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大清沒有像印度一樣完全淪為殖民地,而是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老兵東雷


清朝之所以沒有像像印度一樣完全淪為殖民地,而是半殖民地。這一點,原因有多種。


首先,英國在1757年開始正式對印度次大陸動手的的時候,印度,或者說印度次大陸是一個處於群雄並立的狀態。由於莫臥兒帝國在1710年代的衰落,導致其對印度的控制力越來越弱,到1740年代所能實際控制的範圍只剩下德里等少數區域。其原先的勢力版圖內,越來越多的地方勢力開始脫離莫臥兒帝國的控制或者附庸狀態,特別是馬拉塔人他們在脫離後與莫臥兒越打越強,甚至在1760年代有統一印度的趨勢,不過後來被來自伊朗的阿夫沙爾王朝打敗而喪失了統一印度的可能性。也間接幫助英國更深入的殖民印度。另外印度各區域的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很大,早期有莫臥兒帝國的震懾下尚可在表面上掩蓋,但隨著莫臥兒帝國的衰退,這種問題越顯越大。

而與之相比,英國在1840年面對的清朝是一個早已完成大一統的國家。這不同於印度歷史上幾個王朝的相對統一,而且清朝在疆域的控制力度上也不可謂不夠強。另外在民族問題上清朝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過由於漢族的比例所佔的分量極高,差不多是就成或更多。而且其他一些民族也嘗試著漢化。故而在民族問題上沒有印度那麼明顯。

儘管英國在1840年面對的清朝也是一個走向衰落的國家,但是沒有莫臥兒帝國那麼嚴重。至少清朝對地方的控制力度還是很強。

而面對印度這種分割局面,英國東印度公司採取拉一派打一派的策略。並且對印度的征服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慢慢的纏食印度各勢力並進一步分化與東印度公司為敵的勢力。而英國自1757年對印度開始深入的殖民後,對印度的征服過程大致可分四步,分別是1757-1760年代、1780年代、1790-1810年代、1857-1860年代。而英國實際上到1810年代已經控制了印度絕大部分區域。這期間,一個又一個強敵被英國東印度公司消除掉,這包括了馬拉塔人、邁索爾人等等。

再就是英國的需求問題,英國在1840年發起鴉片戰爭的時候,英國對擁有印度等殖民地就已經很滿足了。並且對於一個海權國家英國來說印度的戰略地位和價值相對清朝而言更加重要。印度的地理位置直接處於東亞和中東海上交通樞紐的中央地帶。而且英國在1824年還控制了新加坡這一遠東貿易航線的重要咽喉。與之相比,處於東亞的清朝就顯得不如了,當時太平洋的貿易顯得還很次要。儘管地理大發現早已完成,但東亞對西方人而言依然如同世界的另一邊。說的簡單點位置偏僻。所以在晚期時期,除了俄國這個土地慾望極強的國家外,其他諸如英國、法國這樣的國家一開始只是想要點錢和幾個重要的沿海地區。

而在需求問題上,在19世紀晚期歐洲各國對非洲的興趣遠強於對清朝的興趣。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國際形勢的問題,在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後,西方各強國,甚至日本也開始想要逐步纏食清朝。而清朝在進入20世紀後其疆域內的大部分地區已經實際上被各列強瓜分。但是列強之間各有算盤,誰都不願意對方獨吞,最後大家都給清朝留了一口氣,而沒有直接吞掉整個清朝。而清朝對他們而言如同提款機一樣。


黎塞留的野望


英國用了250年的時間才將印度吞併,1840年進入“大一統”的中國時,面對的是完全不一樣的欲殖民對象和新的國際環境。

(1)英國用了250年的時間,才徹底吞併“一盤散沙”的印度

英國在1600年代逐步入侵印度。經過兩個世紀的殖民,在1858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後,英國政府取消東印度公司,開始直接管理殖民地,印度莫臥兒王朝也正式結束。

在250年的歷史中,英國通過與部分土邦合作打倒另外一批的方式,逐漸控制印度。印度歷史統一時間較短,更多的只是文化統一,歷史共同記憶不多。

再加上,種姓制度的桎梏導致精英階層臣服國家也就臣服了。印度相對更容易佔領。

(2)中國則具有“儒家思想下的大一統思想”基礎,對於外敵有著天然地抗拒

與印度不同,中國則因為有儒家思想兩千年的統一流傳,使得民眾對清廷的認同感要比印度強得多。雖然,清朝也是少數民族政權,但自康熙中後期,清廷就繼承了中國封建統治者的傳統統治方式——漢人聚居地採用儒家、各少數民族採用原有宗教的思想統治。在乾隆朝開始就已經對清廷具備認同感。

義和團運動就是典型代表,還有如“捻軍”也僅是傳統的反官府起義。太平天國運動雖然受到眾多人的認同,但在曾國藩等人看來“民族是沒有儒家思想”重要的。

(3)中國人的反抗,各列強間難以達成統一意見,使得我國免於印度的悲劇

1840年進入中國之後,各列強相繼而入,英國已經沒有時間在殖民中國了。加上英俄法德美日等國令人眼花繚亂地權力合作與戰爭,其各方矛盾正可以成為我方利用。

美日兩國在當時都屬於新興帝國,其實力都還不行。例如美國主要實力放在拉美地區,日本更是在打贏了沙俄才真正成為只有區域地位的世界級列強。因此,在殖民問題上兩國都是以英國馬首是瞻。

中國的統治階層雖然以妥協投降苟安為主,但底層民間的反抗卻有思想領導者。還要說太平天國、義和團等,雖然他們的問題不少,但在反對外敵侵略上卻高度統一。由此,使西方侵略者認為:與其自身殖民倒不如清政府“以夷制夷”。

由此,英法等既得利益國家願意維持清廷的一定統治。特別是英國,在經濟上,獲得了最大的蛋糕因此不希望打破這種平衡。而“平衡”是英國維持“國際秩序主導權”的主要方法,而這使其與德國的關係越來越緊張。


坐古談今


西方列強並不是不想將清國變為殖民地,而是不能,我認為恰恰是有了英國殖民印度極不順利的前車之鑑,才保全了近代中國的半獨立狀態。

首先,中國幅員遼闊,西方人無法施行有效的軍事控制。


清朝疆域有1300萬平方公里,這是個什麼概念呢?整個歐洲幾十個國家面積加起來才剛過一千萬平方公里,而清王朝比幾十個西方國家加起來面積還要大很多,這也就意味著想要殖民清帝國,西方各國就必須要派出大量的武裝力量來駐軍中國控制局面。而西方列強雖然裝備精良,但是各國人口卻很少,軍隊規模更是偏小,再加上西方列強本國需要相當的軍力保持穩定,還在全球搞軍事擴張,並在很多國家都有駐軍殖民,而且各殖民地動亂頻頻,所以他們派遣不出足夠能控制住中國局勢的武裝力量,這是由西方各國國力所限制的客觀原因。

而此時的清王朝雖然腐朽,但財政尚有一定程度上的獨立權,利用傳統的農業稅和進出口關稅這筆財富,晚清時期統治階級內部也大搞新政改革試圖自救。雖然清末新政以失敗而草草告終,但在軍事、教育方面也確確實實有所建樹,比如在軍事領域,清軍的陸軍與水師武裝更加現代化,北洋艦隊和北洋新軍甚至在國際上也小有威名,並且晚清有了自成體系的兵工廠可自產自供簡單的軍需用品,這也是西方列強所忌憚的,而印度則不具備這些硬件條件,所以殖民清國比印度的難度要大的多。

其次,中國有人口有優勢,列強強行殖民政治阻力很大,財政也吃不消。


晚清人口約有四億之眾,雖然裝備落後,但可謂全民皆兵。西方人除了要面對擁兵上百萬的清軍武裝外,還有不少的民間組織自發抗擊外來侵略,如義和團,他們在國家危難之際,還是會不遺餘力的團結清政府驅逐外來侵略,這是傳統中國統一的文化使然。而西方若是強力殖民,不僅會在中國戰場上損重兵折大將,還將會深陷財政危機的泥潭,這和西方列強打開中國市場賺取利潤的資本化初衷背道而馳,而且列強也不願更無力供養如此規模的戰俘。

印度與中國國情恰恰相反,國內上下分崩離析,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集權政府凝聚人心,導致了各地武裝心懷鬼胎都想著搞分裂,給了英國人可乘之機一舉擊破,最終成為了日不落帝國的殖民地。


納蘭談史


中國和印度是兩種社會,中國不會像印度一樣被侵略者變成殖民地。

原因有兩點:


印度和中國的國情不同

對於侵略者來說,印度簡直是世界上最理想的殖民地。

為什麼呢?

因為在英國人之前,“印度”並不是一個國家概念,而是一個地理概念。在歷史上,印度從未統一過,南亞次大陸上從未有任何一個政權統一過印度,直到英國人的出現。

在英國人到來之前,“印度”和“五代十國”一樣,是若干個小國的幾個。什麼孟加拉、旁遮普、吉拉特,多的是各種各樣的小土邦,在印度的土地上犬牙交錯,互相沒有統屬關係,也不認為對方跟自己是一個國家。

從17世紀英國勢力進入印度開始,英國人用了超過兩百年,才統一了南亞次大陸(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將“印度”首次作為一個統一的概念帶到了歷史舞臺上。


而英國人的殖民政策也非常高明,英國人並非鯨吞,而是步步蠶食。而且,英國人也沒有一味依靠武力,而是通過拉攏印度的上層階級又打又拉。從整體上看,英國征服印度的過程中,沒有爆發什麼波瀾壯闊的戰爭,始終處於一個溫水煮青蛙的狀態,這和印度的分裂狀態是息息相關的。

而且印度人對英國人也並不反感,因為對於印度人來說,殖民者真是太多了。

印度在歷史上始終處於一個被動挨打的地位。從亞歷山大大帝開始,什麼雅利安人、莫臥兒人、大月氏人、塞人、波斯人、蒙古人等等等等,基本處於誰見誰打的狀態,對於中亞和西亞的勢力,要是沒打過幾次印度,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個亞洲強國。

而英國人相比於其他殖民者來說,已經算是文明多了,至少大規模屠殺比較少。而且英國人為了讓印度的資源外運,還下血本給印度建立了基本官僚體系和鐵路系統,所以很多印度人對英國人真的是感恩戴德。

而中國,跟印度是完全不同的。

從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中國人就接受了大一統的基本觀念,統一,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由於統一,讓中國擁有了統一的政府,無論這個政府有多麼孱弱,多麼腐敗,他終究有一個底線——維護自己的統治。

清政府哪怕再腐敗,如果列強要徹底推翻他,他也一定會和列強拼命的。

所以,當列強進入中國時,他們面對的不是一盤散沙的小土邦,而是一個統一的封建大帝國,這就意味著步步蠶食佔領中國是不可能的。

更重要的是,中國人遠比印度人更富有反抗精神。印度人受種姓制度控制,只要控制了印度的高種姓,就等於控制了印度。而中國人從來就富有反抗精神。從陳勝吳廣到太平天國、義和團,中國人對於強權和壓迫的反抗從未停歇。

尤其是義和團,義和團雖然戰鬥力很差,卻讓列強深深的看到了中國人不屈不撓的精神。他們知道了靠武力政府這個大國是不可能的,八國聯軍的首領,德國的瓦德西元帥就曾經跟各國公使說——“先生們,除了現在的中國政府之外,歐洲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能力統治這樣一個四萬萬人的國家”。

中國和印度的外部環境不同

中國之所以沒被征服,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中國這隻羊,面對的狼太多了。

還真別笑,殖民者太多,也是一種優勢。

英國人入侵印度時,世界上的殖民國家屈指可數,踏入印度的只有英國一個。英國人想怎麼搞就怎麼搞,沒有人阻攔,沒有人掣肘。

而鴉片戰爭之後,盯上中國這塊肥肉的國家太多,誰也不允許對方多吃一塊。

僅僅一個東北,就有俄羅斯、日本兩個大玩家,英國、法國兩個小玩家。日本想佔領遼東半島,還要被英、俄、法三國干涉,強行讓日本退出。

想要在中國身上割塊肉,需要其他幾個玩家的統一,而分贓不均是世界上所有的犯罪團伙都要面臨的問題。

李鴻章就是靠著八國聯軍內部的矛盾,才能讓《辛丑條約》只賠款不割地的,中國在列強的雞蛋上跳舞,才能一直堅持到二戰。如果當時中國身邊只有一個侵略者(比如日本)的話,恐怕中國很難挺過那場殖民大潮的。


小約翰


其實這個問題當年侵華的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就給過答案了,我大概陳述一下他的看法:

你們都慫恿我瓜分中國,我告訴各位一些我們德國人掌握的情報,我們在北京城門口隨機抓到幾個清國百姓做了體格測驗,測驗結果證明清國人的身體素質特別強,並不亞於任何一名德國士兵,他們現在的戰場失利完全不是因為裝備和人員體質不行,問題出在他們的政府,中國百姓守法易治,有很強的國家意識,如果我們瓜分中國,殺掉慈禧,我想問下在坐的各位哪個有能力管的住這個隨時可能暴動的有龐大人口的國家,我提議繼續讓慈禧幫我們管著這個國家,我們爭取更大利益要求賠更多銀子才是最理智的做法~

中國人有很強的國家意識,人又多,也不是很弱而且極具反抗精神,這些應該就是西方列強無法瓜分中國完全殖民統治中國的原因。








瑪雅古堡


俄羅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計中藏。
法蘭西,佔廣州,窺視黔桂。德意志,膠州領,虎視東方。新日本,取臺灣,再圖福建。美利堅,也想要,割土分疆。這中國,哪一點,還有我份?這朝廷,原是個,名存實亡。替洋人,做一個,守土官長。壓制我,眾漢人,拱手降洋。——摘自陳天華《猛回頭》

我國被侵略,和印度是不一樣的。

印度是直接被英國殖民,而我國在當時,基本上算是各大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瓜分博弈。

就像一戰結束後,我國作為戰勝國,居然不是收復日本的土地,而是轉讓給別的國家,同時還要給戰敗國賠錢!

但是即便這樣,我們國家相對於印度,還是好了一點,雖然是傀儡政權,但是能夠在多國博弈下,夾在縫裡生存,也是可以的了,起碼還保留著一絲尊嚴,沒有被滅國。

而印度則不同,直接被殖民,其實就相當於滅國,印度人根本不被英國人當人看。

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當時世界是英國獨霸的,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全世界大約4~5億人都是英國的國民,佔了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其領土面積則有約3,000萬平方公里,佔了世界的五分之一。
而到了通商中國的時候,那時候西方工業革命國家已經都起來了,英國雖然還披著日不落帝國的外衣,但是也不敢說就能幹掉其他西方強國。

再加上世界局勢緊張,英國也無暇顧及中國,雖然清政府比較好打,但是別的國家也想來分杯羹。

英國是趁著獨霸、雄起的時候侵佔了印度,到了清政府的時候,其他工業國家也起來了,它想獨佔中國,也是不可能的。

而清政府為什麼沒有完全淪為殖民地國家?主要是因為那些國家分贓不均,如果他們都統一了戰線,清政府還是會淪為完全殖民地國家的。


魏青衣


我想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清朝。

清朝在很多方面完成了古典中國的總結和歸納。他把華夏地區的領土,人口,文化,政治制度進行了一次最為完善的資源整合,這個任務在乾隆時期已經完成,華夏文明的中國進行了最後一次方方面面的統一和沉澱,而當英國從廣州登錄之時,這個歷史任務已經完成,華夏各民族已經基本形成了自有的一個文明系統,這個系統從古典意義上講,幾乎是無懈可擊,甚至堪稱完美的。

首先,清朝第一次形成五族共和的理念,東北,蒙古,新疆,西藏,西南,臺灣等邊疆地區,第一次穩固的圍繞在漢地十八省周圍。不像以前,這些邊疆地區是非常不穩定的,特別是北方地區,蒙古往西顏河西走廊直到新疆,都是彪悍的少數遊牧民族,他們作戰能力非常強大,時常對漢地十八省形成威脅,中原哪怕短期佔領這幾個邊疆地區,但是到了中後期,卻經常連中原地區也無法保住,可以說,歷史發展到最後,只有清朝建立的八旗制度和八旗軍隊,能夠對這些地區的勢力進行整合。相比之下, 印度到了近代,沒有出現像清朝這樣一個強有力特別在軍事方面,武功如此鼎盛的大一統朝代。

特別要提出的是,在1912年,清廷退位之時,退位詔書中特別強調: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共和,交付於中華民國。這就避免了過渡時期分裂和獨立的命運,至少,民國時期,政府再軟弱,軍閥再混戰,可是形式上仍是全國統一。

其次,清朝完成了中國古代農耕文明成熟和人口維持增長的歷史任務。清朝到了雍正年間,傳統的農耕和紡織業,也就是“男耕女織”的傳統經濟模式已經發展到最高峰,全國很多地區得到了開發。康乾期間,清政府,提出了“永不加賦”理念,這在以前的古典朝代裡,可是絕無僅有的。宋朝以後,中心開始南移,而在清朝,南方的長江流域及以南,已經全面得到開發。另外,番薯,玉米等作物的引進,使得康乾時期大部分時間裡,大部分清朝國民,不必為吃發愁,而我國古代的人口也在這個時期實現爆發式的增長,直接飆到了4億,也就是“四萬萬同胞“,清朝是繼宋朝之後,人口增長的又一次高峰期~

可以說,正是清朝奠定了古典農耕經濟的成熟,以及奠定了華夏大國的人口基礎,這兩個相結合,避免了像印度一樣,淪為殖民地的命運,相比之下,印度並未在西方殖民到來之前,形成完善的經濟體系和人口基礎。所以,任人宰割也是理所當然了。

最後,清朝是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皇帝基本都比較勤政,官僚制度也很成熟,哪怕到了鴉片戰爭以後,官僚統治系統也是非常有生命力和維持力,所以我們可以看到,1840年以後,清朝歷經了國內動盪,北方少數民族叛變,海上資本主義列強的威脅,依然仍夠屹立不倒70多年,可見滿清統治階級的政治手腕算是比較高明的了。清朝入關以後,繼承和總結了中土王朝以前的制度缺點和錯誤,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統治手法,這套手法可以說是古典王朝裡面最完美的吧,他既不會像唐朝那樣形成藩鎮割據,也不會像宋朝那樣重文輕武,也就是說,如果到了1840年,清朝如果還是沒有解決唐宋時期這些制度的問題,那就有很大的概率像印度一樣, 分崩離析,分裂,甚至徹底淪為殖民地。


只讀帖不評論


印度淪為殖民地,在於經濟落後,沒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印度在西方列強進入時,全印由多個鬆散的地方酋長國統治,互不聯繫,經濟落後,人口眾多,正好為西方強國工業產品提供銷路。而且,鬆散的部落組織不了有效的抵抗,在強大的西方國家面前只有捱打的份,所以印度被奴役了三百年。

中國和印度不同。中國雖沒經過工業革命,但國內的經濟不弱,相反和西方經濟往來中略勝出。當時中國政治制度成熟,有成熟而穩定的中央集權統治機器,有成熟而發達的文官系統,有連續幾千年的文化,並以此為傲。

所以,對西方列強來說,要把中國變成一個印度樣的殖民地,成本大,得不償失。


伍哲鶴唳雲天


印度就是一個地理名詞。從來不是一個國家(丘吉爾語)因為在西方國家裡。印度根本就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地區。而中國無論如何衰敗都是一個完整的國家。始終基本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沒有分裂。

晚清末年美國駐華公使芮恩紳在給美國國務院的年終報告裡說道:這個國家的領導者無疑是昏庸的,官員也是無知的。但是他們的人民卻擁有雄獅般的氣概。他們勤勞而質樸。聰慧而向上。一旦擁有了有力的領導一定會成為最強大的國家。顯然,雄獅般的中國人民不願意成為殖民地的奴隸。



再一點就是國土廣大的中國,根本無法被一個國家所佔據。幾個國家瓜分又得不償失(也有分贓不均的原因。)中國自古就是大一統王朝,向心力十分強大。意圖分割國家根本不現實。再就是西方國家通過戰爭就可以從滿清政府那裡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利益。比自己殖民利益更大。所以就放棄了殖民統治。


還有就是,滿清落後只是軍事和政治制度落後,但國家架構比西方國家還要完善,隨著時間的推進,滿清已經逐步‘’融入‘’國際社會。殖民化中國已經不現實。而通過不公平貿易,金融經濟卻可以更加合法性掠奪財富,這樣豈不美哉?也就是說,不殖民可以獲取更大的利益。殖民就失去了現實意義。

最關鍵在於,殖民統治地,首先就必須要徹底消滅這個國家文字與文化,因為文字與文化是這個國家的根基與文明基因,是民族自我認同和精神歸屬,西方國家要在文字和文化上消滅中國文明簡直就是痴心妄想。文化是中國免於被殖民的最大原因。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如今這個世界發展速度最快的兩個國家,一個是中國,另一個是鄰居印度,兩個國家在世界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但在一百多年前,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而大清則是帝國列強的半殖民地,都是亞洲大國,命運卻為何不同?

大清及以前,基本上是統一的國家,不好直接控制。而印度,以前不是國家,只是地理概念,所以容易完全控制



華夏五千年曆史,自秦以後,大部分時間處於大一統時間,雖說也有五胡亂華南北朝,也有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但時間相對較短。二千年左右的統一,讓國人對國家概念,統一概念理解更深。對於外族入侵,很多中國人都有本能地反對和抵抗。所以反抗意識更強烈。

八國聯軍入侵後,曾經有國家提出瓜分大清土地,但被另外一些國家持以反對態度,理由是:瓜分容易,控制和改造很難。因此,對於大清,間接控制,帝國列強選擇了半殖民地方式。

而印度,在英國侵入之前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區域概念,並不算是一個整體。印度的古代歷史,就是一部分裂的歷史,小王國到處都是,各地區長時間依靠的都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至於語言,則是多達幾十種,而宗教更是遍地林立,數目眾多。

有人說了,那麼印度的各個統治王朝是怎麼回事?其實,這並不複雜,所謂侵入的各帝國王朝,非常表面,佔了幾個城市,幾條商道,就開始稱王稱霸了。實際上,帝國在印度就是孤島。



從十八世紀開始後,大英帝國侵入印度地區,戰勝莫臥兒帝國,開始逐漸滲入。英國人很有耐心,一個州一個州慢慢吞併,花了整整二百多年,終於統一了印度,叫“英屬印度”。

對於英國,早期的印度人並不排斥,因為這個“來客”,幫助建立經濟秩序,幫助建立政治體制,幫助軍事建設,而所謂的暴力行為卻不多,於是印度各地先後就“從”了英國。

英國統一印度,其實就是“溫水煮青蛙”,直到二十世紀,印度的民族主義精神的民族自尊感才提升。

正是因為,早期印度對於英國排斥度很低,因此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印度沒有統一的文化,好統一。中國文化太深厚,難控制



印度阿三們,各小王國之間,各自為政,各過各的。語言是互相獨立的,文化也是互相獨立的,曾經的印度區域沒有統一的文化,這就導致了面對外來入侵,互不干涉,互不幫忙,因此印度這片大地,先後被雅利安人、波斯人、阿拉伯人、英國人等控制。

沒有統一的文化,就很難有整體凝聚力,就很難形成戰鬥力,所以眼睜睜看著外族人一遍遍地侵入。

隨著被不同的帝國侵入,印度人早就見慣不怪了,誰當政都不要緊,只要有飯吃就可以。



而中國,自秦始皇以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慢慢的就有了統一的文化,有了強烈的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

雖說後面也有蒙古、滿族的入侵,但兩者很快就被淹沒在了中華浩瀚的文化當中。為了更好地管理國家,元朝、清朝採取和使用了漢族文化,採取了儒家思想。

這是戰爭失敗的民族影響了戰爭勝利的民族,這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同化。

即使這樣,元朝統治不足百年,而清朝統治雖然有二百多年,但康乾盛世時,基本全盤漢化了。到今天為止,實在看不出,滿族和漢族有何大的區別。

外國人無疑是會研究的,對於早期印度,英國採取了逐步蠶食,慢慢控制,讓其成為了殖民地。而對於中國,外國列強很清楚,中國文化深厚,打敗容易,控制卻難,因此外國列強採取了間接控制,讓大清成為了帝國列強的半殖民地。



綜合來看,印度曾經不是統一的國家,所以成為了純粹的殖民地,而中國不管如何,是個統一國家,所以成了半殖民地;印度的文化曾經不統一,所以統一更容易,因為抵抗少,而中國幾千年深厚的文化,導致想整體控制,難上加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