馬叫板大清,為何曾國藩30萬勁旅甘願當臣子?

1864年7月,湘軍殺入天京,滅亡了太平天國運動。此時,曾國藩可以調動之兵馬30餘萬,勢力碾壓八旗、綠營。要知道,僧格林沁馬隊也就2萬人,壓根就是不是曾國藩之對手;李鴻章、左宗棠、劉長佑等雖然手握重兵,即使不聽從曾國藩調遣,也不會甘願受清廷驅使。但是,曾國藩拿下天京後,為了避免朝廷猜忌,主動裁撤軍隊,繼續充當大清臣子。袁世凱則不一樣,甲午戰爭之後開始在天津小站練兵,武昌起義爆發時共編練成6鎮,總計兵力7萬餘。憑藉這7萬兵馬,武昌起義後袁世凱才能逼迫清朝皇帝遜位,促成南北和談,最終竊取勝利果實。曾國藩、袁世凱均手握重兵,可選擇卻不一樣;曾甘願為臣子,袁則取而代之。這是為何呢?


袁世凱7萬兵馬叫板大清,為何曾國藩30萬勁旅甘願當臣子?

01.袁世凱具有冒險精神,典型的賭徒;曾國藩太保守,做事畏手畏腳

作為當今成功學家眼中的“大神”,曾國藩思想比較保守,做事畏手畏腳,不敢第一個“吃螃蟹”,嘗試問鼎天下。就拿創辦“湘軍”來說,曾國藩取名為“湘勇”,職責是保衛鄉里,是民兵性質,而不是“湘軍”,以免引起朝廷猜忌。要知道,第一個使用“湘軍”,並明確所部為“湘軍”的是羅澤南。攻破天京後,部下建議曾國藩扯旗自立,他卻選擇裁軍,而不是擁兵自重,坐觀其變。袁世凱則不一樣,典型的賭徒,具有相當的冒險精神與投機心理。朝鮮事變時,袁世凱率親兵第一個殺入王宮,劫持人質之同時擊殺日本兵,奪取政治資本,這讓他成為主戰派之代表人物。戊戌變法時,袁世凱冒著“欺君大罪”,出賣光緒皇帝、維新派,再次奪取政治資本,成為慈禧大紅人。武昌起義後,各省紛紛獨立,這對袁世凱而言是機會。


袁世凱7萬兵馬叫板大清,為何曾國藩30萬勁旅甘願當臣子?

02.湘系派系林立,北洋系相對比較團結,袁世凱底氣足

思想保守,甘願做臣子,是曾國藩不敢自立之原因,而湘系本身派系林立則讓其失去了“造反”之底氣。攻入天京後,包括李鴻章、左宗棠在內的湘系兵馬多達30餘萬,這是三藩之亂後,漢族地主擁兵之最。然而,這30萬兵馬不一定都甘願追隨曾國藩造反,為其打江山;打太平軍,他們可以接受調遣,但與清朝叫板則未必了。道理很簡單,李鴻章、左宗棠、劉長佑、彭玉麟、劉坤一等手握重兵之將領,已經位極人臣,得到了高官厚祿,實在沒必要再去冒險;死心幹到底的也許就只有九帥曾國荃了,這也是曾國藩絕對之嫡系。北洋系則不一樣,袁世凱在世時絕對是鐵板一塊,沒人敢耍花樣;段祺瑞、馮國璋等悍將只聽從袁世凱調遣,而不接受朝廷指揮。武昌起義後,清朝讓陸軍大臣蔭桓統帥北洋軍南下,可沒一人動身。如此,攝政王載灃只能讓袁世凱出山,授予其實權。


袁世凱7萬兵馬叫板大清,為何曾國藩30萬勁旅甘願當臣子?

03.列強明確支持袁世凱,卻不一定支持曾國藩,甚至還反感

鴉片戰爭以來,近代中國局勢之變化幾乎都離不開西方列強之作用,能否得到列強支持,是各大政治力量成功必要條件之一。對於曾國藩,列強比較反感,支持之力度有限。道理很簡單,曾國藩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為了奪取長江中下游政治經濟權利,拒絕朝廷“借師助剿”,將英、法勢力排擠出局。如此,列強轉而尋找李鴻章合作,為淮軍提供大量的武器裝備,包括用於摧毀堅固城池的開花大炮。袁世凱則不一樣,對藉助外力來達成政治目的很感興趣。朝鮮事變時,袁世凱就主張藉助英、美、俄等列強幹涉,一起對抗日本,搞多邊談判。組建北洋軍時,軍事顧問幾乎都是歐美軍官,與列強關係十分密切。武昌起義後,歐美列強普遍支持袁世凱奪權,揚言非袁世凱不能控制局勢,不能保護其政治、經濟利益。列強支持,是袁世凱敢逼迫清朝皇帝遜位,奪取勝利果實之資本。


袁世凱7萬兵馬叫板大清,為何曾國藩30萬勁旅甘願當臣子?

04.武昌起義時,清朝民心喪失殆盡,袁世凱處在好時代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英雄能否獲得成功,也得看是否“生逢其時”。太平天國運動歷經14年,縱橫全國14省,攻略500餘座城市,沉重打擊清王朝封建統治之同時,也造成了巨大破壞。當然,這破壞有來自太平軍,也有來自清軍,以及列強幹涉軍。太平天國滅亡後,人心思定。恢復生產是當務之急,人民不希望再次爆發戰爭,承受戰亂、離別之苦。再則,曾國藩平時“屠戮過重”,鎮壓太平軍時殺人過多,九江、安慶、天京等地深受其害。此時,曾國藩若是造反,肯定不得民心,其群眾基礎比較薄弱。武昌起義時,局勢完全不一樣了,清朝已經徹底失去民心,成為“棄兒”。道理很簡單,簽訂《辛丑條約》,禁止人民反帝,成了洋人走狗;預備立憲、清末新政又是一個“騙局”,漢族官僚非常不滿,統治集團內部分裂。如此,武昌起義後,南方各省紛紛獨立,清朝名存實亡,袁世凱逼迫清朝皇帝遜位,算是順應時代潮流。


袁世凱7萬兵馬叫板大清,為何曾國藩30萬勁旅甘願當臣子?

綜上所述,袁世凱除了具有賭徒心理,更多的是得益於時代大勢,在清朝被大夥拋棄時助力一把,逼迫清帝遜位。所以,袁世凱7萬兵馬敢叫板大清,曾國藩30萬勁旅只能當臣子。對此,各位又是如何看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