桤栽与笼竹,小诗亦可求——"别业、草堂"背后是唐朝诗人爱与理想

桤栽,是一种落叶乔木。笼竹,是一种用竹子编制而成的像鸟笼形状的器物。

“桤栽与笼竹,小诗亦可求。”出自于北宋诗人苏轼所写的《次韵子由所居六咏》,这首长篇诗歌描述的也是他的隐居生活滋味和乐趣。

唐宋时期诗歌已经发展到中国古代社会中最为鼎盛的一个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许多文人和诗人都是向往过或者是经历过隐居生活的,他们也用自己的生活写下这些经验。

他们或者是从一开始就向往隐居生活,诗人前期的隐居是为了后面出仕而做的准备,后期的准备则是因为在多次政治上失意上之后,对自己对仕途对国家失望之后选择隐居生活。

虽然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然而许多诗人的隐居生活大部分都是选择定在偏远的地方,山野之中,亦或者是寺庙之中。这些地方大都是风景秀丽之处,晨光夕阳,山河壮丽,寺庙钟声等等,或是钓鱼或是自己做农活种植作物,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

他们一直被京城或者是都市的生活所困扰,无法实现自己的志向,失意受挫之后选择隐居生活,或是已经可以功成身退,实现自己的志愿之后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

桤栽与笼竹,小诗亦可求——

而对于文人,尤其是对于诗人来说,隐居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草堂”,他们也是因此将自己的生活与自然环境联系起来,也正是因此将诗融入进生活与自然当中去。

说到唐朝诗人的“别业”和“草堂”,就不能不提古人生活的人居环境。古时候人们也十分注重自己的生活环境,无论是先民开渠道饮水灌溉,种植树木花草,修建草堂庭院等,都是人们为了能够建造适宜身心修养的居住环境。

古人的庭院中一般都会建造湖还有假山之类的属于自然环境的物品,这些正是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即使不能够亲自身处于有山有水的自然环境当中,也能够享受自然环境带来的自由和愉悦。

这种自然环境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融合尤其是发展到唐朝年间的时候最为兴盛,在这其中又属唐朝诗人和词人的“别业”和“草堂”最为出名。

桤栽与笼竹,小诗亦可求——

一、唐朝诗人的“别业”和“草堂”

1.唐朝诗人的“别业”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诗作《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曾经在开元年间,大约是公元七百二十九年左右买到了宋之问的蓝田别业,就是后来称作辋川别业的一个田庄。

这个别业大概有三十多里长,王维用了将近二十多年的时间,将这一块土地修葺成为一个可以用来耕作、可以用来放牧、可樵可渔的一个综合性的庄园,历史上评价王维的辋川别业为:“极我国唐代园林之盛”,可见当时人们对其的尊崇。

唐代诗歌发展的盛况使得许多文官也是诗人,所以这些别业也可以用作诗人们“流觞曲水”的场所,他们聚在这里,不仅是出色出名的诗人们、达官显贵们,还有社会名流,在辋川别业

“模山范水,敲赋练诗”,因此很明显王维的辋川别业并不只是作为他自己生活的别苑,更是作为一个交际的场所,这后来也成为当时士大夫阶层扬名立万的一条捷径和证明自己身份的一道门槛。

2.唐宋诗人的“草堂”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诗作《客至》

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建成之后招待客人所作的,从这首诗中也能够看出杜甫对于在自己建造的草堂招待客人的重视。这首诗首先详尽的描述了草堂外的景色,临山近水的成都草堂,虽然有群鸥然而草堂中除了诗人自己并没有其他人,因此从中看出他有多么期待自己建造的草堂即将迎来的客人。

后面详细描述了他是如何待客的: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接客人打扫过,而且一直紧闭的家门也是第一次因为客人打开,因为草堂距离热闹的街市太远没办法买到丰盛的饭菜和名贵的酒,所以只能用自己打来的鱼和家里酿的酒来招待客人了。

草堂已经是诗人们自己生活的环境,他们将自己的日常生活、诗作、理想同自然联系在一起,融入进生活之中。

桤栽与笼竹,小诗亦可求——

二、远离官场,深入自然,寄托情感

1.将自己的日常生活环境与自然联系在一起,建造赏心悦目、适宜生存的环境

如同其他的诗人一样,唐朝的诗人也不会例外,他们也是依托着自己的志趣和爱好,在这样的整体框架和构思下,努力经营自己的生存环境,使得

自然环境中所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能够发挥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作用。

无论是别业还是草堂,对于这些唐宋年间的诗人们来说,他们可以生活在这里,也可以在这里招待自己的亲友,亦或者是用来作为社会交际的场所。或者是依山傍水,或者是山河壮丽,这些景色都是作为他们写赋作诗的一个依托。

他们利用这些原有的草堂或者是别业,既能够体现对于自然环境的尊崇,同时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满足人们想要居住在宜居的环境的需求。

2.寄托自己的理想,亦或者是自己的失意与受挫,从自然景色中获得慰藉

唐朝年间的诗人们一般都是早期壮志满满,通过正统的科举进入政治仕途当中,他们自然是希望在官场中得意进而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然而并非所有的诗人能够在官场上得意尽兴。

这些诗人们在沉浮莫测的官场变幻中渐渐变得疲倦,

于是厌烦这些的他们慢慢的将自己的志向和心意放在田园当中,他们选择了官场永远波及不到的偏远深幽的地方,亦或者是逃离了这些夺目的争端的中心,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幽居之所,期望能够获得精神上的安慰和解脱。

每个文人在经历过官场的喧嚣生活当中,内心都会渴望能够获得自由,他们崇尚自然,尊敬自然,也因此逐渐淡漠仕途,漠视金钱财富身份地位,他们只是希望能够建造自己的一方宅院,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其中。

桤栽与笼竹,小诗亦可求——

三、不为生活,也为理想

唐朝年间,诗歌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诗人的数量也因此达到了高峰,因此唐宋时期诗人的交际活动也开始变得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他们建造别业也好,草堂也罢,首先都是为了建造自己喜欢的适宜居住的生活环境,毕竟这些诗人总是需要情感的寄托,这些将自然环境与诗人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的别业和草堂自然就成为最具代表性和感染力的依托。

此外作为那些纵横官场,能够看透得意与失意的诗人们来说,他们没有选择隐居生活,不存在在偏远的地区与世隔绝,但是他们还是需要有一个能够与这些社会名流和其他作为官员的诗人们交际的场所。

当然除此之外,他们建造这些建筑也有用来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的,例如作画、写诗、赋曲、登高望远或者其他。

中国古代的文人应该是受到传统的儒家或者是道家思想的影响,他们

敬畏自然、尊敬自然,因此或者也更加期望能够从自然环境中得到自然对自己的奖赏,他们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自己打造的一方小天地中,也使得文人们能够因此获得更大的精神世界。

桤栽与笼竹,小诗亦可求——

四、结语

自隋唐以来,越来越多的文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他们于是迫不及待的跻身于社会上层,不仅身份上改变,他们还拥有了更多的财富以及满足自己壮志的更广阔的途径。

于是不同于武官,文人们的情感世界更为柔软,他们有自己的理想,不同于武官们只是希望能够报效朝廷的志向,他们更希望自己余下的时间都是为了获得自己精神上的自由而活着

因此唐朝诗人所建造的“别业”和“草堂”并非是繁荣或者是衰败的,他们亦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设计和建造的,这些建筑相当于这些诗人们精神世界的缩影,或者是他们情感和情怀通过自然世界的一种发泄和表达。正是通过自然环境和诗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恰当的稳贴的融合,诗人们的情感世界才更加充实和丰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