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文字男人不懂?大胆破解江永女书起源之谜

女人的文字男人不懂?大胆破解江永女书起源之谜

江永女书生态博物馆

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类记录和交流思想最重要的辅助工具。世界上现存的语言文字有成千上万种,但女性专用的文字却只有一种,那就是流传在湖南江永县一带的女书。

江永古称永明,位于湖南省南部边陲,与广西桂林为邻,是以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居住区。江永全县25万人口中,瑶族等少数民族人口近16万,约占全县总人口的63%。瑶族圣地千家峒,就在江永县城北11公里的千家峒瑶族乡。女书主要流传于江永县东北部与千家峒相邻的上江圩镇及周边地区,且仅限妇女使用,其中以汉族妇女居多,也有部分汉化的瑶族妇女。

女人的文字男人不懂?大胆破解江永女书起源之谜

读扇

与方块形的汉字不同,女书文字呈长菱形,笔画纤细均匀,似蚊似蚁,故民间称之为长脚蚊字或蚂蚁字。2002年岳麓书社出版的《女书字典》(周硕沂编),收录了“女字”1800多个。2006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女汉字典》(陈其光编),收录的“女字”则为3435个。女书的字符只有点、竖、斜、弧四种笔画,书写时先中后右再左,形体多半有点倾斜。女书是一种表音文字,记录的语言是当地方言永明土话,外人既看来懂也听不懂,如同天书。女书的传承方式一般是母女相传或亲朋相教,不传男人。所以,即便是当地男人,对于女书常常也是一头雾水,难解其意。

既然是自成一体的文字,必然会形成作品。女书作品的体裁大多是七言诗歌,可以朗读,也可以吟唱。作品的内容涉及婚姻家庭、社会交往、幽怨私情、乡里逸闻、歌谣谜语等诸多方面。这些作品除了书写在纸张上之外,还大量抄写在扇子、手帕、腰带等载体上。此外,女书作品也经常出现在婚嫁、岁时节日、庙会等民俗活动中。

女人的文字男人不懂?大胆破解江永女书起源之谜

书画

关于女书的起源,民间有着许多美丽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九斤创造女书”之说。相传很久以前,上江圩一户农家生下一个女婴,体重九斤,故取名九斤姑娘。九斤姑娘自幼天资聪敏,纺纱、织布、绣花无所不会、无所不精。她绣出的花能招蜂引蝶,绣出的鸟能唱悦耳动听的歌。由于这些旷世绝技只能传给女性不能传给男人,她便创造了女书文字,用于传艺给同伴。此外,“盘巧创造女书”、“胡玉秀创造女书”等传说亦流传甚广,但这些说法大都难以自圆其说。如盘巧被官府掳走后创造女书向家人报信、胡玉秀进宫后遭冷遇创造女书向家人倾诉等故事,即便确有其事,其家人也不可能读懂这些文字,更不会代代相传。所以,对于民间传说,不能当真。

民间众说纷纭,专家学者同样莫衷一是。武汉大学中国女书研究保护中心主任宫哲兵教授认为,女书是借用和参照汉字楷书形体而建立的文字,产生于清代中期。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陈其光则认为,女书是瑶民起义为躲避官方迫害而创造的秘密文字,后来成为了女性专用文字。此外,还有女书是百越文字的变种、女书是舜帝时代的官方文字、女书是新石器时代的刻划符号、女书是甲骨文的变种、女书是瑶族文字等种种说法。不过,这些说法都是猜测,缺乏真凭实据。总的来说,宫哲兵、陈其光两位教授的观点比较合理,但也并非定论。

女人的文字男人不懂?大胆破解江永女书起源之谜

书画

探寻女书的起源,还是要从史料和民俗中去发现蛛丝马迹。现有史料中,最早记录女书的文献是1931年出版的《湖南各县调查笔记》。该书记载:“每岁五月,各乡妇女焚香膜拜,持歌扇同声歌唱,以追悼之。其歌扇所书蝇头细字,似蒙古文。全县男子能识此种文字者,余未之见。”意思是:每年五月,江永各乡的妇女,会到花山庙去烧香拜神。妇女们手里拿着写着歌词的扇子,一起诵歌祭神。扇子上所写的像蝇头一样的细字,很像蒙古文。全县男子中,没有人认识这种文字。这种文字无疑就是女书。

花山庙又称姑婆庙,庙里祭祀的是唐代羽化飞升的两位女仙。清道光《永州府志》记载:“花山庙,(永明)县西七里,相传唐时谭姓二女采花仙去,香火极盛。”清嘉庆四年(1779年)的永明籍进士蒋云宽,也在《近游杂缀》中写道:“层岭之麓又有花山,山形如花,故名。唐时谭氏二女入山采药蜕化,土人山巅如祠。山多菪石,石隙透一小径,天然梯级,竹树翳蔽,云雾蓊蔚。每岁五月间土女多赛词矣。”此外,清光绪《永明县志》中收录的一首《花山行》诗作中,有花山庙会的描述:“巾扇年年逢五月,歌喉宛转出山林。”

从上述记载可知,每年五月,永明各乡的妇女都会带着用女书写成的祷文,成群结队到花山庙求神许愿,把祷文唱给庙里的两位女仙听。唱完祷文后,大家还要聚到一块唱女歌,祭祀两位女仙。显然,一年一度的花山庙会,是当地妇女约定成俗的盛会。

女人的文字男人不懂?大胆破解江永女书起源之谜

荷包

那么,祭祀两位女仙的歌词为何要用奇特的女书文字写在扇子上呢?妇女们来花山庙烧香拜神的目的,无非是祈福消灾,而使用女书文字书写祷文和歌词,必定是祭祀活动特定的要求或规则。比如,道士画的符上,总会有一些稀奇古怪的符号,只有他们自己及同行能懂,而这些符号实际上是一种特定的文字。因此,用于书写祷文和歌词的女书,极有可能是花山庙历史上某位道姑的发明创造。

任何一种文字的普及和流传,都需要外在动力,而宗教和民俗则是文化传播和传承最有力的推手。女书得以流传,应该与花山庙有着很深的渊源。正是由于花山庙会祭祀活动的推动,女书才得以在当地妇女中流传,并逐渐形成了各种女书作品。

综上所述,江永女书应当是一种起源于花山庙祭祀活动的特定文字。由于花山庙会仅限妇女参加,这种文字也就只在妇女中流传。女书大约形成于清代中期,盛行于晚清和民国时期。1949年以后,花山庙会被当作迷信活动被禁止,花山庙也在文革中被毁,女书也因外在推动力的消失而逐渐失传。

作为一种文字,女书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作为一种珍贵文化遗产,女书值得永久传承和保护。2006年5月20日,“女书习俗”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谢志东)

女人的文字男人不懂?大胆破解江永女书起源之谜

女书流行地域示意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