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第一全才:科學的巨人,道德的矮子?

沈括在侄子家中看到布衣畢昇留下的泥活字,他晚年撰述《夢溪筆談》時對此印象深刻,遂將畢昇的活字印刷術詳盡地記錄了下來。沒想到,正是這一份獨家的記錄,才使活字印刷術得以傳世,並上升為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而不至於被時間湮滅。

這個千年一遇的全才,在做人和做官兩方面始終苦苦掙扎,最終卻失敗透頂,了無人緣,生前死後都伴隨著別人的謾罵、不齒與誤解。


大宋第一全才:科學的巨人,道德的矮子?

▲沈括


古往今來,無論任何人對沈括懷抱任何觀點,無一例外都承認,沈括是一個舉世罕見的全才。


《宋史》說,沈括“博學善文,於天文、方誌、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

天文曆法方面,他改進天文儀器,並對曆法進行修訂,比如首倡“十二氣歷”,這是一個重大的創新,雖遭到世俗的攻擊,未被採用,但在科技史上意義重大,比後來英國氣象局所用的蕭伯納歷要早800多年。

數學方面,其主要貢獻是首創“隙積術”和“會圓術”,開闢了中國傳統數學研究的新方向,被日本數學史家三上義夫稱為“中國算學的模範人物”。

不僅如此,沈括還是北宋難得一見的、文武雙全的

實幹型官僚


熙寧七年(1074年),遼國派使臣蕭禧出使宋朝,以國界爭議為名,提出在蔚(今河北蔚縣)、應(今山西應縣)、朔(今山西朔州)三州兩國邊境重新以分水嶺劃界。


在宋朝內部,大臣們已看出遼國的用意是想侵吞宋朝國土,並藉故挑起爭端。但滿朝大臣議論紛紛,卻找不到實錘來拒絕契丹的無理要求。重新劃界問題拖而不決,蕭禧賴在驛館不肯回國。


沈括為了搞清兩國邊境爭端的始末,一頭扎進樞密院翻閱歷史檔案,終於發現宋遼兩國早年議定的地界圖是以古長城為界,而如今爭論的黃嵬山一帶,距離古長城以南30多里,當然是北宋的領地無疑。宋神宗獲悉沈括的新發現後,讚揚沈括說,

與蘇軾的關係,更是成了沈括身後之名的“夢魘”。


本質上,沈括和蘇軾是同一類人,面對新舊兩黨圍繞變法展開的權鬥,他們更願意相信真理和良知,所以不管處於哪一個陣營,都曾對新法提出過批評。


區別在於,蘇軾是一個勇敢的批評者,面對問題,他會隨時站出來,懟回去;而沈括,正如前面所說,他是一個懦弱的批評者,不敢正面硬剛。


可是,處於同一時代的這兩個人,卻因為“告密事件”而使兩人的關係蒙上濃重的陰影。


大宋第一全才:科學的巨人,道德的矮子?

▲蘇東坡


根據宋人王銍《元佑補錄》的記載,熙寧七年(1074年),沈括奉命察訪兩浙農田水利期間,與時任杭州通判的蘇軾敘舊,“求手錄近詩一通,歸則籤帖以進,雲詞皆訕懟”。意思是,沈括跟蘇軾要了新近寫的詩,回京後研讀,並一一標註出詩中誹謗新法的地方,然後進呈給皇帝。


王銍說,5年後,元豐二年(1079年),李定、舒亶等人以文字獄構陷蘇軾,製造烏臺詩案,“實本於(沈)括”,正是跟沈括學的。


所謂“告密事件”雖然沒有對蘇軾造成不好的影響,但由於記述者將歷史事件進行前後關聯,導致沈括在後世的形象揹負了嚴重的道德瑕疵。


然而,針對“告密事件”是否真實存在,史學家向來有不同說法。南宋史學家李燾寫《續資治通鑑長編》,雖然引述了王銍的記載,但專門附註說,此事恐有問題,“當詳考”。而事件的兩個當事人——沈括和蘇軾,都沒有關於“告密事件”的任何文字留下來。


從蘇軾的詩文看,蘇軾與沈括的唯一交往發生在元祐六年(1091年),蘇軾從杭州回京路過潤州時,沈括送給他一塊從延州得來的石墨,蘇軾於是寫了《書沈存中石墨》記下來。蘇軾當然是一個大度、不計前嫌的人,但如果多年前確實曾發生過“告密事件”,他真的會連提都不提一下嗎?


另一個反證的例子是,沈括終生與李之儀關係密切。李之儀是蘇軾的鐵粉,與蘇門中人交從熱絡。在蘇軾被貶海南之時,平時門下客唯恐受牽連,紛紛斷絕與蘇軾的關係,唯有“端叔(李之儀)之徒,始終不負公者,蓋不過三數人”。可見李之儀為人的正派,以及對蘇軾的情義之深。


這樣一個人,對沈括同樣十分尊重。李之儀一生輾轉為官,始終把蘇軾、沈括等人的畫像帶在身邊。沈括去世時,遠在甘肅做官的李之儀面對沈括畫像,作《沈存中畫像贊》,遙祭亡友。他說沈括是“一世絕擬”,“凜然孤風”,評價那是相當高。假如真的存在“告密事件”,李之儀這個愛恨鮮明的蘇軾鐵粉,還會對沈括有如此深的感情嗎?


我們習慣對歷史上的任何記載,不假思索地加以接受,從未想過這些記載是否真有其事,抑或只是記述者的道聽途說。殊不知,這種廉價的接受,對於歷史當事人的形象具有多大的毀滅性打擊。


沈括“告密事件”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連當代名聲很大的作家都在文章裡不加辨析、言辭鑿鑿地說,沈括就是一個告密小人,並妄加推測說,沈括之所以這麼做,純粹是妒忌蘇軾的才學。


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真的太難了。可惜沈括只能在“疑案從有”的文化氛圍中,“坐實”了他就是一個熱衷告密的卑鄙小人。


唉,沈括的悲劇,部分是其性格造成的,但誰說歷史和時代就沒有責任呢?


大宋第一全才:科學的巨人,道德的矮子?


沈括性格中的懦弱,最終給他的仕途畫上了句號。


對於沈括而言,從元豐五年(1082年)遭貶謫以來的13年,是他一生最鬱悶的時光。但對歷史而言,它讓一個不擅長人際關係的懦弱官員結束了他的政治生涯,從而還給了後世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和文學家。


個人的不幸,卻是歷史的幸運,這正是時代的弔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