榿栽與籠竹,小詩亦可求——"別業、草堂"背後是唐朝詩人愛與理想

榿栽,是一種落葉喬木。籠竹,是一種用竹子編制而成的像鳥籠形狀的器物。

“榿栽與籠竹,小詩亦可求。”出自於北宋詩人蘇軾所寫的《次韻子由所居六詠》,這首長篇詩歌描述的也是他的隱居生活滋味和樂趣。

唐宋時期詩歌已經發展到中國古代社會中最為鼎盛的一個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許多文人和詩人都是嚮往過或者是經歷過隱居生活的,他們也用自己的生活寫下這些經驗。

他們或者是從一開始就嚮往隱居生活,詩人前期的隱居是為了後面出仕而做的準備,後期的準備則是因為在多次政治上失意上之後,對自己對仕途對國家失望之後選擇隱居生活。

雖然說“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然而許多詩人的隱居生活大部分都是選擇定在偏遠的地方,山野之中,亦或者是寺廟之中。這些地方大都是風景秀麗之處,晨光夕陽,山河壯麗,寺廟鐘聲等等,或是釣魚或是自己做農活種植作物,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

他們一直被京城或者是都市的生活所困擾,無法實現自己的志向,失意受挫之後選擇隱居生活,或是已經可以功成身退,實現自己的志願之後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

榿栽與籠竹,小詩亦可求——

而對於文人,尤其是對於詩人來說,隱居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草堂”,他們也是因此將自己的生活與自然環境聯繫起來,也正是因此將詩融入進生活與自然當中去。

說到唐朝詩人的“別業”和“草堂”,就不能不提古人生活的人居環境。古時候人們也十分注重自己的生活環境,無論是先民開渠道飲水灌溉,種植樹木花草,修建草堂庭院等,都是人們為了能夠建造適宜身心修養的居住環境。

古人的庭院中一般都會建造湖還有假山之類的屬於自然環境的物品,這些正是為了人與自然的融合,即使不能夠親自身處於有山有水的自然環境當中,也能夠享受自然環境帶來的自由和愉悅。

這種自然環境與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融合尤其是發展到唐朝年間的時候最為興盛,在這其中又屬唐朝詩人和詞人的“別業”和“草堂”最為出名。

榿栽與籠竹,小詩亦可求——

一、唐朝詩人的“別業”和“草堂”

1.唐朝詩人的“別業”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唐代詩人王維所作的詩作《積雨輞川莊作》

王維曾經在開元年間,大約是公元七百二十九年左右買到了宋之問的藍田別業,就是後來稱作輞川別業的一個田莊。

這個別業大概有三十多里長,王維用了將近二十多年的時間,將這一塊土地修葺成為一個可以用來耕作、可以用來放牧、可樵可漁的一個綜合性的莊園,歷史上評價王維的輞川別業為:“極我國唐代園林之盛”,可見當時人們對其的尊崇。

唐代詩歌發展的盛況使得許多文官也是詩人,所以這些別業也可以用作詩人們“流觴曲水”的場所,他們聚在這裡,不僅是出色出名的詩人們、達官顯貴們,還有社會名流,在輞川別業

“模山範水,敲賦練詩”,因此很明顯王維的輞川別業並不只是作為他自己生活的別苑,更是作為一個交際的場所,這後來也成為當時士大夫階層揚名立萬的一條捷徑和證明自己身份的一道門檻。

2.唐宋詩人的“草堂”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唐代詩人杜甫所作的詩作《客至》

這首七言律詩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建成之後招待客人所作的,從這首詩中也能夠看出杜甫對於在自己建造的草堂招待客人的重視。這首詩首先詳盡的描述了草堂外的景色,臨山近水的成都草堂,雖然有群鷗然而草堂中除了詩人自己並沒有其他人,因此從中看出他有多麼期待自己建造的草堂即將迎來的客人。

後面詳細描述了他是如何待客的:長滿花草的庭院小路,還沒有因為迎接客人打掃過,而且一直緊閉的家門也是第一次因為客人打開,因為草堂距離熱鬧的街市太遠沒辦法買到豐盛的飯菜和名貴的酒,所以只能用自己打來的魚和家裡釀的酒來招待客人了。

草堂已經是詩人們自己生活的環境,他們將自己的日常生活、詩作、理想同自然聯繫在一起,融入進生活之中。

榿栽與籠竹,小詩亦可求——

二、遠離官場,深入自然,寄託情感

1.將自己的日常生活環境與自然聯繫在一起,建造賞心悅目、適宜生存的環境

如同其他的詩人一樣,唐朝的詩人也不會例外,他們也是依託著自己的志趣和愛好,在這樣的整體框架和構思下,努力經營自己的生存環境,使得

自然環境中所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能夠發揮屬於自己的獨特的作用。

無論是別業還是草堂,對於這些唐宋年間的詩人們來說,他們可以生活在這裡,也可以在這裡招待自己的親友,亦或者是用來作為社會交際的場所。或者是依山傍水,或者是山河壯麗,這些景色都是作為他們寫賦作詩的一個依託。

他們利用這些原有的草堂或者是別業,既能夠體現對於自然環境的尊崇,同時能夠激發人們的創造性滿足人們想要居住在宜居的環境的需求。

2.寄託自己的理想,亦或者是自己的失意與受挫,從自然景色中獲得慰藉

唐朝年間的詩人們一般都是早期壯志滿滿,通過正統的科舉進入政治仕途當中,他們自然是希望在官場中得意進而能夠實現自己的志向,然而並非所有的詩人能夠在官場上得意盡興。

這些詩人們在沉浮莫測的官場變幻中漸漸變得疲倦,

於是厭煩這些的他們慢慢的將自己的志向和心意放在田園當中,他們選擇了官場永遠波及不到的偏遠深幽的地方,亦或者是逃離了這些奪目的爭端的中心,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幽居之所,期望能夠獲得精神上的安慰和解脫。

每個文人在經歷過官場的喧囂生活當中,內心都會渴望能夠獲得自由,他們崇尚自然,尊敬自然,也因此逐漸淡漠仕途,漠視金錢財富身份地位,他們只是希望能夠建造自己的一方宅院,將自己的感情寄託於其中。

榿栽與籠竹,小詩亦可求——

三、不為生活,也為理想

唐朝年間,詩歌發展到了鼎盛時期,詩人的數量也因此達到了高峰,因此唐宋時期詩人的交際活動也開始變得多種多樣、豐富多彩。

他們建造別業也好,草堂也罷,首先都是為了建造自己喜歡的適宜居住的生活環境,畢竟這些詩人總是需要情感的寄託,這些將自然環境與詩人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的別業和草堂自然就成為最具代表性和感染力的依託。

此外作為那些縱橫官場,能夠看透得意與失意的詩人們來說,他們沒有選擇隱居生活,不存在在偏遠的地區與世隔絕,但是他們還是需要有一個能夠與這些社會名流和其他作為官員的詩人們交際的場所。

當然除此之外,他們建造這些建築也有用來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的,例如作畫、寫詩、賦曲、登高望遠或者其他。

中國古代的文人應該是受到傳統的儒家或者是道家思想的影響,他們

敬畏自然、尊敬自然,因此或者也更加期望能夠從自然環境中得到自然對自己的獎賞,他們將自己的感情寄託在自己打造的一方小天地中,也使得文人們能夠因此獲得更大的精神世界。

榿栽與籠竹,小詩亦可求——

四、結語

自隋唐以來,越來越多的文人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他們於是迫不及待的躋身於社會上層,不僅身份上改變,他們還擁有了更多的財富以及滿足自己壯志的更廣闊的途徑。

於是不同於武官,文人們的情感世界更為柔軟,他們有自己的理想,不同於武官們只是希望能夠報效朝廷的志向,他們更希望自己餘下的時間都是為了獲得自己精神上的自由而活著

因此唐朝詩人所建造的“別業”和“草堂”並非是繁榮或者是衰敗的,他們亦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設計和建造的,這些建築相當於這些詩人們精神世界的縮影,或者是他們情感和情懷通過自然世界的一種發洩和表達。正是通過自然環境和詩人們的日常生活的恰當的穩貼的融合,詩人們的情感世界才更加充實和豐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