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作品中不能再讓"小鮮肉"受寵了

近幾年,"小鮮肉"憑藉身材纖細、肌膚白嫩、形象俊朗成為寵兒,不斷出現在各類影視作品中。目前,這種現象己經成為影視界的時尚,且有蔓延之勢。"小鮮肉"的出現,為什麼讓追求者賞心悅目,讓反對者嗤之以鼻?對此,影視界應該加以關注和引起重視。

"小鮮肉"的出現,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個:

一是利益誘惑成為驅動。所謂"小鮮肉"一定是眉清目秀、白嫩細滑、才貌出眾的美男子。他們出現在影視作品中出,受到了廣大女性觀眾的青睞,尤其受到了青春少女的追捧。對於出品人和導演來說,這樣既可以大大吸引觀眾眼球、快速提升追劇速度,又可以提高影視作品的粘性和收視率,帶來豐厚的經濟回報。為此,導演十分喜歡讓"小鮮肉"加盟助力,不論角色是否恰當,都願意讓"小鮮肉"擔綱助陣,這或許就是"小鮮肉"層出不窮的主要緣由。

二是社會審美髮生畸變。五六十年代,社會上崇拜的是軍人。軍人以其堅韌不拔的精神、威武健壯的體魄、義不容辭的擔當,成為全社追逐的偶像。八九十年代,社會上推祟的是知識分子。知識分子以其特有的社會良知、聰明才智和奉獻精神,成為社會進步與發展的中流砥柱。近些年來,隨著社會變遷,人們的價值取向和社會的崇尚風向都發生了改變,特別是審美觀念發生了畸變,社會上追求的目標也由過去崇拜軍人、知識分子變成了追逐明星、崇拜明星,當然"小鮮肉"也屬於明星範疇,一直被熱捧。追逐明星無可厚非,但是這決不能成為社會推崇的主流。

"小鮮肉"在有些人眼中有其獨特魅力,好在大多數人認為,他們薰衣剃面、傳粉護膚、搔首弄姿、柔柔軟軟,沒有一點男子漢的陽剛,更擔不起社會賦予男人的重任。把他們當成社會推祟的偶像,讓他們屢屢出鏡、倍受推崇,長此下去,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悲哀。社會上這種審美理念的畸變是很危險的,它偏離了推動社會進步的方向,需要立即調整和糾正,決不能再聽之任之。

正如在一線抗擊新冠肺炎的專家李蘭娟院士所倡導的:疫情結束後,希望囯家給青年人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把高薪留給一線科研人員,不要讓年輕人一味的追祟演藝明星,他們是強不了囯的。李蘭娟院士的倡議發人深醒,是的,我們社會的關注焦點決不應該放在明星身上,而要放在軍事和科研上,這才是正道,這才中華民族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