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海外,宋代米芾的传世代表国宝级书法


流落海外,宋代米芾的传世代表国宝级书法

米芾大行书传世书迹不多,以吴江舟中诗卷最著名。此帖是在吴江舟中,为朱邦彦所书,是一首五言古诗,凡四十四行,为米芾晚年力作,既有中年书风的痛快淋漓,又有晚年老道的清古从容,枯笔疏行,欹侧随意。

流落海外,宋代米芾的传世代表国宝级书法


这件墨迹本来在清宫内府,后流失了出来。据叶恭绰题签的影印本《米南宫书吴江舟小诗真迹》所附米芾传略,述流传经过:帖原存清官大内,抗战光复後在沈阳书肆出现,为某公所得。后来辗转售与纽约大收藏家顾洛阜氏(JOHNM.CRAWFO RD)。香港的张文奎先生以重金购得米氏此帖(帖上可以见到有“张文魁”印)视为至实。不过,後来终於归到美国收藏家顾洛阜处了。

流落海外,宋代米芾的传世代表国宝级书法


全卷31.3×559.8cm,原为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约翰.克劳弗德藏,现寄赠与梅多鲍利坦美术馆。

此帖是米芾大字行草的代表作,其中点画笔法呈现了米书的基本特征,笔法富于内涵,点画丰富多姿,形成鲜明对比。黄庭坚《山谷题跋》云:“余尝评米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然似仲由未见孔子时风气耳。”米芾书法的整体特征是用笔跳荡,点画劲利,表现出鲜明的特征。较米芾的其他代表书作,此帖点画笔速较快的特点更为明显突出,笔势健挺劲捷,在总体上强调“疾”的同时,穿插辅以“缓”的沉稳,如“起”“夫”等字,用笔缓慢沉着,形成对比。

流落海外,宋代米芾的传世代表国宝级书法


此帖中墨色变化反差较大,形成对比强烈。既有浓墨落笔,圆润丰满,如“乘”“便”等字,也有渴笔枯淡,如“万”“艘”等字,浓淡枯润的左右两行,形成反差对比,体现了墨色层次的丰富变化。这种笔法变化,是书写过程笔毫中墨汁由多至少自然形成的,起始时墨汁饱满,笔画浓重,书写若干字后,墨尽笔枯,才再次舔墨书写,因而笔法上呈现自然的浓枯对比,尽显书写节奏之美,而非刻意之作。

流落海外,宋代米芾的传世代表国宝级书法


此帖中用笔轻重得出的笔画粗细对比分明,相邻有浓笔粗壮,如“船”“工”两字对比,前者运笔按压,笔画浓重,后者用笔轻提,笔画较细,又如“夫”“坐”“视”等字对比,前两字笔画圆浑,后者点画纤细。这种笔画轻重的变化,在单个字中也有体现,如“金”字,上半部分撇捺用笔轻盈,笔画轻细,下半部分用笔按压,凝成较重的墨块,形成反差。

流落海外,宋代米芾的传世代表国宝级书法


此帖中笔画收放自如,但整体上而言,以放为主。此帖内容是描写江中行舟的艰难,可大概推测出当时的书写状态,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焦灼,因此,此帖,因而大部分笔画劲利,行笔较快,以放为主,如“艘”“今”“更”“散”等字的最后的捺笔,“车”的竖笔,起笔顺势切入,收笔用力扫出,笔速快疾,笔势激励,表现出热烈的情绪。当然,作者书写时,注意收放结合,如“彼”“夫”两字最后的捺笔,笔速较缓,从容舒展。

流落海外,宋代米芾的传世代表国宝级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