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德之死未必忠義,更多的可能是無可奈何之舉

在《三國志》中,龐德一直是人們心目中的忠義之士。

在命途多舛的夾縫中求生存,一直尋求能夠建功立業的機會。奈何身處於亂世之中卻一直被動“易主”。一身傲骨的龐德何為投靠曹操的前期不受重視?戰敗後的龐德,面對關羽的遊說,何為龐德寧死不屈?龐德戰死全了忠義之名,卻也有著諸多的無何奈何。

龐德之死未必忠義,更多的可能是無可奈何之舉

龐德的第一任上司:馬騰。

據《典略》所書,馬騰是東漢名將馬援的後代。馬騰的父親因為被朝廷撤去官職而發配隴西,到了馬騰這一代就顯得家境有些落寞。到了東漢末年的時候,西北地區出現動湯不安的趨勢。馬騰本是母親是位羌女,馬騰便藉由自身擁有一半羌人的血統加之自己賢良的人品,當下便擁有了一批跟隨自己的羌人。

到了靈帝末年,馬騰眼見著他人起兵,便與他人合作組成聯盟軍。這時的馬騰也就開始走上了擁兵崛起,反叛君王的道路。在起兵過程中朝廷派兵前來圍剿,馬騰、韓遂眼見大勢不妙,便接受了朝廷招安。

董卓過世後,馬騰又聯合他人攻打長安,長安的朝廷和馬騰一直處在和戰不定的情況下。後來馬騰與他人對陣後敗逃涼州。馬騰與韓遂之間又產生了諸多的內部矛盾。鍾繇到了關中寫信勸說馬騰和韓遂兩人歸順。

在建安十三年時,韓遂殺死馬騰的妻子,兩人的矛盾再次爆發並在西北進行大戰。這時曹操派遣鍾繇、韋端前去遊說,分封馬騰為槐裡侯,讓其入朝為官。馬騰入京為官後,其子馬休和馬鐵也相繼當官。然而庶子馬超卻只能接手父親馬騰遺留的其他家屬和部下,當時的龐德也就是在這個時間點被馬騰轉交給馬超的。

龐德之死未必忠義,更多的可能是無可奈何之舉

龐德的第二任上司:馬超。

馬騰前往朝廷當官後,馬超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西涼軍的主將。龐德就是這個時候被馬騰轉移到馬超的門下,一直跟隨馬超征戰沙場。後來,馬超起兵攻打曹操,次年曹操殺了馬超的弟弟馬休、馬鐵並將馬騰並夷其三族一同殺掉。這時思慮不周的馬超不僅痛失了親人而且還遭受著眾人的非議的同時其軍中的威旺已經大打折扣。

龐德之死未必忠義,更多的可能是無可奈何之舉

龐德的第三任上司:張魯。

後來,馬超投奔到了張魯的門下,一直跟隨馬超的龐德也就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張魯的手下將士之一。然而,當時的馬超曾在葭萌關與劉備的軍閥對陣時,馬超完全沒有考慮到自己的家人還寄留在張魯門下,也沒有到考慮這時龐德正在張魯那裡養傷。結果讓龐德出乎意料的是馬超居然戰場上投靠了劉備。

這下龐德徹底被馬超給坑得感覺自己在張魯面前無處自容了。這時的龐德也就直接被馬超拋棄,被迫無奈的龐德只能留在了張魯身邊。好在張魯為人還算大氣,雖然對馬超另投其主很是不滿,但也沒有對其家小和龐德動手。

龐德之死未必忠義,更多的可能是無可奈何之舉

龐德的第四任上司:曹操。

在命運的流轉中,張魯選擇性的投靠於曹操的勢力之下。龐德也因為跟隨張魯而順理成章地成為曹操軍事力量中的一員。龐德到了曹操門下,雖然也跟著張魯的福氣被封了一定的官職。但一門心思想要建功立業的龐德卻沒有受到曹操的重用。後來通過多番打聽龐德也對自己不受重要的因素瞭解了一二。

龐德之死未必忠義,更多的可能是無可奈何之舉

(一).中原人對西涼軍隊並無好感。

董卓是西涼的軍閥勢力之一,也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號令的祖師爺,更是人們印象裡的亂漢之賊。龐德的第一任上司馬騰原先就是一直想要推翻曹操勢力的謀主之一,而馬騰的兒子馬超更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選擇拋妻棄子另投他主。這樣的氛圍下,讓中原人對於西涼人並無多少好感,反而心生疑慮。

(二).龐德的哥哥和同為西涼人的前任上司馬超都在劉備軍閥勢力下。

龐德的哥哥龐柔一直在劉備軍閥勢力下當值,而且就連同為西涼人的前任上司馬超也投奔在劉備的門庭之下。旁人皆對龐德的忠心有所疑慮,當時的曹操想必也不另外。

(三).龐德在遇到曹操前並沒有展示出自身有何過人之處。

龐德自身沒有過硬的戰功,讓曹操覺得非龐德不可。而且龐德在曹操的帳下時,曹操已經將漢中拿下,剩下南方還沒有謀劃。當時的曹營屬於養兵蓄銳狀態,佔時並沒有機會用得上龐德這樣驍勇善戰的武將。

龐德之死未必忠義,更多的可能是無可奈何之舉

龐德之死未必忠義,更多的可能是無可奈何之舉。

(一).龐德自動請命上陣殺敵,想要建功立業。

當初在曹操下令要討伐荊州的之時,認命于禁為主將,當時的龐德自動請纓希望自己成為副將,龐德想要上戰殺敵為曹操孝犬馬之勞。這時龐德骨子裡認為自己是鐵骨錚錚的漢子,理應上陣殺敵,建功立業並報效主公。

(二).龐德以死來正言西涼軍也有忠義之士。

在荊州之戰中,因為正值連綿大雨之際導致了自然災害的出現。水災出現之時于禁和龐德等人被困住。關羽趁勢乘船而攻,這時的于禁連連求饒選擇投將於關羽。關羽心裡敬重龐德是個人才,加之馬超和龐柔都在劉備帳下當值,所以關羽勸說龐德投靠劉備。

結果龐德卻彰顯出了西涼人的忠義之勢對關羽說:“我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也。”關羽眼見勸說無效,只好將其殺之而後快。

龐德之死未必忠義,更多的可能是無可奈何之舉


(三).龐德想以死來保全自己的家人的性命。

先前因為馬超的舉兵反曹活動,讓曹操憤恨之極,而將馬超家族裡的兩百多口人全部誅殺。而這時自動請纓上戰的龐德當然也明白自己如果選擇投靠劉備,自己能苟活於世,就算他日能夠功成名就,但自己的妻小卻會為此喪命。

(四).龐德不想揹負人皆可君的罵名。

龐德雖然一路走來命運多舛,總是在被動中更新換主,但馬騰和馬超是倆父子,名義上不算換門庭。馬超到了張魯這,龐德第一次被動換門庭。後來張魯前來投靠曹操,龐德第二次更換門庭。龐德在被動中換了兩次門庭,如果再投靠劉備的話就會成為第三次。龐德若是選擇投靠劉備,那就是他自己主動背主,會背上背信棄義的罪名,加之中原人對西涼人的印象不好,龐德容易成為人皆可君的武將,受他人詬病。

由此可見在種種可能性下,我們有理由懷疑龐德之死未必忠義,卻也有著許多無可奈何的緣由。這些緣由更有可以能是龐德在戰亂的困境之中不得不選擇以死報效曹操的因素。

龐德之死未必忠義,更多的可能是無可奈何之舉

結語:

雖然龐德之死未必忠義,更有可能是為了妻小和西涼人的骨氣。但我們的內心依然希望龐德是為了全心全意的報效主公的賞識之恩。關羽給了龐德投將的機會,而龐德卻選擇以死來保全了自己的忠義之名。龐德的以死效忠的形象和于禁向關羽苦苦求饒的畫風形成鮮明的對比。于禁投將於劉備更加彰顯了龐德的忠肝義膽。

原文盜搬者必究其責。

在下:“寫紅塵作夢語”,

感謝各位看官的賞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