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流芳百世,但求无愧于心

不求流芳百世,但求无愧于心

公元1818年,出生于湖南湘西的郭嵩焘,少年时即显露出非凡的才华,不仅入读当时著名的长沙岳麓书院,还顺利考取秀才,两年后又中得举人。


但人生之路并不都是坦途,此后的郭嵩焘,一直在科考路上艰难跋涉,直到公元1847年,才中得进士并被选为翰林院庶士。

那时,郭嵩焘的梦想是好好学习,将湘学文化传播开来,并成为严谨治学的学者,但是,以“湖湘弟子”结成的朋友圈却左右了他的人生。


时任兵总右侍郎的曾国藩创办湘军,于是,一介书生郭嵩焘被招至麾下,成为曾国藩的得力助手。

此前一直苦读诗书的郭嵩焘,开始接触到另一番天地,而正是这次的人生转折,才让郭嵩焘在中国近代史上,变成举足轻重的人物。

身在官府之中,郭嵩焘有机会出去宦游各地筹饷和视察,有时也去外国人开办的图书馆或者轮船上参观,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不求流芳百世,但求无愧于心

西方的文化,以及在机器制造方面的先进技术,给他的触动很大。

此后,他有时间就研究西方文化并收集有关资料,并向当时的咸丰帝进谏,建议选拔通晓外语的人才入京任职,并在天津设局仿效外国建造战舰等等。

咸丰帝当时很咸兴趣,只是还没来得及具体实施,郭嵩焘就因与两广总督意见不合而罢官回家了。

在逐渐没落的清王朝,郭嵩焘的思想先进而又与旧势力格格不入。

所以,他的言行言论总是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打击和诋毁,但郭嵩焘本着富国强民的心态,还是努力坚持着自己的理想,那就是引进先进技术,摒弃落后愚昧而狭隘的思想,接受新事物。


不求流芳百世,但求无愧于心

公元1875年,经同僚举荐,郭嵩焘再次出山任福建按察使。

彼时,清政府也开始筹办洋务,郭嵩焘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他把自己的主张以及积累的资料写成《条陈海防事宜》上呈给清廷,他用“如是以求自强,恐适足以自敝”来强调,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策略,中国的工商业才能有出路。

郭嵩焘的建议终被采纳。

然而就在郭嵩焘准备继续推行洋务时,云南发生的“马嘉理案”却让他成为中国第一位外交官。

当时,英国人马嘉理与随从,擅自进入云南境内,并与当地居然冲突而被打死。英国以此要挟清政府赔礼道歉,并派公使前往英国。

这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虽然代表的是清政府,但个人名节也会受到诋毁,郭嵩焘的亲朋好友纷纷劝说他,让他辞掉此行。


不求流芳百世,但求无愧于心

郭嵩焘也明白,自己的处境很尴尬,不去觉得有负国家之托,去了就是卖国求荣。,

不求流芳百世,但求无愧于心,郭嵩焘认为只有对外“悉通其情伪”,对内报效国家才是士大夫所为,于是决定出使。

郭嵩焘的行为,迅速招来诸多文人的谩骂与羞辱,更有甚者,在他的家乡,有人扬言要挖他家的祖坟。

顶着重重压力,年近六旬的郭嵩焘如期出使英国,在处理国事之余,还不忘研究西方文化及西方制度等等,并在出使途中,写了一本《使西经程》,里面详细记述了西行见闻,并呼吁保守的国民,多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技术等。

而郭嵩焘为此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六十多的老人,每天要学习英文,外出实地考察,并时时将建议写成书面材料汇报给政府。


不求流芳百世,但求无愧于心

在郭嵩焘的建议下,清政府也在海外设立领事,以保护在外生存的华侨利益,郭嵩焘还强烈建议清政府,禁烟必须采取严厉措施。

而在处理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的诸多事件中,郭嵩焘表现得不卑不亢,由此赢得英国政府的赞赏。

但是,郭嵩焘的新式思想与守旧的顽固派时时发生冲突,守旧派频频上书弹劾郭嵩焘,郭嵩焘内外交困,终于请辞归国,并称病回到老家。

对于中国第一位外交使,郭嵩焘的成绩是可圈可点的,他的超前思想与意识,是希望国家富强而不受欺凌,但他的努力,却让自己背负千载骂名,以至于,他的晚年凄凉落莫。

虽然隐居于乡野,每天荷锄种花,但郭嵩焘依然时时关注国家大事,偶尔还会上书朝廷直言政事。

不求流芳百世,但求无愧于心虽然时人给予郭嵩焘种种不公,但历史终究是最公正的。

因为郭嵩焘的无愧于心,从而推动“西学东渐”的思想逐渐被接受并迅速传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