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檢測你的認知邊界?你的情緒,暴露了你的認知

如何檢測你的認知邊界?你的情緒,暴露了你的認知

01 你看到的,就是你認知的

妻子坐月子期間,說想吃榴蓮,丈夫整天忙於工作,好幾天下班回來都沒見他買。有次吵架了,妻子冷戰,為了哄老婆開心,丈夫第二天就買了榴蓮回來,妻子也感覺到對方是在努力緩和雙方的關係。

然而榴蓮不是那麼好,準確地說是壞的,根本沒法吃。然後妻子看袋子上的價簽上打印著特價水果。妻子心裡一沉,原來在他看來我只配吃特價水果,我在他心裡就這麼廉價。坐月子都捨不得花錢給我買點好東西吃,妻子越想越氣,越想越悲傷。

丈夫下班回來,妻子還陷在氣憤和悲傷的情緒中。丈夫一進門家裡的老人就說,以後不要買這種水果了,都是壞的。丈夫說:“啊?是嗎?那天店裡只有這種,平時都沒有,所以我才買了這個。”丈夫詫異又真誠的表情不像是在說謊。

妻子這才意識到是自己誤會了。你看,妻子的傷心失落都是自己的認知造成的,丈夫並不是捨不得錢給她買,而是急著買但店裡就只有這個,所以沒得選就買了。

你所看到的一切,並非世界本身。而是經你的認知,重新解構過的。

在妻子的認知裡,愛就是捨得為自己花錢,想吃什麼想喝什麼,對方都記得並且會及時買給自己吃。所以當發現丈夫買回來的是已經壞掉的特價水果,妻子的解讀和反應是上面那樣,就理所當然了。


如何檢測你的認知邊界?你的情緒,暴露了你的認知


02 你的認知,決定你的情緒和行為

認知,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也可以說是信念,也就是一個人相信的觀念,不論其是不是正確或理性。在情緒ABC理論裡面是有這個說法的。

情緒 ABC理論中:A(activating event )表示誘發性事件,B(belief)表示個體針對此誘發性事件產生的一些信念,即對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釋。C表示自己產生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情緒ABC理論認為:人的情緒和行為結果(C),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信念(B)所直接引起。

人們通常以為發生了什麼事就引起了什麼情緒體驗。然而,你有沒有發現同樣一件事,對不同的人,會引起不同的情緒體驗。兩對夫妻,同樣是丈夫忘記結婚紀念日,一個人覺得無所謂,另一個卻黯然神傷。

為什麼?就是對這件事的看法、解釋的B在起作用。一個人可能認為:忘記就忘記吧,反正我也懶得過,踏踏實實過日子最重要。另一個可能認為:特殊的日子裡要有特別的儀式感,這麼重要的日子他竟然忘了。於是不同的B帶來的C就大相徑庭。

懂得了這一點,你也就能理解,為什麼一些人愛鑽牛角尖,一些人總是動不動就生氣上火、蹬鼻子上臉,一些人是生活中總是有特別多煩惱?

因為他們的B,也就是信念,也可以說是認知,固化了,就那麼窄,所以看待和評價事物就認死理,不懂得換個看法或解釋。

而觀察那些生活中少煩惱、有智慧的人,你會發現,他們對事物的認知和解釋都是很寬泛的,是多角度、多元化的。


如何檢測你的認知邊界?你的情緒,暴露了你的認知

03 情緒,是檢測你認知邊界的探測器

霧滿攔江在《誰的成長不是險死還生》一書中寫道:

“認知固化的人,總會把事情弄到非此即彼、非活即死的地步。只有放開認知,拓寬邊界,才知道在兩難之間,始終有著第三條路。”

認知範圍越寬,包容性就越強,越能體恤別人,思考就越是迅捷。認知固化的人,大腦就像筆直的公路,只能一條道走到黑。一旦前路堵死,就走不過去了。

所謂弱者,只是認知的固化度較高,拒絕接納新生事物,拒絕改變,認死理。所以“你弱,你有理”。只有不斷擴大認識邊界,認知越寬,格局越大,心越通明,漸行漸長才會一步步升級認知。

如何擴大認知邊界呢?很多人連自己的邊界在哪兒都不知道。首先要知道如何檢測你的認知邊界。

前面說到,一個人的認知會影響情緒。那麼同樣,情緒也是檢驗自己認知邊界的探測器,生活中不妨留意這些感受和情緒:

1.你最瞧不上眼、最不屑的人或事,往往踩在你的認知邊界上。

2.最容易讓你失態、陷入憤怒或者抓狂的人或事,也有可能就是你的邊界。

我們之所以憤怒、失態,是因為外界出現了否定性信號,證明了我們認識不足。而固化的認知又拒絕變通,由此而生出壓力等我們思維紊亂,失控失態發作起來。

3.看你聽人說話的態度。

對方的話有價值你就用心學習,若對方的話不入自己的耳,也要找著是不是自己的認知不足。

如何檢測你的認知邊界?你的情緒,暴露了你的認知

04 如何克服情緒,擴大認知邊界?

每當遇到上述三種情況,保持覺知,不要任由自己的認知,停留在原始的條件反射區。遇事只有情緒,而且錯把情緒當認知。這時候人會異常固執,哪怕所有道理和道路都明明白白擺在面前,人還是會執意抬槓到底、鑽牛角尖。

正確的做法是,放慢思維的速度,不要急著判斷或下結論。先擺脫情緒,讓你的思想從憤怒、牴觸或怨天尤人的情緒化中走出來,走向對規律的認知。穿過表象,尋找原因,看到變化,明晰機會,發現規律。

這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並不容易,甚至有點反人性。

作為人,我們內心總有一些比較隱私的痛苦的部分,那些讓你失態、牴觸、陷入憤怒的人或事,每想起一次,都可能讓自己受傷一次,還怎麼可能改變對這件事的認知呢?

可以的,我們可以讓自己從中剝離出來,只關注事實部分,這個方法就是蒼蠅效應。

當每一次想起那些痛苦和憤怒的事情時,就想象著自己是一隻趴在牆壁上的蒼蠅,用蒼蠅的視角來看待發生的那個場景,這樣你就從中剝離出來了,用第三者的視角去看這件事是如何發生、發展和結束的。這樣就能只關注事實和規律了。


無論我們走出多遠,始終走不出自己的心,始終走不出自我的舊認知。唯有終身學習、終身成長、終身不懈地追求高質量生命,才有可能擺脫固執、僵化的認知,才有可能與生命深處更優秀的自己相逢。

法國小說家馬塞爾·普魯斯特說過:“真正的探索之旅,並不在於發現新的景色,而在於擁有新的眼光。”

作者 | 廈九九:上市公司品牌總監,90後職場二寶媽,廈大中文系畢業,頭條號職場領域簽約作者,寫作教練,《撐過去,你終將成為更好的自己》作者。每天分享職場、個人成長和寫作乾貨,歡迎關注我@廈九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