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最弱之燕國,五國聯軍滅齊,最大助力居然是一個留學生

說遼東,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明末著名的關寧鐵騎,三眼火銃和彪悍的遼東勇士們。

至古以來中原文明在面對北方遊牧民族時候,有兩個關鍵戰略要地。

戰國最弱之燕國,五國聯軍滅齊,最大助力居然是一個留學生

(河西和遼東,中原最強防線)

第一個,河套地區,扼控河西走廊連接絲綢之路的漢四郡。

第二個,長城以北不遠的遼東地區,也稱遼東五郡。

遼東,作為長城前線最早的胡漢分界線,源自西周時!

周武王伐紂滅商後,紂王大臣箕子帶著不願臣服周朝的人,遷徒遼東,建立了東北亞地區最早的國家箕子朝鮮。

補充說一點,今日韓國人唸叨的檀君朝鮮屬於韓國人的胡編亂造。由此可見,這朝鮮的文化起源,其實還是屬於中原文明的範疇。

武王伐紂,建周後,在周公輔政時,封國七十三,成就了周王朝分封制度和禮儀典章制度。

戰國最弱之燕國,五國聯軍滅齊,最大助力居然是一個留學生

(老牌諸侯國燕國)

遼東則是周王宗室召公地盤,爵位屬最高的公爵,地位在那時可謂非常高。

可是當時的遼東屬苦寒之地,名義上雖屬於燕國,卻並不受重視。

原因簡單,遼東原住民生產力底下,不能創造價值,還不易於開發,因此燕國核心區一直都在都城薊城附近。(今北京)

渡過春秋來到戰國時代的燕國,雖是最老牌諸侯國,爵位最高,但卻並不是強國,反而因為地處偏遠,人口稀少,成了名副其實的弱雞,讓他存活的關鍵,居然不是實力,而是地理位置偏遠。

那時的燕國,國際地位可謂非常尷尬,按爵位算老大,按實力算老么。

沒有實力的爵位,就是橡皮圖章,完全沒啥鳥用。如果這樣的情況持續,燕國幾結局可想而知,弱國需要明主。

戰國時的燕王噲,就是一個希望有所作為的國君,面對燕國積貧積弱的現狀,愛國而不愛己。居然在年紀大了之後,將國家的攝政權利,交給了以賢明能幹著稱的寵臣相國子之。

最後甚至行禪讓之事,讓臣子子之當了燕王。正所謂不作死就不會死,自以為為了國家好的燕王噲,就此將燕國帶進溝裡,差點亡國滅種。子之算的上能幹,但也野心勃勃,在成燕王后,本性畢露,變得獨斷專行,這獨斷專行就讓原本的繼承人不滿意了!

想想也情有可原,原本國王位置是我家的,你算哪根蔥居然成了國王?

戰國最弱之燕國,五國聯軍滅齊,最大助力居然是一個留學生

(內亂於齊國打劫)

太子姬平聯合舊貴族造反,兩幫人開始了火併,最後大打出手。

齊國一看,這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不容錯過,也暗中聯絡,慫恿這兩幫人火併。打來打去,誰也沒佔到便宜,反而是兩幫人一起同歸於盡。燕王噲、太子姬平、相國子之這三倒黴蛋全掛了。

最後得益者居然成了趁亂入燕國的齊國,當時齊國國力正盛,號稱戰國東邪西毒和秦並列二帝。

齊宣王也是野心勃勃的主,佔據燕國薊城後,賴著不走了,眉開眼笑的臉上刻著兩字”滅燕“。

燕國可是延續幾百年的老牌諸侯,就這樣無聲無息的被滅了,戰國諸侯當然心裡不好想啊。

不好想的主角不少,當時剛崛起的趙國是急先鋒,齊國大敵秦國則是趙國後援。

燕國老百姓也不甘心,時不時弄點動亂。

最後齊國也受不住這輪番的武力威懾還有內部動亂甚至外交壓力。

在一輪輪外交斡旋,特別是趙武靈王武裝護衛燕公子職(燕昭王),回薊城之後,齊國人徹底待不下去了,在燕國施行一輪三光後,灰溜溜的回家了。

齊國走了,燕昭王繼位復燕國。當時的國際形勢比較有意思,齊國秦國兩級爭霸,趙國成了秦國打手,幫助制衡齊國,燕國則是齊國死敵,勢不兩立。

至於其他國家,對於咄咄逼人的齊國也是意見不斷,齊國幾乎成了戰國所有國家的敵人。

戰國最弱之燕國,五國聯軍滅齊,最大助力居然是一個留學生

(趙武靈王助燕國復國)

同仇敵愾的外交環境,對於積貧積弱的燕國而言,即是機遇也是挑戰。

這個時候該如何做?燕昭王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思索之後,燕昭王開始了自己的執政之路。

對內,廣納賢才,勵精圖治:昭王千金臺上鑄,納賢任能賢才聚,樂毅來了。

對外,和諧外交,連橫之後:三寸舌鼓譟亂世,一人配盡六國印,蘇秦來了。

在蘇秦還有樂毅配合下,一個致力於遼東開發的國策,成了燕國戰略重點。

沒實力的國度,在戰國是無法生存的,既然南下征服不了,那就北上吧。

戰國最弱之燕國,五國聯軍滅齊,最大助力居然是一個留學生

(勵精圖治燕昭王)

這開拓與征伐,也有著明確的步奏。

第一步:驅逐東胡,打擊佔據燕國後方的東胡勢力,吸納東胡人口作兵員。

第二步:開荒屯田,在打敗東胡,吸納東胡人口後,積極屯田儲備軍糧和戰略物資。

第三步:訓練士兵,在遙遠的遼東練兵,外國間諜難以刺探,有助出奇制勝。

而這一切的步驟也好,準備也好,瞄準的目標都是死敵齊國。

計劃定了誰去執行?

樂毅是相國也是治政和帶兵人才,他去大材小用,蘇秦是說客,讓他去遼東攻略,專業不對口。

戰國最弱之燕國,五國聯軍滅齊,最大助力居然是一個留學生

(今日秦開雕像)

三人商量來商量去,一個人躍入眼簾。這人就是秦開,一個名不見經傳,但身懷韜略的東胡奴隸。

說秦開是奴隸稍許有誇張,秦開準確的說,是質子,只是這質子和常規的戰國質子有點不同。

戰國時代,質子都是為了條約遵守而放置於敵國的王子宗室,比如秦始皇爹,秦異人就是質子。

秦開確實和秦異人所處的角色定位一樣,但是老牌諸侯國有自己獨有的傲嬌。

戰國中後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將原本盤踞在趙國附近的東胡打敗,東胡搞不定趙國,就拿軟柿子燕國動手,不斷侵襲燕國邊界,給燕國造成了極大威脅。

​打又打不過,如何辦?燕國選擇求和。

為了表達誠意,燕國就在名門望族中挑人做質子,挑來挑去,就弄了不少”少男“去東胡為質。

不得不說,燕國這招聰明,少男去東胡為質,不僅可以達到和平誠意效果,還有人才委培效果。

精挑細選的年輕有志男兒,一個個雖然去了遼東成人質,待遇和奴隸差不多。但是東胡人並沒有那麼歧視他們,反而是敬重勇士的蠻族。

只要你勇於為族人奉獻,成為了合格的勇士,就給你該有的待遇。

小秦開一看有奔頭啊,於是不斷告誡自己,我要學好本領,我要衣錦還鄉,我要成就大業。在不斷激勵下, 秦開成了一名出色的東胡戰士,進而獲得了東胡人勇士的認可。


戰國最弱之燕國,五國聯軍滅齊,最大助力居然是一個留學生

(戰士的榮耀)

順利的從奴隸變成了將軍,進而成了燕國臥底。

東胡情報,也從秦開哪裡不斷輸入燕國。沒有趕上燕國動亂回去復興燕國的秦開,趕上了燕昭王銳意改革,開拓東胡。隨改革的深入,燕國對東胡的態度越來越強硬,越來越富有攻擊性。

連續數次騷擾佔不到便宜的東胡也越發生氣,動不動就拿部族內的燕國人出氣,勇士待遇沒了不說,還缺衣少食,成了囚徒。如此境況,讓秦開的東胡友人見後,也為他鳴不平,於是在他們的配合之下,秦開逃亡燕國。

從奴隸到將軍又成囚犯,經歷人生大起大落的秦開終於學成歸國。

回到燕國的秦開,將留學時候的所見所聞,還有東胡兵力部署、作戰習慣、甚至山川地理,整理成文,給燕昭王做了一次詳細的彙報。彙報過後,在回國感受燕國的軍力後,認真的說道。

王上勿憂,東胡之軍不可怕,燕國勵精圖治多年,已可一戰而定東胡。

秦開的話,讓燕昭王信心大增,順勢任命知己知彼的秦開為前敵總指揮,準備大軍備戰事宜。

公元前300年,準備充分的燕國,正式對東胡宣戰,秦開率領大軍,又一次來到了讓其魂牽夢繞的遼東,只是這一次,他不是來留學的,而是來征服的。

戰國最弱之燕國,五國聯軍滅齊,最大助力居然是一個留學生

(擴地兩千裡)

​熟悉東胡戰法與地理環境優勢的燕軍,配合著優秀的戰術組織還有優良的武器裝備。

屢次對戰東胡大軍,都勢如破竹,數場惡戰後,東胡節節敗退,退出遼東,去往更遠的漠北。

得勢不饒人的秦開,並沒有停下征伐腳步,順勢渡過遼河,進攻箕子朝鮮。在不斷深入攻擊之後,突進數百公里,拓地兩千餘里。

遼東、遼東半島、甚至長白山區域,就此納入燕國領土,直到鴨綠江邊,秦開才收手。

南下征戰不利的燕國,就這樣在進攻東胡的戰鬥中,獲得了大量領土和人口,實現了國家實力的飛式發展。

這次秦開出擊遼東,也成漢族武裝首次和胡人在遼東的大規模交鋒,拉開持續數千年東北亞爭鋒序幕。

序幕過後,燕國在遼東設置了耳熟能詳的遼東五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

設遼東五郡後,燕國還在五郡邊緣修築了長約一千公里的長城,也就是後來秦始皇連接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燕長城“。

郡縣設置,長城修築後,燕國開始了一場開發遼東的大生產運動,無數燕國人遷徒遼東,不僅促進了遼東的開發,還讓燕國組成了一隻強軍。

曾經戰國七雄的弱雞燕國,就這樣通過銳意進取還有一個奴隸留學生的努力,成了戰國強國。

第一次闖關東,圓滿完成。

圓滿後,該如何?就看燕國征戰之路。

公元前284年,在雙面間諜蘇秦配合下,乘齊國剛剛吞併宋國,引發眾怒機會,燕國大將樂毅率領五國聯軍,將齊軍打的滿地找牙,進而佔據了齊國幾乎全部的領土。

這燕國精銳就是秦開練兵的成果,也是遼東軍第一次出現在中國的歷史上。

甫一出現,他們就讓全天下刮目相看,自此開始,"苦寒遼東出強軍"成了中國歷史的定論。

這無數的遼軍,都是秦開開拓遼東的後續,也是他奮鬥精神的延續。

無論何時,今日遼人也當引以為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