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銳評】對別人的挖苦,非要反脣相譏嗎?


【正義銳評】對別人的挖苦,非要反唇相譏嗎?

網上有篇題作《當初挖苦中國“抗疫過度”的人,現在臉燙嗎?》的文章,說“病毒還是那個病毒,但有些人的眼睛發生了變異”。當初武漢“封城”時,一些西方媒體和政客對中國極盡指責、挖苦和嘲諷,美國《紐約時報》援引專家學者的話,攻擊中國的做法是“侵犯人權”“反應過度”,其中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一位公共衛生方面的專家稱:“封城幾乎一定會侵犯人權。而且這種方式不可能在美國出現,因為這種做法是違憲的”。現在,意大利對該國北部下了“封城令”,西方又該怎麼說呢?這真是“誰被打臉,誰心裡知道”。


對於西方一些人的偏見、政治攻擊,我們心知肚明、多有領教。實踐已經證明,我們採取的措施總體是對的,效果立竿見影。但凡有更好的辦法,我們也不願意選擇“封城”。我們當然知道,這樣做會給武漢人民帶來不便,給部分群眾、單位帶來損失。經此一"疫",我們希望並相信,在黨和政府的有力領導下,我們的公共衛生體系進一步完備,公共防疫機制更加健全高效,當再次遇到重大疫情、災情時應對有序,方式先進,以最小的損失贏得最大勝利。作為國際反應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專業、最有發言權的部分,多次來華調研、給予指導和幫助的世衛組織的評價更有參考價值:中國的抗“疫”成效令人稱奇。中國用自己的方式為世界爭取了時間,積累了經驗。西方應該向中國學習。


疫情仍在世界各地擴散。剛剛度過疫情高峰的中國,還面臨著病毒變異、外來輸入傳染、復工聚集風險等不確定因素,稍有不慎,前功盡棄。此情此景,無非是我們剛剛上岸,他人還在掙扎。一個剛剛脫離危險的人,是不應該對仍在掙扎的人反唇相譏的。以“全球同此涼熱”姿態待人,格調要比"風景這邊獨好”好多了。


如果說,鑑於他們的認知和習慣,對於中國的做法不理解不認同,甚至出言不遜,那麼經此一“疫”,真理不言自明。如果他睡不醒,也並不會因為你的回罵就能改觀。盛名時的孫楊,一次在綜藝節目上說:“大家都很關心我的聽證會,我相信清者自清,快者自快,慢者自慢,慢者就是永遠都遊不過我的。霍頓,蓋伊,你們再遊快點就能喝到我的洗腳水了。”此言遭到國人猛烈批評:即便你說的是真的,也很沒風度。而事實上,幹游泳這一行,誰也不敢說就沒有喝過別人的洗腳水,即便你現在世界第一。在他被禁賽後,有智者戒曰:希望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成長。禁賽給予孫揚的如果不是懲罰而是覺醒,這對他才最有意義。這句話,對於批評我們的人,以及我們自己,都應記取。

詆譭我們的人,還會有。但我不希望再看到,用“打臉”的語言來反唇相譏。因為,這不合符我們的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