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恭祝大家元宵快乐

人民艺术恭祝大家元宵快乐

庚子话元宵

元宵节,又称上元、灯节,为每年的正月十五。我们一般称一月为元月,是第一个月圆之时,故而称之为元夕或上元。古称夜为宵,而恰好又是正月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之为元宵。被称之为灯节,则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的事。据说正月十五在西汉时已受到重视,相传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活动,而真正成为民俗活动是到了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与佛教在中国兴盛有着不可分割的作用。唐代是佛教大兴士官、百姓都会在年后第一个月圆之夜燃灯供佛。于是,佛家灯火遍布民间,元宵张灯成为法定节日,也成为民间的习俗。

我们家乡把灯节,元宵节叫“十凹”。也不知道究竟什么原因叫这个名字,我也无从得知。也许农民觉得叫什么上夕、元宵这些文绉绉的名字叫起来,不那么自然罢了。元宵也是很少叫的,老人们一般都叫汤圆儿,都是在大米汤里煮汤圆儿。我们小时候自进入腊月就开始盼年下(也就是春节),盼了年下盼“十凹”(元宵节),“十凹过了没啥扒”。过了十五也就意味着这个春节彻底过完了,开始整装上阵,一年之计在于春,开局之时当然要有良好的精神。其实在我小时候的农村,过了初六七一般在外打工的人都开始出门了,家里面就剩下老人和孩子们。因为学生开学上课,一般都是过了十五以后,而初六,初九就是预定出门的好日子,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七不出门八不回家”,所以图个吉利就这样传下来了。

人民艺术恭祝大家元宵快乐

那时候我们过十五,似乎这一天倒并不重要,虽然十五是正日子,但这个节日是三天,而三天的内容各不相同。到了正月十四,妈妈都会蒸花馍,所谓的花馍,就是用面粉做成各种造型的馍,有弯弯身子的龙,当时的日历上一般都会印有几龙治水。这些年,在京城也看不见这种木板套印的灶王画和天地之神的年画了。也不知道是几龙治水,听大人说,一龙治水的时候,雨水是最充沛的,九龙治水是会干旱的。因为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亦是如此道理罢了。还有做成枣花状的,叫枣花馍,花分四瓣,中间用红枣切成方块儿,弄上一点儿就像花蕊很是好看。当然,什么年也会蒸成什么猪呀,羊呀等等……但不会弄出来蛇的造型,蛇多多少少有一点冷血,所以家乡的属相把蛇说成小龙。除了这些动物的造型外,就是用玉米面加上白面弄成油灯的样子。蒸熟后,用秸秆儿裹上棉花做灯芯儿,然后装上猪油,这便是我们童年的花灯。我们会举着这样的灯(我们叫灯盏儿),到邻居家或村子里去玩儿,遇上风就用纸卷成罩儿,于是我们的灯罩儿,就呈现出五颜六色的。这是一般都是十五十六的晚上,小孩子们带着自己的花灯集合在村子里上下,叫着跑着,因为这些灯是面粉做的,燃料是用猪油做的,所以十六过后就用菜炒炒吃掉了。

人民艺术恭祝大家元宵快乐

人民艺术院长李优良恭贺大家元宵快乐

家乡的十五,照例在十四的晚上,妈妈把蒸好的枣花馍和供品,还有当晚吃的饭盛一碗放在家里的神位前。嘴中念念有词,点上香,烧一些金银纸折成的元宝来祈福。而到了十五的早上,依然这样重复一遍。我们家附近有几个村子在这个时期都会唱戏,大部分都是村民自编自演的传统戏,无非是忠良与奸臣,才子与佳人。离我们家大约三四里路的两个村,一个是张沟,一个是黄洼村,都会在十五期间开唱。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张沟经常唱《铡美案》黄洼经常唱《二女子告状》都是豫西的曲剧。这是当时最吸引人的娱乐活动了,一般在十五中午吃完饭,山路田头的路上都很多人去看戏。这两个村有时候也会比量一下,家长们会给我们掏一毛钱到戏场上买一点儿甘蔗或是一包瓜子。正月十五这一天,也是平辈亲戚或者长辈去看晚辈的时间,反正不过正月都是年,十五的晚上,一年的灯节就正式开始了。后来市场上就有卖的,用色彩纸做成的各式各样能折叠的灯笼,用一个小竹竿儿挑着,里面插上蜡烛。再后来就有了塑料做很好看的灯笼,是装电池的。正月十六的晚上,是灯节最热闹的时候,这时候家家都会买一些烟花,我们叫"旗火”来放,也就是最小的礼花。点着以后在空中旋转或者在地上跑,有钱人家就买一些礼花炮,燃放时山村的夜空开出各种造型,什么菊花,满天星呀等等,这时我们都会跑到村里打麦场去看。当然也有村子放电影,有人就会跑去看电影,大家不怕寒冷,跑十多里山路去看电影。当时放一些《五女拜寿》《小二黑结婚》等等一些比较喜庆的电影。正月十六这一天,我们老家叫游十六,这一天都会举家而出到街上镇里,这时候磁涧街或新安县城都是人山人海,街道上摩肩接踵。镇上有舞狮子、踩高跷、走旱船的,更有在剧院里表演上刀山,看的让人提心吊胆,县里则有各乡镇的文艺汇演,这个时候真是普天同庆,官民同乐。

元宵节基本上是三天,第一天祭祀,吃团圆饭。而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十六,就是正式的灯节,一家人出去游玩儿。有条件的是去市里看看灯会,没有条件的就在镇上村里玩玩儿,这一天却又有另一重意义,就是乞巧节。传说中,在正月十五的晚上,未出嫁的姑娘在嫂或婶婶们聚在一起,用一碗玉米和谷子插上三炷香,摆上几味供品,请桃花姑姑下凡。据说这个桃花姑姑是王母娘娘的女儿,一番说唱之后,桃花姑姑就会附到其中一个人身上。这时候,姑娘们可以问一下,什么时间婚姻能顺,找婆家找什么方向,属相是什么,甚至于什么性。而小孩儿则可以问一下学习成绩,将来的发展方向。而已结婚女生可以问一下自己什么时间生小孩儿,生男孩儿还是生女孩儿等等。这个活动不能有七岁以上的男孩子在场,据说有男人在场,桃花姑姑害羞是不下来的,所以稍大以后我就没再看过村里的这种活动了。具体桃花姑姑下凡说的是否准确我也记不起来了,但觉得这事儿很有趣。

人民艺术恭祝大家元宵快乐

北京小学李泽坤同学为大家送福

到了第三天,也就是正月十七。灯节到此基本已经到了尾声,这天照例去邻村看戏,闲逛,城里的灯会还在持续,而农村已经开始收拾农具开始干活了。而这一天,吃完饭都会在外面溜达一会儿,等月亮上来了,大人就会说,赶紧睡吧。我问为什么呢,妈妈说赶快睡,不要说话,今天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不要影响人家的好事。而且妈妈在我睡前专门儿弄一些吃的,或者将面饼摆在墙根儿,名曰给老鼠嫁女随点儿礼。并在地上撒上米盐,要早点上床,也不准点灯,以免打扰人家的好事。我们那里至今还有“正月十七老鼠嫁女“的谚语。这些传说究竟是怎么来的我一直想去考究一番,正因为有了这些传说,才让我们的节日充满着更多的神秘和浓厚的人文色彩,才让我们的记忆更加温馨。

今天就是元宵节了,今年的元宵节都有着不同的滋味,新型冠状肺炎疫情肆虐,举国上下,众志成城。这个春节也成为我们最难忘的节日,我们只能待在家里,让一直喧嚣和浮躁的自己冷静下来。让我们每个人去思考去自省,通过媒体我们看到在疫情中都没有机会静守家中的医护人员,这个节日他们与时间赛跑,抢救一个个危重的患者。我们不仅是向他们致敬,更让我们看到一个民族在危难之中的力量和精神。这个春节我有十多天的日子,全天和妈妈在一起,弥补了这么多年在外和妈妈的分隔。这段时间,我在思考,我在自省,我在忏悔,当一个人或是社会真正的觉醒,这将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天佑中华,否极泰来。相信不日的将来,我们依然是春暖花开,国泰民安,在我们的记忆中,春节、元宵又被赋予新节日的内涵和意义。

(作者为人民艺术创作院院长,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员,中华诗词学会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