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頭鳥”到底是什麼?為什麼用來形容湖北人?

“九頭鳥”最早的源頭源自於古代神話典籍《山海經》。

《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天櫃,海水北注嫣。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名曰九鳳。

這裡的“鳳”就是說的古代神鳥鳳凰,鳳凰這種神鳥出自於《山海經》。

《山海經.南山經》中載: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自歌自舞,見指天下安寧。

從《山海經》記載來看最早的九頭鳥其實是古人心目當中的一種神鳥,是吉祥之兆。

《山海經》本身出自於楚人之手,人面鳥身而九首的“九鳳”,是楚人先祖所崇拜的一個半人半鳥的圖騰形象,它是我國九頭鳥形象的最早原型。

“九頭鳥”到底是什麼?為什麼用來形容湖北人?

《山海經》中的“九鳳”是一個鳥神或者神鳥無疑,但是此後九鳳卻從中國文獻當中神秘的消失了,取而代之出現的種種關於其他名稱的九頭鳥,不僅完全喪失了神性,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每況愈下,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鳥怪。

“九頭鳥”染上妖邪之氣,在中國民俗中演變成招人厭惡的反面角色,是從漢代小說所載“周公居東,惡聞此鳥,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猶餘九首”開始的!

後來歷代所流行的志怪小說,如《荊楚歲時記》、《酉陽雜殂》、《齊東野語》等諸書多有描述而廣為人知。

“九頭鳥”這三個字兒的最早出處,源於《太平御覽》所引《三國典略》:齊後園有九頭鳥見,色赤,似鴨,而九頭皆鳴。

“九頭鳥”被徹底黑化之後,後世的文人不斷添油加醋,使其形象和行為愈加神秘妖邪!

“衣毛為飛鳥,脫毛為婦人。”

“其狀如大蝴蝶。”

“此物愛以血點其衣為志,即取小兒也。”

“常滴血,血滴之家,則有兇咎。”

“正月夜多鬼鳥度。”

“春夏之間,稍遇陰晦,則飛鳴而過。”

“是鳥多落塵於兒衣中,則令兒病。”

以上各種志怪小說的記載來看“細思極恐“”:這種怪鳥似乎帶有某種傳染病!

“身圓如箕,十脰環簇……每脰各生兩翅。當飛時十八翼,霍霍竟進,不相為用,至有爭拗折傷者。”

《齊東野語》這段話,為“九頭鳥”定了性,就是九個頭不團結,互相殘殺。

到了明代,劉基所著的《郁離子》將九頭鳥形容為“一頭得食,八頭爭食”!

所以後來的九頭鳥常用來形容:不顧全大局,不識大體,目光短淺,自相殘殺,會自作自受,自食惡果。

“九頭鳥”到底是什麼?為什麼用來形容湖北人?

為什麼九頭鳥被用來形容湖北人?

一種說法是湖北人像九頭鳥一樣,有九個頭那樣聰明和狡猾。

另一種說法是湖北人像九頭鳥一樣有九個頭,有九條生命,生命力強。

第3種說法就比較惡意了,說湖北人像九頭鳥一樣,九頭各奔東西,南北互鬥互毆,不同心同德,窩裡斗的。

“九頭鳥”到底是什麼?為什麼用來形容湖北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