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馬師丹不支持劉欣扶正傅太后名分,劉欣氣得把他趕出長安城

之前,劉欣和傅太后想方設法使傅太后地位跟王太后一樣,當他們以為事情快要辦妥的時候,須不知他們笑得太早了。

這時,最讓他們無限擔憂無限期望的,三個漢朝大腕出場了。結果大出劉欣意外,丞相孔光,大司馬傅喜,大司空師丹,亦口徑一致,說道:郎中令和黃門郎的提案,無法讓我們通過。

劉欣的心情猶如黑雲漫天,一下子陰沉起來。


大司馬師丹不支持劉欣扶正傅太后名分,劉欣氣得把他趕出長安城


要知道,他這個當皇帝的能將三公的牌洗成這樣,那都是富有深意的。首先,孔光是頑固派,有啥說啥,至死不渝。但是他有個毛病,只負責提意見,至於上面採不採納,與他無關,他不會拼老命跟你玩。就衝這點,劉欣讓他穩坐丞相。

傅喜呢,前面都說了,他再怎麼頑皮,也是傅家的人。經過傅太后前段時間的不斷打擊,他應該長點腦袋了。就算口頭上要說反對,裝裝就可以了,不必較真。師丹就更好辦了,劉欣是他一手調教出來的,傅太后及劉欣對他是充滿了無限的信任的。

但是,劉欣怎麼也沒想到,孔光頑固,傅喜也絲毫不為劉欣感動,仍然是一幅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模樣。

最最讓劉欣抑塞的是,讓他們信任的人,卻是最不靠譜的人。反對以上提案最強烈的人,不是孔光和傅喜,而是他的老師師丹。

大司馬師丹不支持劉欣扶正傅太后名分,劉欣氣得把他趕出長安城


對提案有異議,那也是可以的。畢竟給傅太后升級這事,在漢朝後宮發展過程中,是個新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凡事好商量,只要彼此有誠意,可以將商量的成本降到最低。

然而,師丹卻擺出一幅不容商量的姿態,獨自上奏,陳述反對意見。師丹的奏書很長,簡單說之,反對理由,主要有兩條:

首先,傅太后連出行車馬衣服都和王太后一樣,那天下不是有兩個皇太后了嗎?天下至尊只有一個,這樣的話,怎麼體現天下至尊的大義。這是其一。

劉欣過繼給劉驁,就必須遵守宗法制度。按照宗法制度,劉康只能享受封國諸侯王的待遇,不能在首都長安設廟。如果設廟,有百害而無一利。因為後任皇帝一上臺,肯定要把給劉康的廟撤了。既然如此不是長久之計,又何必多此一舉呢。這是其二。

以上一話,字字金剛,堅硬滾圓。老師說的句句在理,但是悶聲挨訓的劉欣,卻突然生出一股強烈的不滿。

這次,劉欣更加被動,眼看快要通過的提案就這樣被擱淺了。劉欣總算看出來了,想要光明正大的贏得這盤棋,必須先搞掉師丹。

劉欣已經長大了。兒大不由娘,學生長了肯定也由不得老師了。劉欣決定師丹為他的說教付點代價,不然他還真以為,自己永遠是那個思想受他洗禮的學生。

天下的政治鬥爭,基本都是一個模子和套路。要想搞倒對手,必須抓住其把柄。把柄也叫搞黑材料,或者爆猛料。很不幸,師丹有一個相當猛的料,竟然被爆出來了。

情況是這樣的:師丹每天都有很多公文需要處理,他把這些事情,都交給了秘書處理。問題就出現在秘書身上,秘書每代寫一份奏書,總暗留原稿,並悄悄地傳到外面。師丹還沒將公文上交,滿長安的人都已經提前知道,並且傳得沸沸揚揚。

這下好了,師丹的公文竟然成了長安市民的口頭新聞。劉欣好像得到了一塊好料,他決定趁熱打鐵,把師丹趕出長安城。

大司馬師丹不支持劉欣扶正傅太后名分,劉欣氣得把他趕出長安城


有一天,劉欣召集中朝及外朝擴大會議,突然提問一個問題,就師丹不慎把公文外洩一事,大家怎麼看。

眾人一聽,就知道劉欣想聽什麼了,都異口同聲地說道:“師丹自以為是陛下老師,居功自傲,太不懂抬舉了。陛下應該叫廷尉立案,立即把他拿下。”

廷尉動作很快,果然上書彈劾師丹。他們給師丹掛了一條罪名:大不敬。

什麼叫大不敬?通俗地說,就是不懂事,得罪皇帝啦。得罪皇帝沒關係,重要的是,這是條死罪。

劉欣出手了。接著,他又下了一道詔書,派人去給師丹傳達。詔書的意思,大約如下:“老師您位居高官,不懂體諒皇帝辛苦,卻屢屢口出不遜,誤導國家。說真的,我都替您感到婉惜了。”

劉欣彷彿就站在師丹面前,搖頭嘆氣,稍微停頓,他又接著說道:“按漢朝相關法律,我應該將老師您移交法庭審判。但是,看在你好師生一場,我還是放你一馬,只把你貶為平民。現在,請您把大司空以及高樂侯的印信,綬帶,通通上交有關部門。”

一塊攔路的巨石終於搬走了,劉欣總算要鬆口氣了。

但是,趕走了師丹,還有孔光和傅喜,怎麼對付這兩個老傢伙。來軟的,還是玩硬的?

劉欣想了又想,又輕輕地搖了搖頭,不禁嘆了一口氣。他心裡想道:看來,如果他們那樣,那就只有這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