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王廟村――齊長城、徐福都是寶

今天繼續講述《黃島村莊系列》――青島市黃島區辛安辦事處牛王廟村

牛王廟村,地處辛安街道辦事處駐地以南3公里。東鄰膠州灣,有團結路;西與趙家嶺村交界,有崑崙山路;南與長江路街道扒山村毗鄰,有齊長城路;北與蜊叉泊村相接,有松花江路。村民中流傳著一句順口溜“南邊有長城嶺,北邊有埠埠頂。東山有牛王殿,西山出神仙,牛王廟村在中間。”全村總面積2.5平方公里。2006年,有居民60戶、229ロ人,主要有潘、胡、李、韓、薛等姓氏,皆為漢族。

牛王廟村――齊長城、徐福都是寶

(遺存的齊長城)

據說,清道光ニ十八年(公元1848年),潘氏先祖兄弟四人從附近臺頭村遷來此地立村,主要以看山、開荒種地為生。因村東南山上有座牛王廟,故取村名為牛王廟村。1935年,由靈山衛侯家河遷來胡姓一家。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期,認為牛王廟這個村名具有封建迷信色彩,改稱東風村。“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仍稱牛王廟村。

先輩們當時的住房是用小石頭壘起房基,再用土夯起牆,用山草披頂。一般是三間一處,東、西間為臥室,中間為堂屋。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進行村莊規劃,住房一般為四間一處,逐漸變成了磚石、水泥結構的大瓦房,大玻璃門窗,水泥或瓷磚地面,寬敞明亮。街道也隨之加寬,從原來的2-3米到現在的6米。

村莊位於徐山之陰,山東坡有一片茂密的松樹,其它處已闢成田地。解放前,村民主要居住在現村西南和北溝。靠僅有的224畝薄地,以種小麥、玉米、地瓜等農作物為生。村內無飲用水源,村民都從南溝和北溝挑水吃,苦不堪言。1974年,村裡在村東打了一口12米深、直徑6米的大口井。1982年,在村西北又打了一口12米深、直徑8米的大口井。1991年,又在村北建起了一口直徑8米、深15米的大口井,全村吃上了自來水。

牛王廟村――齊長城、徐福都是寶

(遺存的齊長城)

在村周圍曾出土了部分文物。1952年秋,村民在村北北埠子挖水源時,曾挖出一座古墓,內有三個陶罐和一個護心寶鏡。因當時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淡薄,只保存了一個陶罐,其餘的因破碎而扔掉。陶罐後送至區文化館保存,經考證屬漢代文物。2002年冬,魯煤公司徵用村裡土地搞建設時,曾挖出4座古墓,出土了一個陶罐。經考證也屬漢代文物。

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村民除耕種土地外,還搞起了建築、運輸等產業,生活逐漸富裕起來。2002年,村裡徵地18畝,投資200萬元,建設了2600平方米廠房,每年可為集體增收30萬元。村裡有個體鑄造廠2家、建築隊1個。在村裡土地上建設有外資項目5個,總投資2060萬美元;內資項目3個,總投資2300萬元人民幣。

目前,全村已參加農工商保險的有43人,參加自謀職業保險的有58人,已退休的老人每人每月可以領到350-700元的養老金。全村95%的戶有電話,有各種汽車十幾輛,有線電視已普及。村集體為村民入了大病醫療保險,使其解除了後顧之優。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305萬元,人均純收入7613元。

《徐山齊長城》

在村南徐山山頂上,區政府於1984年立了一石碑,上書“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裡有歷史上著名的齊長城。齊長城修築於春秋戰國時期,像一條巨龍橫臥於崇山峻嶺之上,由西向東蜿蜒而來,氣勢宏偉。

據《増修膠志》載:齊長城“西起平陰之防門,經泰山北麓而東,至諸城亭子夼後,入州境十五里,至六汪莊南、鐵橛山陰,東歷楊家山、白猊山、齊城山,至黃山頂,十餘里。又東歷小珠山陰、鵓鴿山,至徐山之北、於家河莊東人海,三十里。”

徐山頂上現存的城基,寬約5-6米,用三合土打成,仍清晰可見。齊長城雖然失去了當年那“緣岡峙崇觀,跨谷絕驚虹”的壯觀景象,但作為歷史的見證和寶貴的文化遺產,將永存史冊。齊長城遺址吸引著眾多的中外遊客前來觀光。

徐山的傳說》

村南的徐山,海拔87米,面積1平方公里。據《史記》載,秦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在巡遊膠東半島的歸途中,曾二登琅琊臺。秦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又在巡視丹陽、錢塘、浙江、會稽等郡縣後,從江乘縣登船北上,三登琅琊臺。此間,秦始皇夢想成仙、長生不老,曾遣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東渡求藥。唐代詩人李商隱曾有詩云:“石橋東望海連天,徐福空來不得仙。直遺麻姑與搔背,不能留命在桑田。”

據考,徐山即是徐福受命率童男童女入海求仙藥之集會處。《增修膠志》載:“小珠山又東徐山,方士徐福將童男女二千會此,入海採藥不返。”《太平寰宇記》亦載:“秦始皇令術士徐福求不死藥於蓬菜方丈山,而福將童男女二千人於此山集會而去,因曰徐山。”徐山因徐福而得名。

牛王廟村――齊長城、徐福都是寶

(徐福石刻像)

相傳,方土徐福出遊到徐山,見山雖然不高,但風景秀麗。山上長有奇花異草,草藥漫山遍野。還有一個奇特的天然石洞,洞口朝正東,兩米多高、一米多寬。從洞口進去逐漸向西北延伸,至四五米深處向西南拐,又出現一座石屋。屋南面有一個長三米、寬二米高近一米的大平石炕。石炕的北面是一塊平石板,約有兩個石炕大。屋西北角有一個一米見方的通氣口,由此洞口也可進入洞內。此石洞,後因徐福而得名“徐福洞”。徐山也因此又名西洞山。石洞後被採石者毀壞。在石洞南邊有一塊長十幾米、寬三四米的大躺石,是休息乘涼的好地方。離石洞不遠處有一山泉,水質清澈甘甜。徐福非常高興,認為是個煉丹的好地方。於是,決定在此山安家。

一日,徐福帶領兩個愛徒,推著裝滿煉丹用具的小車從東北角上山。走到半山坡時,遇到一塊大石片擋住去路,徒弟推不過去。徐福說:“真是無用,看我的。”隨手接過小車往後一倒,又往前用力一推,小車從大石片上推了過去。從此,大石片上就留下了一道很深的車轍印和幾個腳印,直到現在還清晰可見。師徒三人在徐山住下後,就專心採藥煉丹。

某日,聽說秦始皇到了琅琊臺,並在尋找長生不老之藥。徐福便帶上仙丹去了琅琊臺。見到始皇后,獻上仙丹,說道:“此丹乃我親手所煉,今獻於大王,大王可延年益壽矣。”始皇大喜,賞給徐福黃金百兩,問“汝有不死藥乎?”徐福忙藉機答道:“臣聞東海有三神山,名日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始皇大悅,道:“遣汝代朕求之,何如?”徐福應道:“然也。”

秦始皇隨即下令抓造船工匠和童男童女。後徐福帶領工匠來到徐山,在周圍山上伐木,在辛安後河造船,故辛安後河古名“船底”。為防止工匠逃跑,有大批軍隊看守,並養了大量的馬匹。東小莊村以東、臺頭村以西,為古養馬城。此地曾出土過銅劍和古陶器。船造好後,徐福令童男童女在徐山齊長城以北、石屋洞以南的山頂平地上進行集結和編隊,然後在東海(膠州灣內)進行航海訓練。後帶領工匠、童男童女從徐山東長城嶺頭起航,人海求仙。當船隊行至“高浪頭”(即今青島團島以東)時,遇上大風,遂轉舵至嶗山東頭“登瀛村”避風多日,後跨海去了今日本。

自徐福出海後,留守的兩個徒弟就專心在山上採藥、看守洞府,等候師傅回來。一年過去了,沒見師傅回來。又一年過去了,仍沒見師傅回來。他倆再也無心採藥,常站在徐山頂上眺望。一個站在石屋洞山頂上,一個站在離海不遠的高山坡上。年復一年,經日曬雨淋,酷暑嚴冬,他們變成了石頭人,依然站在那裡盼著師傳回來。後人把東高坡上的石頭人叫做鬼石(現已被國風藥業建設徵用),把石屋洞山頂上的石頭人叫做道人石。後來,道人石陷入土裡。再後來,修路時把大石打成石塊用了,卻又見道人石露了出來。遠遠看去道人石似仍在面東眺望。

徐福入海求藥不返的故事廣為流傳。

《抗匪鬥爭》

解放前,雜牌軍、土匪橫行鄉里,常常要錢、要捐、綁票,弄得民不聊生。1921年春,有一股土匪約五六十人住在東林子(現村東、國風藥業工業園附近),經常出沒於周圍村莊,以綁票等手段敲詐勒索百姓財物。當時臺頭村的潘洪申是這幾個村的百姓頭,就到膠州府去報告。官府便派一姓孟的剿匪隊長,帶領60餘人來到牛王廟山附近清剿。土匪知道後,就組織300多人攻擊牛王廟山。剿匪隊英勇還擊,用小鋼炮、機槍猛烈開火,打得土匪鬼哭狼嚎,死傷大半。剩餘的幾個土匪棄巢逃命,再也沒敢在東林子露面。

1927年春的一個晚上,一夥土匪悄悄來到牛王廟村,將已睡著、才五六歲的潘學増從炕上拖起來抱走,並留下話說,拿500塊大洋去贖孩子,如果一個月後不去就撕票。潘父是一個很有名的鐵匠,在青島幹活掙了不少錢,因此早被土匪的眼線盯上了。當時的管事人、臺頭村的潘洪申得知後,立即到膠州報了官。官府派人偵察後,抓走嫌疑人潘春、潘田、宋信及扒山村的一個人,押入膠州大牢(三年後才釋放)。還在村頭釘立個木牌,上書“綁票者注意,只准人在,不準人不在。若人不在,殺無赦”。土匪見線人被抓,不敢再勒索,便釋放了潘學增。後潘家不敢再在村裡居住,就搬到了臺頭村。

後記,《黃島村莊系列》中的文章,其內容資料來源於2006 年以前。涉及到的村莊,其面貌已發生深刻的變化,平房可能已拆除,人們或許已住進了樓房。但是,那些還沒有拆遷改造的村莊,現在看來彌足珍貴,期待著讀者朋友拿起筆、舉起相機,把這段歷史記憶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