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做到「愛自己」?

怎樣才能做到「愛自己」?

Ⅰ、

我們要先講透一句話,才能討論「愛自己」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這句話,是孔子說過的。

「愛自己」是對於任何一個擁有自我意識的人類個體而言最重要的事。

它是一個人存活於世所能夠創造出意義的根本基礎,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不愛他自己,那麼從某種層面上講這個人等同於沒有存在過。

因此「愛自己」是一種無條件的、每個人都理所當然的應該秉持的信念;這種信念不受任何因素的干擾,不與任何外物有邏輯關聯,沒有任何一種理由、任何一種原因可以讓一個人不愛他自己。

“我不可愛、我長得醜、我一事無成、我貧窮、我沒有任何成就”等等這些都不是你討厭自己、傷害自己的理由,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讓你如此輕視自己。

我們愛自己是且僅僅是因為:我存在著,我要讓自己活得舒服。

這就是唯一且最根本的原因。

任何因為“我無能、我很醜、我很窮”等理由而導致的你的不自己,其全部的來源只是——你被洗腦了。

每個人從本質上講都是沒有任何價值的。

但是,社會和集體創造出了很多價值評判的規則與類別:長得好看的人比長得醜的人價值高、有錢的人比沒錢的人價值高、學歷高的人比學歷低的人價值高等等;

但是多數人看到這些價值對比時都會理所當然的認為:難道不是嗎?這個社會本來就是長得好看、有錢的、學歷高的人價值會更高啊!

所以這更加印證了前面所說的:你被洗腦了。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會這樣認為?誰規定的有錢的人就價值更高?為什麼多數人都這樣認為這就是理所當然的?

根本的原因是且只是你作為一個沒有任何意識的嬰兒成長起來的過程中就在不斷的被灌輸這些價值評判的標準,周圍所有的人都在執行著這些價值對比,你無時無刻不在受到這些影響,所以你才會這樣認為。

這就是唯一的最根本的原因,沒有其他。如果你開始論述價值標準存在的合理性、開始大談什麼種群發展、什麼迷因之類的,那隻能說明你的思考現在連邊兒都沒摸到。

之所以每個人都可以無條件的「愛自己」,其根本原因在於對人類一切社會屬性的解構。

我們只需要認識到,一切的價值評判標準不過是人類社群所創造出的一些概念、只不過是一個多數人都在玩的遊戲,然後——“我們愛自己是不需要任何條件的”這種信念也就自然地誕生了。

為什麼會這樣說?

有很多人將「愛自己」稱之為是一種“能力”,其實「愛自己」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

問題只在於我們的群體和社會扭曲、阻礙、扼殺了這種天賦。

它們抹滅我們這種天賦的方式就是通過建立「社會價值評判系統」

看到這裡有一些聰明的讀者會認為「社會價值評判系統」造成的根本問題在於令我們開始向外尋求了,我們開始用外在的標準來評判自己。

其實不是,這種評判標準的根本問題在於:它令我們開始追求「價值」。

「價值」是這個大型遊戲——“地球online”遊戲系統中最重要的資源,它是衡量一切的通用標準,它是所有玩家日以繼夜都在追求的東西。

我們的確已經深陷於這個局中,我們也的確沒有不玩這個遊戲的選擇權,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應該完全的認同這套標準,不意味著我們就應該把這場所有人類共同創造出來的遊戲理所當然的視為客觀現實。

佛教的很多觀點都是在說叫我們不要執迷於這場紅塵遊戲,而是要保持清醒,意識到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但是這樣一種認識其實是非常的極端,因為它在某種程度上相當於是徹底的將人的社會屬性給消解和否定了,所以佛教的思想會走到一個“空”。

但就像我們打網絡遊戲一樣,只要有人在玩,我們就不能徹底的否定這個遊戲就是完全虛擬的,遊戲也是一種客觀存在,只是它存在的形式在於人類的腦海、認知、行為方式等之中。

如果徹底否定了人的社會屬性,那就會不可避免的走向消極的虛無,“一切都沒有意義”這句話就變成了一種對現實的批判,而不是一種“接受”。

“接受”的“一切都沒有意義”是一種平靜的表達,只是一種對客觀現實的描述,這裡沒有失望、沒有疾世憤俗、沒有心如死灰,沒有陷入絕望。當你說“一切都沒有意義”時就像你說出“今兒天氣不錯”一樣平淡。

我在這第一部分闡述的一切其實都只是為了為你提供一個視角:

人類社會中的一切概念都只不過是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而非理所當然的。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我們並沒有那麼多的束縛和限制,我們並不需要通過外在的價值標準和別人的看法來衡量自己。

只是我已經加入了“生存”這個遊戲,所以這一切的概念我都承認他們是客觀存在的,我不會被它們限制,但也不會無視它們。

總結成一句話來講就是孔夫子所說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Ⅱ、

當我們對人的社會屬性有一個清醒的認知之後,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一種新的信念——我最重要

在小時候缺愛成年後如何解決?這篇文章裡我們談到:不自愛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的潛意識深處擁有一種負性的核心信念——我不重要。

當一個人認為他自己不重要時,他就會從潛意識的最深處喪失掉做事情的動力。

我們會發現有很多人他們自己也很想努力,也很想做出一些成就,但是他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他們知道要停止玩遊戲好好看書、他們知道現在是考研的關鍵不能再在圖書館裡混日子、他們清楚不好好工作的後果,但是,他們無論如何就是做不到。

其實這就是因為最根本的內驅力的缺失,他們在骨子裡就並沒有要去做出一些成就、創造一些意義的動力,所以自然會渾渾噩噩的虛度光陰。

那為什麼認為自己不重要會和一個人沒有做事情的內驅力有關係呢?

這就要涉及到一個“「自我故事世界」的中心

”的問題。

「自我故事世界」這個詞是我造的,意思是說:我們每個人在看待世界、看待自身的時候用的是一種“故事”的視角。我們會把自己的人生像“看電影”“看小說”一樣去記憶和理解。

在正常情況下,每個人的「自我故事世界」的中心應該是他自己,他就是自己世界的主角,他獲得了自我故事的絕大部分的戲份和關注,他自己會去創造出各種各樣的意義,經歷各種各樣的冒險,從而成為一個優秀的“故事主角”——人類集體潛意識中所有人都向往的一個精神原型:Hero

但是,當一個人秉持著“我不重要”的核心信念時,他就會將自己放置在“配角”的位置上。他會認為自己不配做主角,認為自己太垃圾,自己不夠格。

他厭惡這個無力成為主角的自己,於是他轉而會去向別的更優秀的“故事主角”認同,並通過“攻擊和否定自己、自我傷害、自我貶低”等方式來和真實的自我“劃分界限”,從而不用體驗到“我很差勁”的負面感受。

向別的主角認同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崇拜明星偶像,看電影,看動漫,向優秀的人親近、成為他們的朋友或附屬等。(ps:這種認同在形式上和“理想化的雙親影像”類似,但內在動機是不同的。)

要注意,其實我們大多數人也都會看電影、追明星,但是這種正常的觀影追星只是在那些短暫的時間之內通過對角色的代入感來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在這些時間之外,我們還是自己故事世界的中心。

但如果在你的生活中,你回頭想一想發現絕大多數時候你都不是自己世界的中心,你始終在幻想著成為別人,始終在關注別人的生活,多數時候你都是在照顧別人的感受,你好像從沒關注過自己想要什麼、自己怎樣才開心,那麼這說明你一直在幹一件世界上最愚蠢的事——忽視你自己。

為什麼說忽視自己是最愚蠢的事?

這是非常顯而易見的!這世上只有一個你,你只有這一次人生,你本來就是你自己世界的中心,而你卻一直在抹滅自己的存在,非要去做別人的配角,非要浪費自己生命,非要因為別人的評價、別人的標準來傷害你自己,難道還能有比這更愚蠢的嗎?

為什麼我們要在第一部分去解構人的社會屬性呢?其實根本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你意識到根本就沒有什麼東西能夠評價你,你不需要因為任何自己的短處而羞愧,你更沒必要用價值標準來衡量自己。

那些只不過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概念,用來洗腦你、控制你、唯一的目的只是為了讓你成為一個更聽話的社會奴隸。

為了讓你為了一個只是多了個LOGO的包而拼命工作從而把你的血汗錢送到資本家的手裡,為了讓你接受買房子是剛需從而為了一棟添加的住所背上一輩子的債務,為了讓你在既得利益者面前卑躬屈膝以滿足他們的優越感。

你用金錢來衡量自己時你就成為了資本家的奴隸,你用外貌來衡量自己時就成了男人、整容院、化妝品商的奴隸,你用知識來衡量自己的時候你就成為了羅振宇這些知識販子的奴隸。

在這裡我並不是說鼓勵大家不賺錢,不好好打扮外貌,不學知識,而只是說你不要用這些外物來衡量自己的價值。

賺錢、好好打扮、多學知識能令你生活的更好,我們當然要去做這些事。

但是你要知道自己“無價”的,每個人都是“無價”的,我們都沒有任何價值,所有的這些外物其實並不能給你帶來任何的價值增益,你自始至終都是沒有任何價值的。你也不需要讓自己有什麼價值。那根本無所屌謂,你的目的只是為了讓自己生活的更舒服而已。

然後,你就能轉換一種心態,也就是我們在開頭所說的:我最重要。

為什麼解構掉一切外物的價值之後,我們就能夠認為自己最重要了呢?

因為我們之所以把別人當成中心,把自己當成配角、想成為別人,歸根結底就是因為“價值評判系統”在作怪,有了價值對比,你自然會想成為“更好的”,但如果我們在根本上就跳脫出這個價值評判系統,那你就不會被這些外在的標準所控制。

所以不需要任何其他的理由——我的生活只能由我自己掌控、我不可能成為別人、我也不可能去體驗別人的生活、我只能對自己的生活負責。

於是我們自然而然的就會將自己擺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

但是這個“最重要”不是說我們完全忽略掉其他人,就“天上地下、唯我獨尊”了;

而是世界上每個人都很重要,每個人都是他自己世界中最重要的角色,所以我是我自己世界的唯一中心。

Ⅲ、

在從信念層面上完成這兩個轉變之後,我們需要從四個小的層面上做出些調整。

一、充分而適當的自我關注

不恰當的自我關注主要有兩種:一個是自我忽視,一個是關注的重點全在自身的負面特質上。

無論是愛人還是愛己,對愛的對象足夠的“關注”永遠是第一要素。

你只有足夠關注這個對象才能夠了解他,只有瞭解了一個人你才能談得上去愛他。

每個人的脾氣秉性各不相同,有的喜歡吃年糕,有的喜歡吃蘋果,有的喜歡自在逍遙,有的喜歡每天工作排滿,你也需要先了解你自己,知道了自己的特性和喜好才能愛自己;

同時你要關注的並不是天天要揪出自己哪裡做的不好,而是在於關注你自己的「感受」。

事實上絕大多數人的“感受”通常都比他自己所認為的要敏感,也正因此我們都在不同程度上對自己的感受有著忽視、壓抑、和否定。

“感受”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我們做事情的動力,喪失了對生活敏銳的感知,也會導致一個人的生活喪失激情。

所以我們要先學會「充分而恰當的自我關注」,才能夠逐漸給自己的世界注入多樣的色彩。

二、意識到我們擁有「對自己好」的能力

有很多人非常擅長對別人好,對自己的戀愛對象、對朋友、對親人,但唯獨會忽視對他們自己。

這種情況本質上其實是因為:這些人在逃避責任,他們希望讓別人對他自己的生活負責。

因為當我們對別人好的時候,多數時候都是基於一個隱含的“交易要求”:我對你好,請你也要對我好(請你對我更好)。

比如說是一個小孩子,他想要一個玩具,很貴好幾百,他自己買不起;於是他向父母或者長輩撒嬌,在他們面前表現出可愛聽話的樣子,給他們捶捶腿,討好他們,然後這個孩子發現他自己的願望竟然被滿足了!

於是“對別人好”和“討好別人”在這個孩子的認知裡面就成了一件很划算的買賣——我只需要撒撒嬌、讓別人喜歡我,就能夠獲得很大的回報。

這樣一種認知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會有那麼一些,但有的人如果沒有完成心理上的自立的話,那這種觀念就會被扭曲成一種很可怕的限制——我是個沒有能力的人,我沒有辦法達成我自己的願望;我只能通過討好別人,來讓別人能夠滿足我。

這種信念的背後有一個自我否定性的假設:我沒有能力對自己好,我沒有能力滿足自己的需求。

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人在戀愛中對於戀人過度的討好,如果對方不再愛他或是拋棄了他,他就會十分痛苦,不斷地苦苦哀求,希望複合。

其實這些人並不是因為他們多愛對方,他們放不下的只是一個“能滿足我所有要求的父母”的幻想罷了。他們對對方的各種好只是為了控制對方,就像小時候討好父母以期他們為自己買玩具、好吃好玩的一樣,他們也是希望從對方那裡獲得一種隱性的回報。

所以我們首先要意識到:作為成年人我們完全有能力在多種層面上滿足自己的需求,我們不再是需要通過討好別人才能獲得滿足和回報的小孩子,我們不再是需要別人的關愛才能安全生存的小孩子,我們自己就有足夠的能力來掌控自己的生活。

我們已經是成年人了,我們有能力對自己好,我們有能力滿足自己的需求。

三、停止任何形式的自我攻擊

很多人之所以會自我攻擊是因為:他們理所當然的認為自我攻擊是促使自己改變的一種動力。

這種認識恐怕和我們傳統的教育方式有著非常直接的關聯:孩子做錯了事,父母多數都是打罵一通,威逼恐嚇,而不會先去試圖理解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做;

我們作為學生沒考好時,所有的老師都只會點名批評,劈頭蓋臉的罵一通,指責你為什麼別人能考好你卻考不好,你真是頭穿著迷彩服頭戴一條內褲的野豬!

我們習得的面對自己的失敗、錯誤的方式就是對自己的攻擊,所以我們想都沒想過這有沒有效,就直接作為傳統一樣拿來對付自己了。

事實是這種自我攻擊通常起不到促進自我改變的作用,它只會令我們更加喪失行動力。

失敗了、做了錯事,你對待自己的方式永遠應該是“先對自己表示理解和包容,然後再尋找解決的辦法和提升的途徑”。

四、創造一個愛你的“場域”

這個場域指的是環境和人際關係。我之前也在一些文章裡提到過,環境、和別人的看法會影響我們自己的心情和對自己的看法,這是一個客觀事實,所以我們也需要自己主動地去選擇和創造一個讓自己覺得更舒服的環境與人際關係。

把家裡收拾的更乾淨一些,放一些自己喜歡的飾品,選擇三觀相近的朋友,換掉消耗自己的工作,這一部分可以不用展開敘述,總體思路就是“選擇讓自己覺得舒服的生活”。

Ⅴ、

最後還有一個實操層面的建議可以給到你:好好地去談一場戀愛,好好地去試著“愛”一次別人。

我們所有理論層面的講述都可能會在你看完這篇文章後的第二天被徹底拋在腦後,但如果你在現實生活中抱持著一種認真的心態好好地去愛一次別人,那麼這種對於愛的認知就會根深蒂固的被你所理解。

在某種程度上,愛自己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因為我們自己既是愛的主體、也是客體,這樣不可避免的會給我們理解什麼是“愛”造成一定的障礙。

但如果我們先試著去愛別人,有一個活生生的客體是我們愛的對象,那麼我們就能夠很清晰的理解到怎樣才是真正的對一個人好。

我們就會清楚,愛是尊重,我們會尊重自己的獨特天賦,去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會再試圖成為別人;

愛是真正的理解對方的需求,我們就會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而不會淪為別人的從眾,不會為了一些虛幻的意義而虛度自己的生命;

愛是真正的在愛對方這個人,而不是為了從對方那裡獲得什麼;如此你就不會再以一種很功利性的眼光來看待自己,你會給予自己真正的滋養和關注,並充分的享受當下在做的事;

愛也要建立在雙方各方面基本契合的基礎上,如此你就不會再追求什麼更好的,而會意識到對你最合適才是最重要的;

愛是…………

總而言之,「愛自己」這三個詞的關鍵字是在於“愛”,而非“自己”。自己還是別人這只是愛的對象的不同,但愛究竟是什麼,我們怎樣才是在“愛”,這才是我們需要去探索和學習的。

愛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天賦,但更是一種「狀態」。

這個狀態指的是這個人他的心態、行為、習慣、傾向等等都是在源源不斷的創造出“愛”。

我前幾天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回答,大致是說有一個人經常健身,床上總是放著一個臂力棒。

有一天他隔壁的舍友來他們宿舍玩,就說他健什麼身啊就是裝逼,他握這臂力棒肯定連50個都握不到。

這個人就笑笑沒說話,含糊了幾句。

但隔壁這個舍友的情商好像確實是比較低,反而更加得意,嘲笑說他要能握到50個自己就吃屎,還拉著旁邊人起鬨。

這個人拗不過就拿起了臂力棒,一口氣輕鬆地握了49個之後,把臂力棒一丟,說沒力氣了。

這個故事很簡單,但這幾天一直盤桓在我的腦海裡,它給了我很大的震撼。

我覺得故事裡的這個人就是擁有著一種“愛的狀態”。他的胸懷非常的寬廣,他擁有著容人之度,他非常紳士的證明了自己同時也沒有置人以難堪。

一個人愛不愛自己,從他對世界、對別人、對問題的氣度和反應中也能可見一斑。

接受自己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不妨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先試著對這個世界更溫柔一些。我們對待世界的方式變了,你自己“場域”的氣質也會因而逐漸變化。

以上。

作者風墟,心理諮詢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