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尋找的蓬萊仙島是日本?他找到的可能是富士山

徐福尋找的蓬萊仙島是日本?他找到的可能是富士山

蓬萊 明刊本《山海經圖繪全像》

蓬萊是海上仙山,《山海經·海內北經》載:“蓬萊山在海中,大人之市在海中”,這是一座介於真實和想象之間的山(島)。傳說蓬萊位於渤海之中,望之如雲,明刊本的《山海經》將蓬萊畫作懸浮在海面上空的樓閣,由一簇祥雲託舉著,這是仙人宮室,皆以金玉為之,鳥獸也都是白色的。蓬萊是仙人的居所,他們手中握有不死藥,秦始皇后來派徐福出海,目的地即是蓬萊,據說徐福到了日本,以為富士山便是傳說中的蓬萊,便定居下來。

蓬萊的仙蹤遠在秦始皇之前,戰國時期即有海上仙山的傳說,《史記·封禪書》:“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齊燕之地瀕臨渤海,相傳蓬萊就在渤海之中,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等幾位國君已經先秦始皇一步,在尋仙的路上開始了漫無邊際的尋找,最終一無所獲。

海洋的阻隔是難以逾越的,海上的風雲變幻,也使蓬萊難覓蹤跡。與此同時,蓬萊的位置並非固定的,而是隨時變動的,《列子·湯問》認為海中有五座仙山:“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蓬萊只是其中的一座,“其山高下週旋三萬裡,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閒相去七萬裡”,這是常人難以逾越的高度,往來於其中的都是仙人,在空中飛來飛去,不可勝數。然而,蓬萊的根基不穩,“常隨潮波上下往還,不得暫峙焉”,天帝便命海神用巨鰲託舉仙山。巨鰲的背上馱著山,也不太安穩,後來有龍伯之國的巨人,把巨鰲釣走了,五座仙山中的岱輿、員嶠沉入海中,只剩下三座仙山,也是漂浮不定。

徐福尋找的蓬萊仙島是日本?他找到的可能是富士山

巨鰲 蕭雲從《天問圖》

從外部進入蓬萊是困難的,王嘉《拾遺記》認為蓬萊的結構是壺形的,與另外兩座仙山方丈、瀛洲相提並論,被稱之為三壺:“三壺則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壺,則方丈也,二曰蓬壺,則蓬萊也,三曰瀛壺,則瀛洲也,形如壺器。”壺是相對封閉的世界,壺中另有宇宙。有仙人壺公,《後漢書》中記費長房見一老翁賣藥,懸掛一壺,老翁晚上就跳到壺中,費長房見了暗暗驚異,第二天前去拜望,老翁帶費長房進入壺中世界,“唯見玉堂嚴麗,旨酒有餚盈衍其中,共飲畢而出”,原來這壺雖小,其中卻另有一番天地。蓬萊之謂蓬壺,是言其內部別有洞天,有一套自行運轉的法則,外人不得知曉。壺形是對混沌的宇宙的模仿,壺口成為連接兩個宇宙的傳輸通道,從壺口可以進入異質空間,這是一條秘密通道,仙人一躍而入,凡人須機緣湊巧才能得窺門徑。

顯然,蓬萊是難以抵達的,它或許只是海市蜃樓中出現的幻景,是與俗世平行的異度空間。也有蓬萊仙人來到俗世,比如著名的安期生,《史記》說安期生“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常有人看到安期生在東海邊賣藥,好幾代人都見到安期生,而安期生的容顏並未老去,時人都認為他是蓬萊的仙人。漢武帝時有方士李少君,自稱曾入蓬萊山採藥,遇到仙人安期生,安期生吃的棗像瓜一樣大,凡人吃了便能長生。或許,只有在異質空間裡才會反常的果木,這也愈發渲染了蓬萊的神奇。

徐福尋找的蓬萊仙島是日本?他找到的可能是富士山

蓬萊山 明萬曆三十年刊本《三才圖會》

八仙過海是民間廣為流傳的人物故事,最早見於元雜劇《爭玉板八仙過海》中。相傳白雲仙長於蓬萊仙島牡丹盛開時,邀請八仙前來赴宴,八仙過海時各用法寶,不想卻驚動了東海龍王,雙方展開激戰,最後觀音出面調停,才得以過海。可見,有些仙人去蓬萊也並不太容易,何況凡人。

在後世的傳說中,有許多人聲稱抵達了蓬萊,做了一番神遊之後歸來,向世人講起蓬萊的見聞。盧肇《逸史》載,唐會昌元年有海商遇到大風,“遭風飄蕩,不知所止”,到了一處不為人知的海島,原來這就是蓬萊。海商見一道士,道士說:“茲地有緣方得一到,此蓬萊山也”。道士帶海商遊覽,見院落數十,各有名號,其中一處院落門戶緊閉,海商問起,道士答:“此是白樂天院,樂天在中國未來耳。”白樂天即唐代詩人白居易,海商默默記下,後來他的船得以回到浙江,便把這事告訴了浙東觀察使李師稷,李又轉告了白居易,白居易作《客有說》一詩:“近有人從海上回,海山深處見樓臺。中有仙龕虛一室,多傳此待樂天採。”

後人對蓬萊的附會,使蓬萊成為一株枝葉繁茂的神話樹。今山東半島有蓬萊這一地名,位於煙臺,按唐人杜佑《通典》載:“漢武帝於此望海中蓬萊山,因築城以為名”,從神話中移植到現實世界,可看做是對神話世界的一次鏡像模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