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宋”------這頂帽子我不戴

中國歷史上唐、宋、元、明、清五個大一統王朝,除去兩個少數民族政權,無論在影視劇中還是史書上盛唐和大明至今一直是讓國人臉上風光的朝代。但為什麼同是漢族政權的宋在歷史上卻總被人慣以“弱宋”的稱呼。

“弱宋”------這頂帽子我不戴


一、戰略上執行被動防禦政策:

這要從北宋的第一代皇帝趙匡胤說起(我們估且叫他大趙),大趙在周世宗柴榮的基礎上經過南征北戰基本上統一了南方。此時北方一直被契丹佔領,雖說大趙在位時沒有對北方用兵卻實在也是出於無耐。要知道當年的後唐皇帝石敬瑭為了統治中原竟然出賣了戰略要地燕雲十六州。

這燕雲十六州,它的位置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北京、河北、山西一帶,此地山多險峻,地利上非常適合防衛少數民族的騎兵,自古以來便是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經之路,也是中原王朝邊境地區的防禦屏障。

“弱宋”------這頂帽子我不戴


大趙在“斧聲燭影”中死去,趙二(趙光義)繼位,雖然其也繼承了哥哥的壯志雄心,但其卻不具備大趙的軍事能力,充其量不過是個皇二代。這趙二雖說也並非不具大才,其曾經編寫了一本專門的軍事著作《武經總要》,也首創一套獨特的陣法――平戎萬全陣,但最多是個紙上談兵的皇帝,而且其還首創了世界軍事史上最早的參謀部。對於當時13世紀通訊還不發達的年代,這樣遠在後方的謀劃對於瞬息萬變的戰場形勢來說,其作用可想而知。 太平興國四年,躊躇滿志的趙二帶著統一中原的雄心企圖滅亡北漢,結果在與前來支援的契丹軍在幽州城外的高梁河發生對戰,雙方戰至正酣,並未分出勝負,關鍵時刻,趙二的軍事能力犯了錯誤,結果其率先逃走,脫離了主戰場,群龍無首的情況下直接導致十萬宋軍大敗而歸。趙二帶著箭傷,騎驢跑回東京。這一屈辱之戰成為趙二一生當中最為致命的傷痛,直接導致其後來不到六十就因箭傷而逝,同時也導致往後的漫長歲月中,宋帝國的對外消極防禦政策。

[這多少有點像二戰初期的法國,面對德國法西斯的蠢蠢欲動,一副事不關已的樣子,在關乎國運的路上一錯再錯,最後直接導致喪失其所有殖民地]

“弱宋”------這頂帽子我不戴


二、文官集團強大,重文輕武,武將沒有政治地位。過分善待世大夫,即便犯錯,處罰很輕,導致文官集團犯罪成本低,無法形成制度上的威懾。

當年大趙繼位後,因其自身是職業軍人,所以對軍事將領一直很不放心。後來通過“杯酒釋兵權”雖然解決了這一隱患,卻也為弱宋的名號得來埋下了伏筆。

宋朝實行科舉制,科舉制也是中國歷史官制的一巨大進步,在宋時得到完備。在漫長的1300年的制度中,產生了大量中華民族的優秀人才。宋代的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司馬光、朱熹、包拯、寇準、張九成等都是其中的驕驕者。其對社會所造成的弊端影響是把很多優秀人才束縛在了書本上,限制了人才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眼界。基本上相當於今天大學的論文考試。

北宋時文官勢力很強,本來通過“王安石變法”國家財政已經富有成效,國庫充盈,但司馬光當政後,為了私見竟然不顧國家利益廢除了變法,造成軍費緊張。以此導致了對西夏戰爭遲滯不前,不得以採取政治解決的方針。

對內為了壓制武將,防止他們有覬覦之心,把“右文抑武”作為基本國策。為宋王朝立下汗馬功勞的一代名將狄青因猜忌、排擠,在憂憤中死去。以“莫須有”罪名處死的岳飛更是成為中華民族的千古遺恨!

當然,宋朝的文官當軍事主官也並非全是窩囊費:如范仲淹、韓琦、章楶,到後來的種世衡、虞允文能擔當戰區統帥,並流傳千古,是因為他們多少都有些軍事頭腦。儘管如此,文人在崇尚武力的冷兵器時代卻一直被認為是沒有血性的,宋朝就這樣戴著“極右的帽子”一直影響了上千年,影響到當代。

“弱宋”------這頂帽子我不戴


三、西夏丟失,失去戰馬產地,不能組建強大的騎兵部隊,面對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多次入侵,無法做到以騎對騎。導致戰術上只能打擊潰戰而不能打殲滅戰。

北宋建國初期,儘管沒有幽雲地區,但其在寧夏及河套地區還有一處重要的產馬地。這塊土地上的党項人從唐代到五代一直都對中原王朝服服帖帖。等到了趙二這一朝,由於宋庭安撫不力,一向臣服的党項人叛變了,獨立建國。後來斷斷續續雙方進行了幾十年的戰爭,雖然和平了,但宋也永遠的失去了良馬產地。結果就是中原之地無地養馬,無馬可戰。

要知道自秦漢以來,中原王朝之所以能夠在對外戰爭中取得勝利,除了因為戰略得當,還得利於在戰術上組建了騎兵部隊。無論是秦-蒙恬收服河套地區、西漢-衛青、霍去病對匈奴王庭的幾次遠征,還是後來的唐-李靖滅亡東突厥之戰,及至後來的明成祖朱棣三次遠擊漠北,無不借助於騎兵部隊的機動和超強的突擊能力才取得決定性勝利。

因此,失去西夏的宋朝在整體上雖然壓制對方,但在隨後的對金戰爭中吃盡了無馬的苦頭,不得不倚步兵對抗騎兵,兩條腿終究是跑不過四條腿,以致於岳飛雖然多次擊敗金國,但並未傷之元氣,不久對方都能捲土重來。最後岳飛死後,金國又重新佔領了大片國土。

“弱宋”------這頂帽子我不戴


四、強敵環峙,遼、金、西夏、吐蕃、蒙古輪番上陣,生生被耗死。

宋自建立之初,一直被周邊少數民族政權蹂躪了300多年。其版圖僅佔有西北的河西走廊和東北的遼西走廊,大致相當於今天山東以南,陝西以東的地區。而且周邊的鄰居沒一個老實的,個個不是省油的燈,這裡面除西夏是從中原分裂出去的,地盤小,國力弱。剩下其它幾個政權可以說個個地大物博。我們從以往的數次戰爭就可以看出宋朝的生存壓力。

抗遼戰爭25年、宋金戰爭持續百餘年、宋與西夏戰爭60年、抗蒙戰爭45年

墨西哥有句自己的諺語:“墨西哥的不幸,在於離上帝太遠,離美國太近。”,身邊有這麼多強悍的鄰居怎麼能叫人安生呀。

“弱宋”------這頂帽子我不戴


五、幾次重要戰略策劃失誤

1:養虎為患導致西夏獨立於大宋版圖;

党項李氏本來是割據西北的地方軍閥,自唐以來一直臣服,此時的北宋統治者趙二及其後人重遼輕夏,對夏政策幾乎無所作為。更是在經略邊疆上犯了嚴重的錯誤,對李氏一直沒有采取堅決的武力統一態度,而是對其抱有幻想,希望通過籠絡和招安達成目的。其結果尾大不掉,終於開始了一系列拉踞戰爭。在與西夏雄主李元昊經過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幾戰失敗後,西夏的野心更加膨脹,開始圖謀稱帝。此時的宋也無力繼續征討,只得與之媾和。從此西夏徹底脫離大宋統治。

“弱宋”------這頂帽子我不戴


2:北宋與金聯合滅遼;

北宋與遼自“澶淵之盟”後,和平了百餘年,彼此一直相安無事。但隨著遼的衰弱,位於東北的女真逐漸崛起。軍事上不斷進攻,咄咄逼人。更是派使臣赴宋希望聯合宋朝夾擊大遼。此時,當政皇帝趙二的繼任者,就是那個平時喜歡畫畫、打球的宋徽宗趙佶。這位酷愛丹青的畫家皇帝哪裡有什麼政治眼光,加之好大喜功,完全被奸佞所欺騙,不明是非。見此“良機”也企圖坐收漁翁之利,以雪百年之恥。於是派出富有盛名的太監童貫為統帥出兵伐遼,沒想到老太監早已沒有了當年意氣風發的能力,率20萬大軍攻遼,卻被遼邊關守將不足3萬人馬擊潰。由此曝露出大宋的軍事弱點,於是導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我們的“郭靖大俠”便開始閃亮登場了。

3:南宋因“踞關守河”政策導致與強敵蒙古為鄰。

南宋後期,經過紹興辛巳宋金大戰,金國戰敗。彼此和平了幾十年。金國此時也已衰弱,並遭受蒙古的打擊,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不得以與宋理宗提議聯手抗蒙。但即位不久的宋理宗完全忘記“唇亡齒寒”的道理,在家國仇恨和恥辱下,堅持聯蒙攻金,自此金國覆亡。

金滅亡後,南宋全國上下一片歡欣,當時蒙軍北撤後,河南成了無人佔領的地區,宋理宗急於收復故京,以祖陵在河南為藉口,派兵進駐,並以“西守潼關、北依黃河”的對策與蒙古隔河對峙。

此時蒙古正挾滅金之餘威氣焰正盛,宋弱蒙強,加之鯨吞了金大片領土,對宋更是虎視眈眈。

[試想,一個是迅速崛起的遊牧帝國,滅亡百國。另一個是不忘故土的文明王朝,兩個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政權怎能不產生摩擦,可能開戰是遲早的事]

“弱宋”------這頂帽子我不戴


4:南宋後期重用奸臣賈似道,橫徵暴斂,魚肉百姓

這賈似道雖說歷史上確實做過些權臣以權謀私的事。作為朝庭重臣,前期賈似道的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其在抗蒙戰爭中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可抹滅的。賈似道在鄂州保衛戰中,深得當時人的讚賞。《宋史》是元朝編寫的,對待自身的行為勝者為王一方當然不能記載其太多的“功勞”,而作為宋度宗最大的權臣,賈似道就太符合史官的奸臣標準了。

5:排斥異已,逼反大將,導致戰略缺陷暴露

南宋在抗蒙過程中雖然經歷了多次打擊,但其軍事實力仍然很強,令元世祖忽必烈造成了一系列失敗。就在忽必烈準備放棄滅宋打算時,“有人送枕頭來了”

南宋一個關鍵人物的叛變又給他帶來了希望!

這個人就是劉整。劉整是北方人,以勇武選拔為將,屢建戰功。不斷獲得升遷,手下小弟多是南方人,這就得到身為南方將領的呂文德的猜忌,在名將向士壁等人被賈似道逼死後,為求自保,不得已投降蒙古。

要知道,元朝與南宋作戰的主要區域基本是在兩淮、襄漢到川中一線上。淮東水網密佈,很不利於蒙古騎兵作戰,而淮西憑藉淮水,易守難攻。兩淮與川蜀戰場彼此互為犄角,相互響應。兩者之間主要靠水路聯接,浙杭一帶的財源及兵力才能源源不斷地輸往川蜀。這就好比一條千里長蛇。而蛇是有七寸的,這個七寸就是襄漢地區的襄陽和樊城,二城孤立暴露在前沿,極易受到攻擊。劉整作為戰區司令豈能不知。

元軍在劉整的建議下圍攻襄陽,困守襄陽的呂文煥(這位老兄在金大俠的筆下可是沒什麼骨氣)堅守9年,終於不支投降。於是,南宋門戶洞開,形勢急轉直下。

“弱宋”------這頂帽子我不戴


但我們應當辨證的看待歷史,從另一角度來說宋的戰力表現不但不弱反而在整體軍事實力上表現得也異常強悍。且宋朝的對外戰爭勝率達到75%以上,遠高於唐朝。

宋是唯一一個可以影響世界版圖的朝代。獨立抗擊蒙元45年才滅亡!

要知道當時蒙古可是世界七大帝國之一,其統治面積僅次於大英帝國。鼎盛時期,國土面積東到太平洋,北抵北冰洋,西達黑海沿岸,南到南海。

這麼強大的帝國面對弱小的南宋無異於“世界拳壇無差別對抗賽”,基本相當於泰森對攻鄒市明的級別,可就在大家壓上賭注希望塊頭大的一方技術性擊倒對手贏得滿堂彩時,結果弱小的一方卻異常頑強,竟然堅持了12回合,才在最後一刻,在自我犯錯的前提下被KO了。

且不說戰爭之初,雙方對攻互有勝負,在最為關鍵的釣魚城一戰中,“上帝之鞭”被折斷。蒙古皇帝蒙哥的死,導致蒙古帝國徹底分裂,除元朝外的四大金帳汗國獨立。蒙古帝國第三次西征被迫中斷,直接改變了東西方的戰略版圖。

但就是這個“屢次摔倒巨人的小個子”卻怎麼也得不到後世的待見。

在我們眼中,大唐卻被世人認做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時代,以至於影響到後世的人們。其實大唐的強盛是個整體概念,其軍事上的表現在史書上確實可圈可點,而真正影響世界的是它燦爛輝煌的文化。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無不推動了世界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宋是中國歷史上歷代封建王朝中皇權最強的時代,一直到其滅亡前皇族始終牢牢控制著中央政權。而其他王朝的滅亡結果大多是:或被權貴取代或被農民起義推翻。

在世人心中,宋是一個農業進步、商業發達的燦爛時代。經濟上,宋GDP佔當時世界的四分之三,文化上也很繁榮。

“弱宋”------這頂帽子我不戴


綜上所述宋之所以弱的不是戰鬥力,而是戰略決策失誤。縱觀宋的對外戰爭,可歌可泣的不在少數,都很勇猛頑強,但是,到最後都是因政治形勢需要以和談收場。

真正能達到像秦漢、唐、明帝國那樣一戰定乾坤的戰例影響之大基本沒有。就算是唯一的一次滅亡金國之戰,也是利用對方羸弱之時,夾攻之勢取得,所謂勝之不武。

但無論其看似多麼軟弱“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永遠被後人所傳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