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應該打多幾場麻將

生命中應該打多幾場麻將

寫在前面:

方小姐介紹了一本書給我——《心流:最優心理學體驗》。


這是一本心理學著作,通常來講,我是不大喜歡閱讀這類書籍的。理論性強過故事性,我很難靜下心來。


不過,很開心,我用了兩個星期把它看完了。囫圇吞棗也好,走馬觀花也罷,我不敢說我完全看懂,但我的確收穫了一些東西。


所以我決定寫個書評,後來我又覺得書評有點自大了,就當是個讀後感吧。


01

「 人的幸福感 」

生命中應該打多幾場麻將


我記得某電視臺有個採訪,探訪大眾問周街路人:你幸福嗎?而有人回答記者:我不信佛。《心流》這本書,主要分析的就是:幸福的定義以及你怎麼才能獲得幸福。看完之後,你就會覺得那個電視採訪的主題,和那個回答很配,挺搞笑的。


先說點理論的東西:熵,熱力學中表徵物質狀態的參量之一,其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而人的幸福感,是屬於精神類的,所以,如果一定要用一個單位來度量,我們通常就用精神熵來表示。


熵是一種能量損耗的過程,濃度趨於擴散,結構趨於消失,有序趨於無序,而負熵則正好相反。舉個例子,太陽照耀大地,本身是一個發散無序的過程,但是植物吸收,光合作用,有機反應,這就是一個無序變有序的負熵過程。


人每天都會接收到很多資訊,與動物不同,除了溫飽和繁殖以外,還會對很多其他資訊作出反應。而這些資訊對人產生的影響,以及人對這些資訊的反應,就是精神熵。


那麼很明顯,如果你對周遭的事物採取積極的應對措失,讓你的人生朝著有序的良性方向發展,那就是一種精神負熵,否則就是生活混亂,毫無秩序的人生,這就變成了精神熵。前者則被定義為心流!通俗一點講,就是幸福感。


02

「 人人都能獲得幸福感 」

生命中應該打多幾場麻將


幸福感需要你積極的參與,投入到某項活動中去,並且獲得自我的成長。所以,幸福感不等同於開心。一個人見到自己的偶像,又或是看了一集很開心的綜藝節目,這些並不能增加自我的複雜性,並且帶動心靈的成長。


幸福感最重要的是,面對某項挑戰,制定一個合適的目標,並努力去實現這個目標,目標實現後,再提高這個目標,同時提升自己的技巧去實現新的目標,這種良性循環的過程,就是獲得的幸福感。所以,當目標定得太高,技巧太低,人會產生焦慮,而目標定得太低,不用什麼技巧就能實現,人會感到無聊。目標本身不重要,平衡目標和技巧的過程才會真正影響你的幸福感。


幸福感,並不是說你一定要做了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又或是事業有成賺了多少錢。身邊很多的小事,都能讓你獲得幸福感。


按照書中的調查結果,忘我地看一本書,或是全情投入下一局棋,又或是全心鑽研火箭設計的研究,他們產生的心流感覺是一樣的。這與所做何事無關,與是否全情投入有染。


以我自己本身來講,我每週六都會去公司打一場籃球。並不是說我的籃球技巧有多好,純粹是喜歡而已。我平時會看籃球的新聞,也會看一些教學視頻,甚至是走路的時候偶爾還會練習一下動作,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我有病。


週末的籃球場,熟悉的隊友,團隊合作,某個地方沒做好,可以下次再努力改進一下,爭取做得更好。分組對抗有輸有贏,但並不是最終的目的。在場上的時候,大家都是忘我的狀態,全情投入,動作點到為止,不以打敗對手作為最終目的。我們自己戲稱為佛性籃球。這個時候,不會想到哪個報表還沒做,也不會想到晚飯吃什麼。我想,這大概可以算是一種幸福感。


03

「 有錢就幸福麼 」

生命中應該打多幾場麻將


大多數人會覺得,有錢就幸福。本書有附上一些調查數據:非常富裕的人平均77%的時間覺得很快樂,生活小康的人則平均62%的時間自認為快樂。但又一直在強調,幸福與金錢無關。


我比較贊同的是,無論你做什麼,你獲得的幸福感體驗應該是一樣的。但是金錢的確與幸福有關,那就是有錢,你能體驗更多的幸福感,讓你有更豐富的體驗種類。說起來好像有些拗口,但並不矛盾。


既然無論做什麼,幸福的感覺都是一樣的,那又何必去做不同的事呢,一直打籃球就好了啦。當然不是這樣的。人生有很多美妙的事情,你可以去挑戰,如果能力範圍以內,為什麼不去嘗試?


記得以前一個同事跟我講,他們三個人約了去觀瀾高爾夫球場打高爾夫,到了之後發現,別人都是開著豪車去的,而他們三個是拼車打了個的士過去的。別人都是大場子裡面帶著球童玩,他們只能在訓練小場子裡揮揮杆。


這本身說明一個問題,也許你真的很喜歡高爾夫,但是,你的經濟能力限制了你深層次體驗的機會。你無法體驗打高爾夫帶來的幸福感,強行去做只會讓你感到沮喪。


但有錢也的確不一定就幸福,我認識一個本地原住民,他有很多棟民房,全部出租。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收租。後來兒子大了,但父子倆關係並不好,他就分了幾棟民房給他兒子去收租,兩人分開過,自己住在一個一樓小小的套房裡面。


我曾經問他,你那麼有錢,為什麼不買個好點的房子,然後裝修好一點,住得舒服一點。他告訴我:我每天吃完晚飯,老婆就出去跳廣場舞,兒子也不著家,自己一個人坐在客廳的沙發上看電視,覺得身前身後都是冷冰冰的。我要那麼大的房子做什麼?


所以,有錢會影響你的幸福體驗種類,但並不會降低你的幸福體驗感覺。把惡劣的客觀條件,變成優質的主觀體驗,還是把優越的客觀條件,變成糟糕的主觀體驗,這完全取決於人。


04

「 活在當下 」

生命中應該打多幾場麻將


我們從小所受到的教育,大概是你現在要努力,以後考上好的大學了,能找一個好工作。從小就被人畫一個餅,告訴你明天會多好。這的確是一個餅,如果說目標,很明顯有些寬泛和太多不確定性。


事實上,我們更應該注重當下的生活,什麼事情該做,值得去做,什麼事情不該做,要避免。如果我喜歡釣魚,我現在就可以去做,不用說等到退休了才去做。如果我想學吉他,就可以馬上去學,不用擔心說我年紀大了,適不適合。只要是你自己喜歡,又能全情投入提高你生活質量的事情,沒有早晚,只管去做。


我在香港遇到過一個老人,他七十歲了,但是看起來像五十多歲。我們在一個路邊的小吃攤拼桌,他當時正和一群年輕人在騎行。老人告訴我,他年輕時就喜歡騎行,到處跑,只不過現在退休了,時間多了,跑的地方更多了。他每年都要踩一次川藏線,已經連續好幾年了。


我表示很驚訝,問他這麼大年紀了,長途騎行不怕出什麼問題麼?老人說:喜歡就好,其他的不用想太多。即使真的出了什麼意外,那也是在自己最開心的時候,整天擔心這擔心那的,人生只會空留遺憾。


可見,有豐富的自成目標,併為之努力和學習,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這樣才能不斷了解周遭事物,從個人經驗中不斷髮掘意義,建構價值觀,從中找到深邃的人生樂趣。


人生處處皆挑戰,主動尋找目標和反饋,排除外界干擾,才能獲得心流體驗。如果一謂的等待,又或是指望別人給你幸福,那你將失去人生中很多靚麗的風景。


05

「 於我自己 」

生命中應該打多幾場麻將


上面是我看完這本書的大概體驗,當然裡面還有許多其他的內容,比如為何工作時反而比休閒時更能獲得幸福感;為什麼成年後,無法靜下心來學習等等,三言兩語,無法面面俱到。我也是頭一次寫這種偏理論性的文字,雖自我感覺良好,但能力有限,無法表達更多。如果有興趣,推薦你直接閱讀原書。


而最大的收穫在於,我知道我接下去應該做些什麼,以及我看待生活的態度。此處,我並沒有誇大其詞,我會給自己設幾個小小的flag,並嘗試努力去完成。


這並不是一篇教人做什麼,應該如何去做的雞湯文,我自顧不睱,沒有興趣指點別人的人生。


我們大多數人的人生,沒有可歌可泣的傳奇,但並不影響你獲得幸福的權力和機會。


我寫這篇文字,只不過分享一點感悟,爭取一點同感或共鳴,當然我也知道,這樣的東西不會有太多的點擊率,少有人會看這種理論性的長篇大論,但如果僥倖能夠讓你也有所收穫,那也是我的幸福。


寫在最後:

不知道是不是機緣巧合,看完這本書的時候,剛好看到上面這個視頻。


我大概十歲左右就學會了打麻將,也見過無數會打麻將的人。但是對於麻將的意義,人們說得最多的無非是:打發時間,或者是贏幾個小錢,又或是能鍛鍊大腦,防止中風。


茱莉亞羅伯茨,一個美國人,竟然道出了麻將的真諦:To create order out of chaos, base on random drawing of tiles. it’s sort of like life, we try to make a little bit of order out of the chaos of life, just with our random acts of hopefully wisdom and kindness. (通過隨機的抓牌,從混亂中創造秩序。有點像生活,我們會通過隨機的愛心善舉,使混亂的生活變得稍有秩序。)


有沒有發現,這活脫脫的就是心流的理論詮釋。


原來,你的人生就是一場麻將,你永遠不知道下一把會抓到什麼牌,但你總是做好準備把雜亂無章努力變成有序組合,最終能不能胡牌你無法控制,但每一把你都會用心去經營和組織。這,就是你的幸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