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晚期書法大家,與董其昌齊名,卻被無情忽略

在晚明的書法界,有一位很重要,但是卻被忽略的書法家。他和董其昌、邢侗、米萬鍾,被稱為晚明“善書四大家”。他又與黃道周、王鐸、倪元璐、傅山並稱“晚明五大家”。他是明晚期最有創造性的書法家之一。論書法,他書學功底深厚,小楷冠絕一時,行草氣韻生動。論做官,他官至大學士。只可惜晚年捲入“閹黨案”,不得善終。

他是明晚期書法大家,與董其昌齊名,卻被無情忽略

張瑞圖 行草書 《前赤壁賦》局部 下同

他就是張瑞圖,字長公,號二水、果亭山人等。萬曆三十五年中進士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後以禮部尚書入閣等官職,一步步登上高位。明朝科舉制風行,他因為擅長書法,這點也為他的仕途晉升增色不少。張瑞圖因書法名聞後世,他的書法奇姿橫生。他的山水畫效法元代黃公望,蒼勁有力。

他是明晚期書法大家,與董其昌齊名,卻被無情忽略

張瑞圖

張瑞圖出身於農民之家,父親張志侹“儉樸食貧”。張瑞圖年少時,聰穎過人。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年少時,張瑞圖家裡窮點不起燈貧,每晚都到村邊的寺廟裡的佛前長明燈苦讀。年青時,一面執教謀生,一面參加科舉考試。在這裡分享下,張瑞圖一工二用的讀書方法,常常是邊抄寫邊讀,這樣既讓文思變得敏捷,還練習了書法。

他是明晚期書法大家,與董其昌齊名,卻被無情忽略

天啟二年,張瑞圖在北京見到比他大15歲的董其昌,董對他的楷書頗為讚許,得到老董的肯定,小張算是在京城書法界初露鋒芒,要知道小張的楷書,早年是下過極深的功夫學習的,取法鍾繇,古樸自然,沒有一絲雕琢之氣。但此時的他初到京城,名聲並不響,當時找他求書的人並不多。

他是明晚期書法大家,與董其昌齊名,卻被無情忽略

四年後,張瑞圖入閣成為大學士,他的書名得到了迅速傳播,求他作書的人門庭若市,甚至到了“非午夜不得休”的地步。天啟五年,張瑞圖晉升為禮部右侍郎,次年入閣,達到仕宦生涯的頂峰。

他是明晚期書法大家,與董其昌齊名,卻被無情忽略

明晚期的官場不好混,皇帝昏庸,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把持朝政。張瑞圖最大的汙點就是為魏忠賢手書了生祠碑文。魏忠賢原先想讓呂圖書寫碑文,遭到婉拒後,又讓張瑞圖書。張瑞圖原本和魏氏一黨保持界限,因為情勢所逼,一心只想保住高官厚祿的張瑞圖,沒能守住自己的底線,只能違心揮毫。不幸的是,在退隱一年後,依然被牽扯進““閹黨案”,處徒刑三年,但准許他納銀贖罪處,降為平民。

他是明晚期書法大家,與董其昌齊名,卻被無情忽略

如果說張瑞圖在官場上是為了適應環境,是對自己個性的一種壓抑,那麼,我們可以通過反映一個人真情實感的藝術作品,來窺探其真實的內心世界。張瑞圖擅長的楷、行、草書,最為知名的還是他的大字行草,晚年寫得最多的也是行草。從功力深厚的楷書、秀美的祝體草書,發展到奇崛奔放的行草,是張瑞圖對明末書法危機的吶喊,也是對自己身處官場多年壓抑個性的釋放。

他是明晚期書法大家,與董其昌齊名,卻被無情忽略

張瑞圖是晚明新書派出現的標誌。張瑞圖的書風與 “晚明四家”的其他三位不同,而與黃道周、倪元璐、王鐸、傅山諸人創立的奇倔狂逸風貌頗為相似,共同點是在鍾、王之外另闢蹊徑。雖然在書品和成就影響方面,不能說張瑞圖超過三家,尤其是董其昌,但卻獨創一格。

他是明晚期書法大家,與董其昌齊名,卻被無情忽略

和歷史上很多因人品廢書的書法家不同,但張瑞圖卻是個特殊的例外,因為他在書法領域的建樹為時人公認,就像後人評說的那樣,雖“人品頹喪,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風,豈得以其人而廢之。”你如何看待這位人品頹廢,書法卻大放異彩的張瑞圖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