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墟:如何做到遵從本心,不自欺,不做作?

風墟:如何做到遵從本心,不自欺,不做作?

很簡單,做到兩點即可。

第一,願意付出堅持自己的想法所要承擔的代價,願意忍受不做作、不自欺所要承受的損失

第二,能夠經得住那些超出自己能力和需求的誘惑

這兩天在刷《大明王朝1566》。劇中的海瑞海剛峰,可謂是遵從本心、不自欺、不做作的典範。

他明白自己的核心目的,就是要懟翻不體恤百姓、玩弄權術、搜刮民財的嘉靖帝,所以他經住了一波波來自同僚的規勸、上司的恐嚇、甚至是嘉靖帝本人的收買。

他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失去什麼,性命,前途,家庭,所以三番向王用汲託孤,上書罵了皇帝之後就買了一口棺材。

正是因為他已經接受了要實現自己目標的一切損失,同時經受了一切超出核心目標的誘惑,所以他才能在全劇中硬的懟天懟地對空氣,誰都不怕。

但活在這個社會上的人,能夠有幾個人向海瑞那樣願意拋棄一切,明知是死也要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呢?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這從根本上就註定了,做自己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一個學生不喜歡讀書,不想上學,可以,這的確是現在的你的“本心”。

問題是讀書對大部分人來說,是在這個社會上將來能夠過上有保障的生活最好的一條出路。

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而且,一個只有十幾歲、沒有經歷過人間疾苦的人,他是沒有資格、也沒有能力去確定,自己是願意並且能夠承受不上學所要付出的代價的。

他沒有經歷過不上學後找工作的辛苦,他不知道因為學歷低只能做些低端的、底層工作的艱辛,他不知道將來拿著微薄月薪在社會上生存都艱難的自己還有沒有力氣去思考要不要“做自己”這回事。

同時,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你一定會不斷地經受到各種各樣的誘惑:

你是個處男,室友叫你去某個紅燈區一晚500一條龍,你去不去?

朋友有個一年賺100萬塊錢的項目,你心動不心動?

某樓盤新開,價格低上漲空間大,你咬咬牙買還是不買?

想寫的書馬上就可以動筆,但是一直在追的番更新了你看還是不看?

達利歐的《原則》這本書令我記憶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你需要學會區分你的目標和慾望。慾望是那些會阻礙你實現目標的東西。

一個對社會、對人生的經驗不夠豐富的人,且不說他通常很難拒絕誘惑,很多時候,他連自己的慾望和目標都無法分清。

一個沒有豐富的閱歷,沒有經歷過自身和社會不斷磨合的年輕人,他很容易把自己的“慾望”和“目標”混淆。

基於慾望的驅使,想賺很多錢,想獲得更多人的認可,想和更多的異性發生關係,這些,都會被他天真的當成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然而真正的人生目標,指的是一種宏大的“使命感”。它和慾望無關。它和“代價”也無關。

使命感是你認清了這個世界之後,開始真正思考的自己作為只有這短短几十年壽命的人,你所要去實現的意義,你所真正要去創造的價值。

為了這個目標,要付出任何的代價,你都準備好了;

為了實現自己的使命,那些所有有誘惑力的東西對你來說都不過只是過眼雲煙。

但是,一個還沒有豐富的閱歷,沒有經歷過大起大落對內心的磨練,沒有經歷過擁有和失去的你,你有什麼代價可付出、願付出?你哪裡來的底氣相信自己能夠經得出滾滾紅塵的誘惑?

孔子云:“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七十了,才能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只有到了這個境界,你才有資格說自己有了“本心”,你才能夠不自欺。

但是孔子七十歲之前,已經“不惑”、“知天命”、“耳順”,僅僅是這三點,一般人沒個三四十年的歷練,誰能做到?

海瑞敢遵從本心懟嘉靖的時候,他已經快五十了。而且,他也不是那種“愚直”的諫臣。一部大明律法他背的滾瓜爛熟,在任何情境下他都能拿出最合適的條文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他頭腦清醒,深諳人性,知道辦案查真相也得講計謀耍心眼。

做自己,不僅僅只是簡簡單單的“從心所欲”那麼簡單,“不逾矩”才是最核心的本質。

從心所欲和不逾矩矛盾嗎?

邏輯上的確是矛盾的。但對於個人來說,如果那些“矩”已經被他“內化”,這時候“欲”與“矩”已經兩相融合通達無礙,這兩者就沒有矛盾了。

遵從本心的前提,是先要降服此心,修煉此心。未經打磨的“心”,其實不過只是“慾望”。這樣的“遵從本心”,無非是讓自己做“野獸”。

很多年紀尚輕、閱歷不足的年輕人,打著“遵從本心”的旗號,其實不過是以此作為逃避責任,不願意面對現實,面對人生艱苦的藉口而已。

給自己一個遵從本心的安慰,就可以心安理得的不去努力,不去探索,不去嘗試,而沉溺於自我放縱,追求網遊,AV,性,金錢等這些能夠帶來簡單粗暴的感官刺激的東西。

想遵從本心,先要超越慾望,超越感官的享樂,超越虛榮,超越自己的心理防禦機制,次要有豐富的閱歷,通達的智慧,放棄的勇氣。

沒有這些,歸隱山林談虛論玄的隱士,耽溺於酒色聲名的“成功人士”,不主動處理自己人際關係的清高者,甚至是那些沒在紅塵滾打過就遁入空門的大師,其實不過都是披著看似超脫的外皮、卻仍在自欺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