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可称儒者者皆壮士也——《读孔笔记.四十》

-

凡可称儒者者皆壮士也——《读孔笔记.四十》


就在孔子准备在卫国安心教书育人的时候,故乡鲁国传来了消息。

按《左传·哀公十一年》。十一年春,齐为鄎故,国书、高无丕帅师伐我,及清。季孙谓其宰冉求曰:“齐师在清,必鲁故也。若之何?”求曰:“一子守,二子从公御诸竟。”季孙曰:“不能。”求曰:“居封疆之间。”季孙告二子,二子不可。求曰:“若不可,则君无出。一子帅师,背城而战。不属者,非鲁人也。鲁之群室,众于齐之兵车。一室敌车,优矣。子何患焉?二子之不欲战也宜,政在季氏。当子之身,齐人伐鲁而不能战,子之耻也。大不列于诸侯矣。”

白话意思:十一年春季,齐国因为鄎地这一战的缘故,国书、高无邳带兵进攻我国,到达清地。季孙对他的家臣之长冉求说:“齐国驻扎在清地,必然是为了鲁国的缘故,怎么办?”冉求说:“您三位中间一位留守,两位跟着国君在边境抵御。”季孙说:“不行。”冉求说:“那就在境内近郊抵御。”季孙告诉了叔孙、孟孙,这两人不同意。冉求说:“如果不同意,那么国君就不要出去。您一人带领军队,背城作战,不参加战斗的就不能算是鲁国人。鲁国的卿大夫各家的总数比齐国的战车要多,即使您一家的战车也多于齐军,您担心什么?他们两位不想作战是很自然的,因为政权掌握在季氏手里。国政承担在您的肩上,齐国人攻打鲁国而不能作战,这是您的耻辱。这就完全不配和诸侯并列了。”(来源:查字典诗词网)

季氏在鲁国一家独大。叔孙,孟孙两家琢磨:平时你季孙作为国内最大利益既得者,权利与担当应当同等,所以,战时为国出力亦当义不容辞,自然而然。

作为家臣,冉求的表现足够镇静,对形势的分析非常客观,也足够自信。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冉有这个人,千户人家的城邑、百乘兵车的采邑,可以让他当总管)……”足见冉有之强。

按《左传·哀公十一年》。季孙使从于朝,俟于党氏之沟。武叔呼而问战焉,对曰:“君子有远虑,小人何知?”懿子强问之,对曰:“小人虑材而言,量力而共者也。”武叔曰:“是谓我不成丈夫也。”退而蒐乘,孟孺子泄帅右师,颜羽御,邴泄为右。

白话意思:季孙氏让冉求跟着他上朝,在党氏之沟等着,叔孙喊过冉求问他关于作战的意见。冉求回答说:“君子有着深远的考虑,小人知道什么?”孟孙硬是问他,他回答说:“我只考虑和有才干的人说话,和有力量的合作。”叔孙说:“这是说我成不了大丈夫啊。”退回去以后就检阅部队。孟孺子泄率领右军,颜羽为他驾御战车,邴泄作为车右。

这是冉求用的激将法。冉求明知光靠叔孙和孟孙的觉悟是不会主动出兵的,光靠以民族生死存亡为利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难以让其就范的。所以,冉求剑走偏锋,刺其自尊心,激其自强心。结果,叔孙、孟孙为了证明自己是大丈夫,便急吼吼的回家整顿军队,准备应战。冉求当为激将法运用之始祖也。

凡可称儒者者皆壮士也——《读孔笔记.四十》


按《左传·哀公十一年》。冉求帅左师,管周父御,樊迟为右。季孙曰:“须也弱。”有子曰:“就用命焉。”季氏之甲七千,冉有以武城人三百为己徒卒。老幼守宫,次于雩门之外。五日,右师从之。公叔务人见保者而泣,曰:“事充政重,上不能谋,士不能死,何以治民?吾既言之矣,敢不勉乎!”

白话意思:冉求率领左军,管周父为他驾御战车,樊迟作为车右。季孙说:“樊迟年纪太轻了。”冉求说:“因为他能够听从命令。”季氏的甲士七千人,冉求带着三百个武城人作为自己的亲兵,老的小的守在宫里,驻扎在雩门外边。过了五天,右军才跟上来。公叔务人见到守城的人就掉眼泪说:“徭役烦、赋税多,上面不能谋划,战士不能拼命,用什么来治理百姓?我已经这么说了,怎么敢不努力呢!”(来源:查字典诗词网)

樊迟,即樊须,名须,字子迟。春秋末鲁国人(一说齐国人)。樊迟后来在冉求的引荐下做了孔子的弟子。

按《左传·哀公十一年》。公叔务人是鲁昭公之子,通过其所言可见其人品。乃当时贵族中的君子。

师及齐师战于郊,齐师自稷曲,师不逾沟。樊迟曰:“非不能也,不信子也。请三刻而逾之。”如之,众从之。

白话意思:鲁军和齐军在郊外作战。齐军从稷曲攻击鲁军,鲁军不敢过沟迎战。樊迟说:“不是不能,是不相信您,请您把号令申明三次,然后带头过沟。”冉求照他的话办,众人就跟着他过沟。(来源:查字典诗词网)

可见,鲁国执政者在战士们心中已经失信到了如此地步,冉求作为首次带兵,不了解军队的情况。可樊迟是个明眼人,发现了问题所在,只要将领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战士们还是愿意拼命的。

按《左传·哀公十一年》。师入齐军,右师奔,齐人从之,陈瓘、陈庄涉泗。孟之侧后入以为殿,抽矢策其马,曰:“马不进也。”林不狃之伍曰:“走乎?”不狃曰:“谁不如?”曰:“然则止乎?”不狃曰:“恶贤?”徐步而死。

白话意思:鲁军攻入齐军。鲁国右军奔逃,齐国追赶,齐将陈瓘[guàn]、陈庄徒步渡过泗水。孟之侧在全军之后最后回来,他抽出箭来打他的马,说:“我走在最后是马不肯往前走。”林不狃的伙伴说:“逃跑吗?”不狃说:“我不如谁?”伙伴说:“那么停下来抵抗吗?”不狃说:“停下来抵抗就好么?”从容缓步,被杀死。(来源:查字典诗词网)

凡可称儒者者皆壮士也——《读孔笔记.四十》


这一段非常戏剧化,也非常有趣。同样是打败仗的将领,一个是因爱给别人留面子,一个因太好面子,结局却迥异。太好面子的林不狃荒唐丧命,爱给别人留面子的孟之侧不仅保了性命,还因被孔子表扬而流芳史书,徒赚了一个好人品的名。

按《论语·雍也》。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白话意思:孔子说:“孟之反(孟之侧)不夸耀自己。打败仗时大家奔走,他独自押后,将进城门时才用鞭子打马说,‘不是我敢于押后,而是马走不快。’” (李泽厚译)

按《左传·哀公十一年》。师获甲首八十,齐人不能师。宵,谍曰:“齐人遁。”冉有请从之三,季孙弗许。孟孺子语人曰:“我不如颜羽,而贤于邴泄。子羽锐敏,我不欲战而能默。泄曰:‘驱之。’”公为与其嬖僮汪锜乘,皆死,皆殡。孔子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冉有用矛于齐师,故能入其军。孔子曰:“义也。”

白话意思:鲁军砍下甲士的脑袋八十个,齐国人不能整顿军队。晚上,侦探报告说:“齐国人逃跑了。”冉有三次请求追击,季孙没有允许。孟孺子对别人说:“我不如颜羽,但比邴泄高明。颜羽敏锐善战,我心虽不想作战,但口中不说逃走的话,邴泄却说‘赶着马逃走’。”公为和他宠爱的小僮汪锜同坐一辆战车,一起战死,都加以殡敛。孔子说:“能够拿起干戈保卫国家,可以不作为夭折来对待。”冉有使用矛攻杀齐军,所以能攻破齐军。孔子说:“这是合于道义的。”(来源:查字典诗词网)

孟孺子是孟氏宗族孟懿子的儿子。他说出的话像小孩子一样搞笑,自己不行就不行,还非要想找补回点儿面子来。这就是当时鲁国执政上卿后人的素质,简直就是一群油嘴滑舌,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不过,再暗的夜空也会有星星在闪烁光芒,公叔务人(公为)和少年汪琦就是挂在鲁国暗夜的两颗明星。鲁昭公之子公叔务人与少年汪琦同乘一辆战车奋勇杀敌,双双为国捐躯后,按礼仪上来说,汪琦因年幼,故不能用成年人的殇礼。但最终,还是和公叔务人一同用成年人的殇礼举行殡敛。这件事传到居于卫国的孔子的耳朵后,孔子当时定是热血沸腾,肃然起敬,大发感慨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说什么成年不成年?能为国捐躯,就是我鲁之壮士!”可见六十八岁的周礼拥护者孔子并不是一迂腐老朽,依然够热血、依然够冲动、依然够爷们!

凡可称儒者者皆壮士也——《读孔笔记.四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