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到底有什麼用?

心理諮詢到底有什麼用?

我個人總結了心理諮詢的6個“作用”。

1.宣洩

精神分析始於布洛伊爾對安娜·歐使用催眠治療但沒什麼卵用的過程中的一個發現,布洛伊爾發現當安娜·歐在催眠狀態中談論她的症狀最開始出現時的事件時,那些事件幾乎無一例外都是負性的,同時這些事件中都有著當事人的很多覺得不能被接受的想法和回憶。

當那些當事人自己認為不能被接受的秘密被講出來了之後,他的症狀竟然消失了。

這一點令弗洛伊德敏銳的意識到,人的癔症有可能是來自於在當事人的內心深處有許多不能被接受的想法或秘密,這些秘密會和人內心的其他部分相互衝突,因而就被壓抑了起來。但是那些被壓抑的部分它們想要被釋放的願望仍然存在,因而就導致了各種難以解釋的症狀出現。

順著這一思路,弗洛伊德自然而然的就發現了“防禦”這一概念,再次就是在臨床過程中發現了病人對分析師的“移情”,為了更好地處理病人的阻抗,弗洛伊德開始使用“自由聯想”這一技術,於是順帶著經典精神分析的許多概念和技術一股腦的全都被開發了出來,於是弗洛伊德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建立了精神分析這座大廈的地基。

所以“宣洩”,即令當事人內心深處的那些衝突的、不能被接受的部分能夠重見天日,壓抑的情感和回憶得以釋放和整合,這是心理諮詢最基本、也是最初的一個作用。

2.“退行後再生長”

無論哪一流派的諮詢師,在諮詢中保持中立,節制,共情,積極關注,從而給來訪者營造一個安全的、有利於退行的環境,這是所有諮詢得以開展的基礎。

人或多或少的都會受到過去經歷的根深蒂固的影響,在這種安全的環境中,來訪者得以有機會在一定程度上退行至早年時期,從而好像在諮詢師這個引導者的陪伴和保護下,“重新走過了那一段路”,就像是我們過去的經歷被重新“改寫”,因而過去的很多創傷和衝突能夠得以被修復。

3.心理訓練

我並不能完全認同人本主義中關於“人都有自我實現的動機”這一假設。人的類型是多種多樣的,我覺得很多心理理論最大的問題就在於總是試圖做出一種囊括了所有人類的理論假設,亦或是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共性在程度上的差異。

就我所接觸的絕大多數來訪者來說,如果只試圖依靠來訪者自身的那種“內在”的力量來達成改變,這往往不現實。

因為人的生理性,社會性等諸多因素夾雜在一起,就導致了人很難靠單一的某種驅力完成整體性的轉變。

所以我很欣賞認知療法和短焦療法中的某些我個人稱之為“心理訓練”的概念,人的身體有慣性,身體通過長期的訓練,能夠變得更強壯;如果不加以訓練和督促,那麼多數人都會因為惰性而變得懈怠。

人的心理同樣有慣性,有惰性,如果沒有成體系的長期訓練,那麼我們也會因為懶惰而繼續回到舊有的模式中。

這不是說在這個時候我們要考慮“人都有自我選擇的權利,有的人就是想要懶惰舒適的生活呢”這一套,而是因為所謂的人的“自由選擇”這是一種假命題。一個從沒有嘗試過健身,沒有體驗過健身帶來的精力充沛、體能強大的好處的人,事實上他沒有資格說“我選擇不健身”的。

我們都有過“後悔”的經歷,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嘗試過,就是沒有發言權的。

所以那些在諮詢過程中通過佈置作業、有意識的對來訪者身上的積極面進行讚美等來將來訪者推向積極面的諮詢來說,這對來訪者也有心理訓練的作用。

4.接納自我

人不能夠自我接納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一者我們很少有機會真正的在“鏡子”前審視自己,二者我們很少有機會思考我和外界的關係。

但是在心理諮詢中,這兩個條件就具足了。

心理諮詢師是來訪者最好的自我審視的“鏡子”;來訪者在諮詢中通過不斷的自我發掘,自我描述,他得以有機會從客觀的角度重新審視自我。

當來訪者談論自己和他人和外界的關係時,這些被談論的內容同時也成為了來訪者認識自己的素材,他得以重新思考自我和外界的關係。

5.解放固化信念

人都有著各自的固化信念,這些信念具備著非常強大的力量。甚至於我認為“人是自身種種信念的集合”。

有些信念對我們是有利的,比如對那些在潛意識裡認定自己一定要取得巨大的世俗成就,認為有了困難就要一定要克服的人來說,這些信念是他們生活的巨大推動力;

有些信念則對我們是有害的,比如認為不能得罪任何人,我無法應對困難等,這些會令我們的生活充滿痛苦。

心理諮詢能夠令你得以重新審視自己的那些負面的固化信念,並且得以審視它們,從它們的控制中解放出來。

如果談的再玄幻一點,人不僅受到信念的限制,還受到“常識”的限制。

在密宗有這樣一個故事:惹瓊巴尊者去印度學習歸來拜見密勒日巴尊者,突然落下了一陣大冰雹,密勒日巴看到路邊有個犛牛角,就進入了牛角里。但牛角沒有變大,密勒日巴也沒有變小。

我們無法理解,為什麼耗牛角沒有變大,密勒日巴尊者也沒有變小,那麼他是怎樣進入耗牛角里的呢?

這就是“常識”的限制。

6.責任迴歸

劃分一個人成熟與否,有一個最基本的參考標準就是看這個人能否“為自己負責”。

一個人能夠為自己負責,就意味著這個人開始了真正的去面對自己的生活。

那麼為什麼心理諮詢能夠幫助一個人學會為自己負責呢?

這是因為多數人進入心理諮詢室的目的,在一開始就假設了諮詢師是一個可以“幫助”自己的人。

他們所設想的幫助是諮詢師一個個都是看透了人生的智者,隨便三兩句話或者一番促膝長談,馬上把自己所有的問題消除的一乾二淨,在諮詢師的智慧沐浴下,自己獲得了人格的昇華。

但是隨著諮詢的深入和次數的增長,來訪者從諮詢師那裡獲得的“中立性的拒絕”越多,他就越來越能意識到不存在什麼具有神奇能力的智者,也沒有什麼救世主,只有GCD才能救中國,啊不是,是隻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於是他在這個過程中,就逐漸完成了“責任迴歸自身”。

所以即便是失敗的諮詢,它也是有意義的。它的意義就是令你意識到心理諮詢“沒什麼用”。更準確的是,是能夠令你意識到,諮詢師也無法如你想象的那樣幫助自己,自己的責任終究還是要自己去承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