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它能勾起我们对远古的向往和遐思

一提到昆曲,恐怕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牡丹亭》,不仅脑海里会浮现出杜丽娘的音容笑貌,耳边也会随之回响起其中的经典唱段:

【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懒画眉】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元来春心无处不飞悬。睡荼抓住裙蘼衩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好处牵。

昆曲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它能勾起我们对远古的向往和遐思

昆曲《牡丹亭》剧照

昆曲在它的时代,曾经拥有过“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巨大影响力,三岁小孩都知道戏文,那种覆盖全社会的狂热和痴迷,是今人无法想象的,甚至,也是今人无法完全理解的。昆曲到清代中期以后,为花部遮蔽,被世事震荡,遂逐渐走向衰落。现在昆曲所面临的境况,套用一位专家的话讲就是—研究者谈论昆曲,往往语调低沉而不免偏颇;表演者演出昆曲,常常身心疲惫,技艺日渐荒疏,流于随意;观赏者看待昆曲,无可无不可,只有淡然和冷漠。由此看来,昆曲在当今社会也并没有走出阴霾。

昆曲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它能勾起我们对远古的向往和遐思

昆曲《牡丹亭》人物剧照


然而,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它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和肯定,那么,昆曲又为什么会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呢?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的一些学人、戏曲爱好者到中国内地搜集和抢救了大批昆曲方面的珍贵资料,大陆昆曲院团也频频受邀赴港、台演出,在当地,剧团和演员受到了明星般的热烈欢迎。如今,即便是在中国内地,昆曲曲社也像雨后春笋般在各地蓬勃发展起来,那么,为什么喜欢昆曲的人又越来越多了呢?曾经有位中国的留洋博士在一个专家的专题讲座上说,他在国外几十年,一直在西洋歌剧、芭蕾舞、交响乐的环绕中寻找与自己的学识、身份、地位、血统相匹配的经典民族艺术,接触昆曲以后,他认为自己找到了……

昆曲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它能勾起我们对远古的向往和遐思

昆曲舞台表演艺术

以上种种现象以及它们的成因其实都值得我们深思。不过结论也是显而易见的:一切都绝不仅仅是因为昆曲具有娱乐性,而是因为人们在它身上发现了越来越多的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艺术价值。些价值,这些昆曲的艺术本体所具有和凝定的价值,是不可能由于昆曲在当下积弱不振,观者寥寥就被任意抹杀的。昆曲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在于它今天是否流行于大众舞台,而在于它在中国文化史、中国艺术史上曾经创造和铸就的成就与地位昆曲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受到当时最高层次的精神濡养,它所达到的文化品位在整个中国戏剧史上都是先进的。相对于京剧以及清中叶以后热闹欢腾的各地方戏而言,昆曲算得上是一个古老剧种了,但是,与宋金元时期的杂剧、院本比较起来,昆曲又只能算是戏曲中的新兵。

昆曲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它能勾起我们对远古的向往和遐思

昆曲表演剧照

在后起之秀的挤压下,昆曲的衰败在所难免,但是在退出了主流文艺舞台若干年以后的今天,它又重新焕发光彩,不能不说那完全是因为在它身上延续和传承了世代积累而来的民族传统文化。昆曲就是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通过它的“活态”展示,可为后人再现全景的、动态的、直观的、可解读的历史社会形态,这本百科全书的内容包括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仪礼、生活方式、社会心理、民间风俗、服装配饰、房舍结构等,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也正是蕴含在其中的有人说,昆曲太雅,只能是属于文人士大夫浅斟低唱的玩意儿诚然,昆曲从典雅生动的文辞、如诗如画的意境到余韵悠长的心理气氛营造,都无不带有浓厚的文人标志,但是,现代人并不比中国古代的社会大众理解力差,既然昆曲能在大多数人文化程度不高的古代社会造成轰动,那今天它的困境就不能说完全是因为过“”。

昆曲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它能勾起我们对远古的向往和遐思

昆曲舞台艺术表演

实际上,昆曲的“”,也并不完全是就它的表演形式和文字风格而言,它应该是指一种戏剧的文学结构和根植于此种结构中的思想内容以及故事表现方式的价值风范。那些已经失传的剧目,若干年以后还能重现舞台生命,就是这种东西在发挥作用,今人成功排演《桃花扇》、《牡丹亭》的经历正是这样。有人说,今天的绝大多数青年都在努力拼搏,闲适与他们无缘。在拼搏中,或者有挣扎的残酷,失败的悲苦,或者有成功的欢欣,奋进的豪壮,这些感情都是强烈而不免粗糙的,空灵对他们来说根本就是一种很难体味的东西但是我们应该具有的态度却是,不必一定要强求昆曲来适应我们,它就是在展示当时整个社会文化精英倾注着的人生理想和文化追求,那是值得我们礼遇和尊敬的。

昆曲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它能勾起我们对远古的向往和遐思

昆曲舞台艺术

​昆曲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机会,是一个与历史和文化亲密接触的机会,我们要做的是主动进入它的时空情境中,体会过去的风雨烟云,喜怒哀乐因此,昆曲中没有现代人的嗔喜怨怒,它实在也不必有这些东西,要到它那里找现代的感觉或气息,本身就是一种误解。明清时期,昆曲带给那些文人士大夫的体验是闲适和空灵,在舒缓的节奏中,有一种轻灵曼妙的艺术境界,加之湖山优美娇娘可爱,所以即使他们在音乐唱腔的惆怅缠绵中包含了对社会人生的哀愁悲凉,也能暂时搁置,乐以忘忧了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讲究回归自然,享受宁静,昆曲的闲适和空灵虽然不太容易理解,对我们来说也比较奢侈,但是至少可以明确,那种理想的诗化人生,是我们想要的,那种悠扬婉转的音声,也是我们渐渐乐于倾听的。

昆曲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它能勾起我们对远古的向往和遐思

昆曲舞台表演

昆曲是“歌舞合一,唱做并重”的剧种,堪称民族艺术中的璀璨明珠,但是,它一开始也是从所谓“随心令”发展而来的。换句话说,与词的发展轨迹一样,它也是起自民间的。徐渭《南词叙录》中讲的“村坊小曲”“畸农士女顺口可歌”,就是这个意思。昆曲也不能隐瞒自己属于戏曲,属于民间戏曲的出身,所以,一向把戏曲看作是小道、末技的文人,对它的态度起先也是鄙薄的。但是,昆曲面对的机遇比较好,所处的环境也比较好,它所在的那个时代,戏曲已经越来越在大众的娱乐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戏曲经过在元代的辉煌以后,文人对它的认识和观感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松动,加上昆曲本身的基础还不错,腔调源于吴地,吴依软语对文人来说也比较讨巧。因此在昆曲身上,先是有人正其音,后则有人其调,逐渐地精致雅化,逐渐加重它的精神浓度,提高它的审美品格,于是,越来越多的文人也开始对创作昆腔传奇热衷起来。

昆曲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它能勾起我们对远古的向往和遐思

昆曲舞台剧照

明清文人在消除了自身与昆曲之间的心理障碍以后,便直接将昆曲用作自己直抒胸臆的最佳表达方式,他们将全部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心得都投注在昆曲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中,创作者的主体人格也传达得更加透彻和诚恳了。在一些成就卓著的昆曲作品中,我们能够辨识出中国古代文人的集体文化心理,也能够揣摩出文人为教化大众以及吸引大众而付出的良苦用心。比如《牡丹亭》作品中人物由生到死,死而复生,表达出对人生对真情的崇敬和礼赞,也正是当时文人心声的真诚吐露。《桃花扇》借离合写兴亡,表达了一种历史沧桑,结尾的二人归道,又表达出一种宗教寂灭感。《长生殿》通过帝妃爱情的描写,表达了人生孤独感和对过往情爱的追念缅怀。这些作品在文人中间颇受叹赏也在民间广泛流传。实际上,我们更应该注意那些在民间流传的昆曲的影响。

昆曲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它能勾起我们对远古的向往和遐思

《牡丹亭》人物剧照

比如《浣纱记》中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从屈原那里就一直延续下来,很受文人激赏,而尤其在戏曲、小说中,历代忠臣的故事不断上演,使得这种精神也在大众的心里不断加强影响,终于积淀为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一个特殊因子,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正是在昆曲的创作、演出流传中,文人成就了自我,大众获得了熏陶,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中生生不息。明代万历年间,著名串客柳生擅长表演《跃鲤记》据说演到庞氏汲水的情节时,不仅一般观众为之落泪,连自命铁石心肠的太史大人,也拿了扇子“自障其面”感动过百姓的戏曲,也同样感动了文人士大夫,这样的例子很多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正好说明昆曲里面有一些共通的东西,是不分雅俗、不分上层下层、不分精英大众,都能理解的,这就是属于我们大家的民族文化的东西所不同的是,文人士大夫看到的是仁义、廉耻、孝悌、智慧、诚信、忠贞、高洁、超迈、痴情,百姓们看到的是仁君、忠臣、慈母、孝子、节士、贞妇神仙、道士、才子、佳人,文人士大夫看到的是精神之神,百姓看到的是物化的精神之形。

昆曲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它能勾起我们对远古的向往和遐思

昆曲舞台艺术表演剧照

现代社会,明清家具越来越受人欢迎,唐装、中国结也越来越走向世界,其实这都表明,中国文化越来越发挥出无穷魅力。昆曲也是一样,正像《文化部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十年规划》的导言部分描述的那样:昆曲艺术,拥有丰富多彩的剧目,华丽典雅的文辞,清隽婉转的曲调,细腻优美的舞姿,技艺卓绝的武功,情真意切的表演,它包含诗的意蕴,画的风采,熔戏、文、乐、歌、舞于一炉,是高度综合形神俱佳的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中国戏曲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完全可以说,昆曲是不输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经典文化艺术的。它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对它的膜拜和崇尚,能勾起我们对远古的向往和遐思。我们知道昆曲是美的,不仅唱腔美,身段美,人物故事也很美。乐、舞、诗、书、画、琴等传统艺术集合映现在昆曲演出里,古典审美意趣在昆曲身上获得了高度综合和完美体现。

昆曲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它能勾起我们对远古的向往和遐思

昆曲艺术表演

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已经辉煌不再的昆曲重新亮相之后依然能吸引人,打动人,我们应该相信,那是因为,在它身上涌动的一条文化血脉,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也同样涌动,一经唤醒,就深相吸引。曾经,我们以为我们和昆曲之间的心理脐带已经断开,因为看不懂,不爱看,但是,当我们重新审视,为发现昆曲的光辉再次激动和兴奋的时候,我们知道了,没有任何东西,能将一种文化的连接割裂,能将一种精神的传通阻隔。民族艺术凝结的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充满生命力的,凝聚着古代文人思想结晶的经典艺术,仍能与现代社会进行直接的心灵对话。只不过经典中包含的整体智慧和对宇宙人生的透彻感悟,是需要每个人自己去感受,甚或是要用整整的一生去体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