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火神山醫院部署無人車的24小時

我在火神山醫院部署無人車的24小時

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線,無人車成為抗“疫”攻堅的擔當,有效降低了“人傳人”風險。

“擔心肯定是有的,但志願服務工作,總要有人做”,當被記者問到是否擔心有感染風險時,徐敬陽和熊維明異口同聲地回答。

這兩個人都是火神山醫院的志願者。徐敬陽在武漢大學科技園有一個承接軟件開發、弱電工程業務的公司,疫情爆發後,他從大年初二就開始在火神山醫院當志願者。

熊維明年齡大些,身邊的人都親切的叫他“熊哥”。熊維明在武漢開了十幾年出租車,因為疫情防控,出租車停運了。在家休息時,他偶然看到朋友圈的志願者發火神山醫院招募志願者的消息,便主動報了名。

因為武漢封城,智行者與天使百人會、健坤慈善基金共同向火神山醫院捐贈的 3 臺無人清掃消毒車 “蝸小白”,面臨著技術人員無法到現場調試的難題。無人車在正式投入使用前需要進行適配、試跑等部署工作,在這個緊要關頭,智行者通過當地的志願者組織緊急招募了兩位“臨時”技術人員 —

徐敬陽和熊維明由此組成了“二人組”,擔任蝸小白們在火神山醫院的適配調試員。

在正式上手操作之前,先要學習一些無人車操作理論知識。因為二人此前從未接觸過無人車,學習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熊維明坦言,自己已經很久不用電腦了,而且智行者提供的資料中有很多是英文,全靠女兒教我。正式調試前 5 天,他就抓緊開始學習收到的資料,“笨鳥先飛”,熊維明這樣調侃道。

2 月 24 號,“二人組”來到蝸小白工作的火神山醫院“紅區”,開始了耗時 1 天的車輛適配工作。

按照感染防控等級從低到高,火神山醫院的治療區域被劃分成綠區、黃區和紅區。紅區是感染風險最高的區域,設有重症監護室收治危重病人,是真正的令人聞之“色”變的地方。紅區內不時有病人走動,進入之前必須要穿好防護裝備。

到現場後,徐敬陽和熊維明首先與火神山醫院相關負責人一起確定了蝸小白的作業區域,緊接著是勘察場地,檢查地面是否有坑、障礙物等。因為現場還在建設中,路邊有很多建築材料和建築垃圾,需要清理掉無人車才能過得去,

熊維明清理垃圾時不小心傷著腳了,“還好不嚴重”,他看了一眼傷口,便繼續幹活了。

中午到紅區外面吃了午飯,休息了大概 1.5 個小時後,二人緊接著又返回紅區開始了無人車適配工作。適配是指無人車圍繞著作業地圖試跑,採集地圖數據,採集完成後將數據傳回北京的技術人員進行適配,確保無人車能夠圍繞劃定的範圍作業。

適配全程在智行者北京運營團隊的遠程指導下進行。但受限於現場條件,遠程溝通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徐敬陽和熊維明兩個人穿著厚重的防護服,加上那天武漢天氣比較熱,太陽很大,不到半小時,身上的衣服就全溼透了,佩戴的防護眼鏡上還會起霧,干擾視線,根本沒辦法進行視頻通話,只能靠打電話,靠語音來描述現場無人車的情況。

我在火神山醫院部署無人車的24小時

志願者和無人車合影

手機也需要做防護,出了紅區後,要對手機進行消毒,志願者們擔心消毒可能弄壞手機進而影響工作進度,於是就將手機用一個塑料袋包裹起來。但這加大了操作手機的難度,隔著一層塑料膜,看不清手機屏幕,打電話要按哪個鍵只能猜測按,需要拍照片和視頻的時候就更不好辦了,最後,熊維明想了個辦法,他只把手機攝像頭露出來拍,拍完趕緊收回去。

“蝸小白現場工作的區域,環境不是很理想,但是也能克服困難。這次雖然沒能去現場,但也感受到了那種呼吸間夾雜著危險的味道,很佩服兩位志願者”,智行者運營負責人張慶博說。

克服重重困難,耗時 3 個小時的車輛適配終於在下午 6 點結束。短暫休息後,徐敬陽和熊維明又緊接著開始了車輛測試,一直忙到晚上 11 點多才結束。

回到家後,徐敬陽覺得身體有些不適,因為考慮到穿上防護服特別熱,他進入感染區時就穿了一件秋衣加防護服,“出來時脫掉防護服可能有點著涼,昨天喝了幾次藥,睡了一天,發發汗今天差不多好了,我還以為我感染了,嚇死我了”。

雖然有驚無險,但可想而知,這些志願者冒著極大的風險奮戰在一線。

“希望我們的努力能夠起到作用,讓蝸小白在院區儘快投入使用,幫助火神山一起打贏抗疫戰”。

我在火神山醫院部署無人車的24小時

志願者徐敬陽和院方進行無人車交接

經過兩位志願者一天多的適配、調試工作,3 輛蝸小白已經能夠獨立在火神山醫院完成清掃垃圾、噴灑消毒藥水的工作,每臺蝸小白每天工作 2-6 小時,消毒區域 15000 平米,節省人工成本的同時能建立防疫隔離帶,將從業人員和病毒進行有效隔離。

無人車戰“疫”

除了在火神山醫院的蝸小白,智行者還往疫情防前線輸送了無人配送車、無人巡診機器人等多款無人車,提供物資配送、輔助診療等服務。

這批無人防疫物資是由智行者團隊在春節休假期間加班加點改裝出來的。“一月底,我們看到疫情比較嚴重,團隊就在想能不能為疫情做點什麼,幾個高管一起商量後,決定將現有的產品改造後支援疫區”,智行者聯合創始人霍舒豪在接受 AI 前線採訪時表示。

定下思路後,大年初二,智行者緊急召回了一批留在北京過年的員工,成立了疫情防控項目組,開始改裝調配無人車。令霍舒豪很感動的是,大家接到需求後都紛紛表示很理解,毫不猶豫直接到了公司,而且為了保障疫區需要,大家都在搶時間,工作效率特別高,只用了非常短的時間就完成了改造工作。

智行者的改造車間設在辦公樓的地下,原來每天 5-6 點鐘就關門,為了保證出貨,團隊與物業協調延後了關閉時間。“工程師們戴著口罩,每天都奮戰到半夜一兩點鐘,連物業都非常驚訝,感嘆在特殊時期為什麼工作到那麼晚,到後面物業也非常積極的在配合我們工作”。

我在火神山醫院部署無人車的24小時

技術人員在地下車庫升級改造無人車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款專為疫區需求設計、增加了消毒功能的無人清掃消毒機器人僅在 2 天時間就升級改造出來。而按照正常的進度,一個團隊完成硬件改造工作需要 2 周時間。

無人巡診機器人是智行者和清華團隊聯合研發改造的一款產品,它能夠對醫院的病人進行診療、樣本採集等工作,減輕醫護人員跟病人的接觸和勞動強度。這款產品只用了 5 天就完成了從設計到改造的一系列工作。

在改造過程中,團隊遇到了原材料不足的問題,最後工程師直接手動加工、親手打磨了部分元器件。

我在火神山醫院部署無人車的24小時

無人巡診機器人現場實驗

經過改造,智行者推出了四款抗疫產品(無人配送車、無人清掃消毒車、無人噴灑消毒車、無人診療車),每位高管負責一款產品的改造、研發、物流等一系列工作,霍舒豪負責的是無人配送車“蝸必達”產品線,其中令他印象最深刻是支援溫州樂清市人民醫院的項目。

由於疫情特殊時期,該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不小的挑戰。第一個大問題就是如何將無人配送車從北京運到目的地?溫州是浙江疫情最嚴重的地區,交通管制嚴格,智行者團隊在志願者的協調下,找到政府辦下了通行證,很多物流公司也停運了,物流部門通過多方尋找聯繫到了一家特殊的物流公司,總算順利將蝸必達送到了前線。

為了提高無接觸配送的安全度,智行者對蝸必達進行了產品升級,具備大屏幕防疫宣傳標語輪播、更加簡單易操作的無接觸開箱、更加“聰明敏捷”的無人駕駛功能等。“改造過程是與整個項目同步進行的,項目時間緊任務重,基本上是接到需求,立馬發車,在物流運輸的過程中 ,北京的技術人員連軸轉將產品的軟件升級和代碼改造完成”,霍舒豪告訴記者。

到現場後,適配又遇到了問題。因為疫情防控,技術人員無法到現場進行線路、場景測試,只能通過遠程指導和志願者現場適配的方式進行,原本需要半個月完成的培訓被壓縮到兩三天,面臨的壓力很大。但團隊人員經過前期指導志願者理論學習,及遠程互動等方式最終僅在 1 天內順利完成了前期部署工作。

蝸必達最終順利在溫州樂清市人民醫院跑起來。蝸必達在醫院門口接上餐飲公司送來的餐食,送往醫院各個大廳,當到達時,醫護人員會接收到一條通知取餐的短信,憑短信鏈接可打開無人車箱門取餐。

我在火神山醫院部署無人車的24小時

蝸必達第一次送餐時,很多醫護人員並不適應,每次下來取餐只見一個無人車,不過很快蝸必達就受到了大家的歡迎,“很多人反饋這種送餐的方式很特別,很有意思”

無人駕駛要爆發了?

目前智行者的無人車抗疫物資已經在包括火神山醫院、溫州樂清市人民醫院、北京某重症隔離區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等 10 家醫院進行清掃消毒 / 物流配送服務。

接下來,智行者還將在 3 月 20 日之前,完成為全國 16 個重點新冠患者收治醫院分別配備 1-2 臺無人清掃消毒 / 無人配送車的部署計劃。

在這次防控疫情的特殊時期,無人車因其“無接觸”、方便快捷的優勢,成為奮戰在抗疫一線的特殊的“戰士”,無人自動消毒車、無人低速配送車、無人巡邏車等各類無人車齊上陣,它們或穿梭在醫院裡馬不停蹄的送藥、消毒、成為醫生的診療助手,或奔波於各個小區樓宇間,為居民送菜、送飯等生活物資,有效降低了接觸感染風險。

疫情讓人們看到了無人車能夠在更加多樣的場景下應用和落地的可能性,接下來,自動駕駛的商業化進展有望進一步提速。

據瞭解,除智行者外,京東物流、美團、一清創新、行深智能、高仙機器人、馭勢科技等十幾家無人車企業都針對此次疫情推出了自家的無人車產品奔赴疫情前線。其中,京東物流為武漢第九醫院配送醫療物資,白犀牛團隊的無人車進入武漢光谷方艙醫院,協助進行藥物、物資從安全區到危險區的配送。

AI 前線此前接觸到的一位專家曾表示,他觀察到業內不少做無人小車的企業已經在疫情期間拿到了翻倍的訂單。

霍舒豪表示,“疫情期間,無接觸或者讓人從危險情況中隔離出來的需求攀升,這恰恰是無人駕駛能做到的事情,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打開了大眾對無人駕駛的需求口”。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自動駕駛迎來了政策利好和資本市場的利好信號。2 月 24 日,國家發改委等 11 部門聯合印發的《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中提到,到 2025 年,實現有條件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達到規模化生產,實現高度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在特定環境下市場化應用。

2 月 26 日,小馬智行(Pony.AI)完成了一筆總額為 4.62 億美元的融資,公司估值高於 30 億美元,打破了中國自動駕駛領域最高融資金額及估值的紀錄。同期,馭勢科技也宣佈獲得了 B 輪融資。疫情期間,一級市場投融資進度整體延後,在這樣的背景下,自動駕駛創業公司接連獲得融資,這對於剛剛經歷了 2019 年寒冬的自動駕駛行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向好的信號。

不過,這次疫情是否能助推自動駕駛行業迎來爆發還有待觀察。霍舒豪表示,疫情將平常無人車 / 機器人身上“無人”及隔離的特點放大了很多倍,無人車成為疫情急需物資。

但疫情結束後,整個熱情會下降,因為特殊的窗口時期過去了,大家對於機器人、無人駕駛產品並沒有那麼迫切的需求了,但會讓市場去思考這些產品到底在哪些場景下更有幫助,整體需求會增加一些,但並沒有到爆發的程度。

目前無人車更大規模的普及和落地還存在技術成熟度、監管以及安全性方面的挑戰。現在國內的無人智能車和自動駕駛車輛,都是在封閉場所和國家規定的特批實驗道路運行的。疫情防控下,武漢等全國很多城市都進行了交通管制,無人車上路後運行會非常順暢,但交通恢復後,依照目前的技術水平,無人配送車應對複雜的開放道路還有較大風險。

霍舒豪認為,整個無人駕駛行業背後的商業邏輯、供需關係、性價比等並不會因為疫情而發生特別大的改變。整個市場不會有飛躍性的增長,但會讓公眾認識到這樣的商業模式 / 產品的價值,從而助推行業達到爆發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