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藏彝走廊中的纳文化:纳西族不止有美丽的走婚文化

“藏彝走廊”是费孝通先生在1980年前后提出的一个历史一民族区域概念,主要指今川、滇、藏三省区毗邻地区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系、河流所构成的高山峡谷区域。 这是一条重要的历史民族走廊,是藏缅语民族活动的重要历史舞台。


关于藏彝走廊中的纳文化:纳西族不止有美丽的走婚文化

笔者认为,由于藏彝走廊里分布的各个民族在历史上存在着频繁的迁移,在迁徙中又有分化与重构等情况,可能今天划定为某个特定民族的族群,仅仅是根据后来民族分化组合的情况而识别的,并不能囊括历史上这个族群的地域分布、社会组织、 宗教、人口、民族迁徙等历史状况,如果缺乏一种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和研究该地区,便不可能对走廊内的许多民族文化现象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而且难以深入探讨各个民族文化的历史源流和变迁。 因此, 我认为今天我们对藏彝走廊内各个民族的研究,应该突破以往将研究范围锁定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所进行的“民族识别” 后的单一民族,而要进行跨民族、跨族群的研究,这样才可能有新发现和创新之见。下面我以“纳”族群为例,来陈述我的一点看法。


关于藏彝走廊中的纳文化:纳西族不止有美丽的走婚文化

从1956年到1964年,我国大规模地进行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和“民族识别” ,科学地识别了55个少数民族,为形成我国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奠定了稳定的基础。 这次民族识别的意义之深远,功劳之大,毋庸细说。但我们也不应回避一些因当时的一些疏忽而留下的历史遗留问题,如同样是自称“拍米” (或拍英米、拍日米,均意为“白人” )的族群,在四川被划到藏族中,而在云南则被识别为普米族;同样是自称“纳”或“纳日”的族群, 在四川没有经过民族识别,而是沿用了某些狭隘的说法,被称为蒙族和蒙古族,这一族称一直沿用至今…,而在云南,“纳” 人则被识别为纳西族支系。到后来,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在1990年4月27日召开的七届十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宁蒗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其中将纳人确定为“摩梭人”,而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在对内对外的宣传上,迄今仍一直将纳人(摩梭)作为纳西族的一个支系来看待①。


关于藏彝走廊中的纳文化:纳西族不止有美丽的走婚文化

分布在滇藏地区的纳西族,在各地有不同的自称,主要有下列5种:居住在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乡和四川省盐源县左所(拉塔)一带的自称“纳” (naq);居住在四川省木里、盐边一带的自称“纳汝”(naq SSee,有的学者音译成“纳日” )、居住在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北渠坝河永胜县獐子旦的自称“纳恒” (naq hin);居住在香格里拉县(中甸)三坝乡的则自称“纳罕” (naq hai);居住在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以及香格里拉县(中甸)金沙江边的则自称“纳西” 。这5种自称在语音上虽有轻微差别, 但他们的基本族称都是“纳” ,而“西” 、“恒” 、“罕” 、“汝(日)”都是“人” 的意思。


关于藏彝走廊中的纳文化:纳西族不止有美丽的走婚文化

鉴于20世纪60年代被识别为纳西族的这个族群分别有不同的自称,但皆含基本的一个词根“纳” ,因此,我认为应该把纳西族视为一个由多个包含有“纳” 这一基本自称词根的民族共同体构成的族群。大量的民族学和语言学资料,都证明了今四川省雅砻江流域的纳木依人(被识别为藏族),是如今已经融于藏族的纳西族人(确切讲,应该称为是“纳” 族群之人),田野调查资料也证明了如今划归到藏族的纳木依人实际上与纳西人(包括纳、纳日、 纳罕等)是同源同宗的摩挲(麽些、末些、摩梭等)后裔。我认为,今后要深化纳西和“摩梭” 族群的研究,应该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


关于藏彝走廊中的纳文化:纳西族不止有美丽的走婚文化

现在国内外不少学者所说的“纳西学”(Naxiology)的内容, 实际上已经不仅仅包括丽江自称“纳西” 的纳西族、 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盐源县达住和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盐井乡自称“纳西” 的纳西族,还有香格里拉县(中甸)三坝乡自称“纳罕” 的纳西族,同时也包括了居住在云南省宁蒗县永宁、翠依,四川省盐源县、 木里县的雅砻江流域和泸沽湖畔自称为“纳” 或“纳日” (或音译为“纳汝” )的纳西族(即现在所称的摩梭人), 还有居住在云南省维西县自称为“玛丽玛沙”(有的学者认为是“木里麽些” 之变音)的纳西族人。 因此,包括摩梭(纳)研究在内的纳西学,按照准确的说法, 实际上应该是“纳学” 研究, “纳学”是这门学科更为准确的定义。


关于藏彝走廊中的纳文化:纳西族不止有美丽的走婚文化

这一点,也可从历史文献中对这个民族的称谓来相互印证地看, 在所有的汉文史籍中, “摩梭” 、“麽些” 、“摩挲” 、“磨些” 等,是对分布在滇、川、 藏地区的现在称为“纳西族” 的所有族群的称呼, 如果按照这个历史文献称谓来定义, “纳学” 与“摩梭学” 、 “麽些学” 等的涵义是等同的。上述“纳”族群在1954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族称为纳西族,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这几个自称中都有“纳” 这一词根的族群,是同源异流的一个民族,在这些族群的语言中, “纳” 一词都有“大” 、“宏伟” 、“浩大” “黑” 、“黑森森” 、“黑压压”等意思,“西” 、“日” 、“罕” 、“恒” 等皆意为“人” 。“纳” 族群在历史进程中,因其生存环境的差异和文化变迁的差异,因此,他们的社会形态、社会制度、婚姻习俗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像永宁纳人(摩梭)的母系制及其相应的婚恋习俗,就与丽江等地纳西人的父系制及其相应的婚恋习俗截然不同。但是如果我们深人研究丽江、香格里拉(中甸)、 四川等地纳西人的古老习俗,拨开种种因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社会和文化变迁而变得扑朔迷离的迷雾, 我们还是可以看到“纳” 族群内不同人群中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习俗。比如, “纳” 族群的原始宗教“东巴(达巴)教” 的信仰内容、仪式系统、古代氏族和亲属制度,“重母系” 、“重女性”的社会习俗、婚恋性爱等方面均有很多相似的习俗等等。这一点,在1723年清廷对丽江实施“改土归流” 、“以夏变夷” 的政治制度变革之前,更具有明显的可比性。


关于藏彝走廊中的纳文化:纳西族不止有美丽的走婚文化

从20世纪到2l世纪漫长的纳西族学术研究史中,可以看出现代和当代学者对“纳” 族群研究的多元化理解和与特定时代相呼应的特点。

笔者在这里想强调的一点是:对纳西、纳、纳日、纳恒、 纳罕(或者“摩梭” 、 “麽些” 、“摩挲” ),乃至“纳木依” 等,一定要认识到一点,即这些族群是一个“同源异流” 的种族, 研究他们现代和当代的历史、亲属制度、社会制度、婚姻习俗、宗教信仰等,一定要用历史的眼光进行更广范围内的比较研究,特别要注意到一个族群的社会、信仰和文化随历史进程而发生的变迁,而不要简单地停留在像过去不少学者执迷于要通过现代和当代的一些文化习俗的差异来论证这些族群是否属于一个民族


关于藏彝走廊中的纳文化:纳西族不止有美丽的走婚文化

从目前初步的比较研究中, 可以明晰地看出藏彝走廊里的纳西人、 纳人(纳日)和纳木依人是同源异流的族群,可以称之为“纳” 族群,通过对他们的比较研究,可以深化和拓广藏彝走廊中对纳族群的研究,也有利于拓广和深化目前藏学和纳西学的研究。笔者认为, 广泛开展“跨民族” 、“跨族群” 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对“同源异流” 关系的族群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就有可能不断有新发现和创新之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