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修行,乘急戒緩


人生修行,乘急戒緩


乘急戒緩:有:乘急戒緩、戒急乘緩、乘戒俱急、乘戒俱緩。四種料揀(四種類型):

“乘戒”之說出自《大般涅盤經》,華嚴宗澄觀的《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以及天台宗智額《摩訶止觀》都據此提出了“乘戒緩急”之說。

1、凡專志於成佛之道而研習智慧者,是“乘急”之人;

2、先嚴持戒法而後研習智慧者,是“戒急”之人。

“乘戒”之說出自《大般涅盤經》,華嚴宗澄觀大師的《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以及天台宗智顗《摩訶止觀》都據此提出了“乘戒緩急”之說。

由此產生乘急戒緩、戒急乘緩、乘戒俱急、乘戒俱緩之四種類型。

一、乘急戒緩之人,如《維摩詰所說經》中的維摩居士,又如佛經中講的龍其前世修行時因喜歡研習禪定智慧故有神通變化,但不樂持戒,轉世入傍生道(畜生類)為龍王。據說龍的禪定非常好,就算在行淫之際也不失禪定,佛經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即此。

二、戒急乘緩之人,如小乘之比丘,於微細戒相也嚴持不犯,近代的弘一大師也屬於這類;

三、乘戒俱急之人,如出家之大菩薩,如華嚴宗澄觀大師等;

四、乘戒俱緩之人,既不研習禪定也不嚴持禁戒,懈怠放逸,隨波逐流,則不足言也。

  在乘戒關係上,永明延壽禪師更加強調乘急。《宗鏡錄》卷二十六引用《摩訶止觀》的論述,指出如果只是守事戒而不明宗乘的“戒急乘緩”之人,不能脫離六道輪迴,只是可以在善道的人天受生,享受人天福報,果報若盡,還墮三途。比之於“戒急乘緩”,延壽禪師則讚揚“乘急戒緩”。《心賦注》雲:“法華會上龍女獻珠,;此是實報畜生女,以不得人身,是戒緩,得悟大乘心宗,是乘急。”


延壽用畜生道的龍女悟道的典故來說明乘急的優勝。


延壽禪師指出:“如《大涅盤經》雲:‘佛言,善男子,於乘緩者,乃名為緩,於戒緩者,不名為緩,菩薩摩訶薩,於此大乘,心不懈慢,是名本戒,為護正法,以大乘水而自澡浴,是故菩薩雖現破戒,不名為緩。,”


延壽在此強調了鑽研大乘佛教義理、並護持正法是“乘急”,只要有乘急,則雖然示現破戒也不名為“戒緩”,指出“乘戒關係”以“乘”為核心。


在《萬善同歸集》卷中雲:“《涅盤經》雲:‘助人發菩提心者,許破五戒。”故知損己為他,是大士之行。”這就是“乘急重於戒急”。《涅盤經》中確實有多個章節論述了乘急重於戒急、為了護持正法而破五戒的案例。表明佛教是以智慧為最高的標準。


  但針對大乘人多輕視戒律的現狀,延壽禪師也強調“戒急”。延壽禪師在強調乘急重於戒急的同時,也針對當時的僧俗四眾輕視戒律的現狀提出了批評。《萬善同歸集》指出:“又如今末代宗門中,學大乘人多輕戒律,稱是執持小行,失於戒急。”五代以後,禪門的末流往往錯會宗門正義,又誤解教下之典,輕視戒律,導致了佛教界的亂相叢生,所以延壽禪師也從悟前受持、悟後起修等多個角度強調“戒急”的重要性。

  永明延壽禪師《宗鏡錄》卷第二十六指出:“事戒理乘,雙行雙照,身律心慧,俱習俱持。以戒急故,受人天之身;以乘急故,紹祖佛之位。如是則方諧本願,不負初心,可以上合慈風,下同悲仰。難逢良便,恐慮緣差,深勸諸賢,莫成後悔。又我此《宗鏡》所錄之文,但為最上根人,不入餘眾生手,唯令佛種不斷,聞於未聞,誓報慈恩,不孤本願,若涉名利,非被此機。”延壽禪師在此要求事戒理乘,雙行雙照,身律心慧,俱習俱持,將“乘戒兼急”作為《宗鏡錄》的核心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