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貨幣被紙幣取代,聊聊“信用貨幣”為何在宋代行不通?

金屬貨幣被紙幣取代,聊聊“信用貨幣”為何在宋代行不通?

遠古時期,古人們為了日常生活所需,便互相以物換物。然而隨著出現越來越豐富的產品,由於價值對等的較難操作,統治者們為了解決這個交換困難問題,從而創造了貨幣,貨幣是社會經濟發展出現的一個必然結果。貨幣大體分兩種:一是金屬貨幣,即以貴金屬為基礎來作為一般等價物的貨幣,如金子與銀子等;二是信用貨幣,與前者不同,其不以貴金屬為材料,本身的價值低於它的面值,紙幣便是一種信用貨幣。

全世界最早出現的紙幣是發行於宋代的交子,宋代亦是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發展的高峰。不僅是文化藝術,宋代的商業也是十分發達的,紙幣這一信用貨幣的出現亦是其必然的產物。然而對於紙幣在宋代的流通情況來看,非常適應現代社會的紙幣在當時卻並不穩定,這也是多方影響下的結果。

一、信用貨幣在金屬貨幣社會的崛起

1、對峙時期下的“暗潮洶湧”

唐朝滅亡,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開始,直到趙匡胤的出現,才結束了政權混亂,新的大一統王朝建立。然而在北宋初,社會依然危機重重。在混亂的朝代結束,新的朝代急需休養生息,以謀大力發展經濟等方面增強國力。發展經濟自然會出現各地的交流溝通,不僅是商品,還有生產、人力等各方面。這必定會涉及到貨幣,這關係到百姓的身家。但是宋初時的貨幣在流通方面困難重重,各地錢幣不一,甚至還限制貨幣出境,這無疑對商品交易造成障礙

金屬貨幣被紙幣取代,聊聊“信用貨幣”為何在宋代行不通?

還有貨幣不外流等。在宋初的某些地區有錢荒的情況,也就是錢幣不夠用。而在北宋學家李覯所撰的《直講李先生文集》中有言:“舊泉既不毀,新鑄復日多,宜增而卻損,其故何也?”即錢幣是足夠的,而市面上卻不足,便是擁有者並沒有讓錢幣外流。在錢幣不足以及各地的貨幣並不互通的這些情況下,直接或間接導致了紙幣的出現。

此外,宋初的周邊勢力也是虎視眈眈。在當時的東北和西北的邊境地區,長期被契丹等遊牧民族騷擾威脅。而後還出現了女真,女真得到契丹庇護後逐漸吞併附近部落,壯大自己的勢力。在完成內部統一後,直接驅逐了契丹,成立了對宋朝政權極具威脅的金朝。而這些都迫使宋朝需要支出大量軍費以壯大國家兵力抗擊外敵,從而自行發行紙幣充作軍費。

2、各業的發展促使信用貨幣的發展

宋初多地都是流行金屬錢幣作為一般等價物,而金屬錢幣的重量不可小覷。

宋代文人呂祖謙在其撰寫的《歷代制度詳說》中有記載:“蜀用鐵錢,其大者以二十五斤為一千,其中者十三斤為一千,行旅攜持不便。”

金屬貨幣攜持不便,而商人行走各地是必須的,商品互通得以刺激經濟。而這就會致使紙幣的出現,宋初的四川商人便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不過當時是商人自由發行,不歸朝廷管理。後來出現了發行商無法將其兌現為錢幣,民間交子就被禁止了。但這一紙幣發行卻沒有消失,而是轉由更具公信力的朝廷繼續發行。

金屬貨幣被紙幣取代,聊聊“信用貨幣”為何在宋代行不通?

此外金屬貨幣在宋朝的發行也不是完全一帆風順,金屬貨幣本身是有價值的,但它在執行流通手段的時候,其實也僅是個媒介作用,與它本身的價值並無太大關係。這一點馬克思也曾有提及,金屬貨幣在流通中就已經導致了買與賣的分離與脫節。

還有就是在宋初還出現過朝廷禁止銅錢流入四川,這種情況下,四川就只能找替代,因而四川當時是銅錢與鐵錢同時流通的。而在這種情況下,實際價值更高的銅幣勢必會被鐵幣影響,導致鐵幣反而充斥市場。鐵錢的越來越多亦會致使交易的困難,從而出現通貨膨脹,此時紙幣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緩解這樣的局面。

宋代紙幣發行也是依靠宋代造紙術與印刷業的興盛,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宋朝在此基礎上改進,創造了活字印刷術。技術的更新使宋朝的印刷業遠超前朝,與此同時也使書籍得以大量流通,讓紙幣的大量發行有了可能。宋代在技術上肯定了紙幣發行的可行性,從而促進了紙幣的出現與持續發展。

二、宋代紙幣的衰落

1、關於紙幣的“憂慮”

紙幣作為一種信用貨幣,它本身的價值勢必是比不上金屬貨幣的。在這樣的基礎上,難免會有人對紙幣的存在有些許疑慮。在宋代,銅錢是實打實用銅做的,不摻雜任何其他雜質。而這導致了部分人會將其熔鑄成銅器,期望可以賣出比拿來融化的銅錢更高的價值。銅錢可以這樣,但是紙幣不行,造紙術發達的宋代,紙張的價格有的甚至低至幾文錢。這使朝廷官員也會產生同樣的擔憂,發行紙幣是否會導致國庫只剩紙幣,沒有金銀。

金屬貨幣被紙幣取代,聊聊“信用貨幣”為何在宋代行不通?

而這樣的擔憂被放到統治者的面前,自然需要解決的方法。如果不使用紙幣,全面使用金屬貨幣,光是在資金調配上,就已經是會存在巨大的人力需求,這也是源於金屬貨幣本身的重量導致的運送困難;而若全面使用紙幣,官員的擔憂也並非杞人憂天。

因而當時的統治者宋孝宗便與大臣決定推行“錢會中半”制度,即官方只收取一半銅錢一半紙幣。這一制度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定了紙幣的自由兌換,於是便會導致人們在持有紙幣的情況下,選擇儘快將紙幣出手。百姓並不信任紙幣的情況所帶來的後果,便是官方發行的紙幣貶值。

2、朝廷的不明智引發“惡性循環”

在北宋初期的交子過後,紙幣的發行就一直被掌握在朝廷的手上。然而當時紙幣發行制度的不健全,導致紙幣的發行數量是直接由朝廷決定的。而宋朝存在一個長期的情況就是“三冗”問題,即

冗員、冗兵、冗費,在《食貨志》中有詳細的記載。對於這“三冗”問題,發展到了宋英宗時期,就造成了財政上的入不敷出,給國庫造成了非常大的壓力。沒有制約的紙幣發行,而又出現了宋代財政赤字的事情,這種情況下朝廷選擇多發行紙幣,來解決財政上的虧空。

金屬貨幣被紙幣取代,聊聊“信用貨幣”為何在宋代行不通?

這種只為解決虧空、而

不考慮社會民生問題大量發行紙幣的行為,時間久了就只會造成紙幣的貶值。而紙幣總歸是會流回國庫的,貶值的紙幣迴流便會致使國家財政上的實際減收,不僅如此,還會使持有紙幣的百姓官員到手日常薪資變少。那薪資變少的人,國家下發津貼來彌補他們的損失。這津貼又會導致一開始是想解決財政虧空的朝廷多了一筆額外的支出,紙幣的通貨膨脹同時也會讓市場物價上漲,支出增加就再多印紙幣。從此惡性循環下去。經濟秩序越來越混亂,國家經濟在崩潰邊緣徘徊。

3、地區的貿易困難

南宋政府在發行紙幣的同時,還設置了禁銅令。這是朝廷為了保護銅錢不外流,此外在沿邊和江南西路等地還要求使用鐵錢。這一系列政策也是為了與當時南宋的敵對政權金朝女真爭奪銅幣,銅幣等錢幣的儲備量對於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南宋的紙幣政策導致紙幣貶值、通貨膨脹,在江陵等地這些僅流通銅幣的地區造成了貿易困難。

《宋史》中有記載:“江陵舊使銅鏹,錢重楮輕,民持貲入市,有終日不得一錢者。”

此外在兩淮等地還出現了鐵錢私鑄,私自鑄造貨幣便會致使市場的混亂,朝廷對此也是有在打擊這種行為,但已經於事無補了。南宋時期地區貨幣的混亂可見兩淮等地,東南用會子、兩淮用鐵錢會子、湖北會子又於前二者有所不同,不同的貨幣在貿易的過程中自是多有不便。因而南宋的紙幣政策不僅在於貶值、通貨膨脹,還對商品經濟發展造成了困難,這也間接加速了南宋的滅亡。

金屬貨幣被紙幣取代,聊聊“信用貨幣”為何在宋代行不通?

三、總結

紙幣的發展自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就如現代社會,基本所有國家都是使用信用貨幣,除了紙幣,還有電子貨幣等。而宋朝的金屬貨幣無法滿足高速發展的經濟,紙幣的取而代之也是很自然。但宋朝的紙幣卻並未如現代社會一樣平穩的發展下去,後期甚至導致了經濟混亂,而這主要是宋朝政府對紙幣政策的誤判與執行。

經濟是國之命脈,貨幣的發行絕對不取決於國家的財政是否困難,宋朝卻作出了這一行為,導致紙幣的貶值、通貨膨脹。而朝廷還期望繼續借紙幣的大量發行來解決這一問題,致使紙幣在百姓心中的公信力降低,間接地降低了對南宋政府的信任度。一環扣一環的影響,最終便是走向南宋的滅亡。紙幣發行在何時都是一個好的政策,但是這落在了昏庸的統治者手裡,只會是把捅向國家與百姓的刀。

參考文獻:

1、《直講李先生文集》

2、《歷代制度詳說》

3、《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