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懂事的孩子只不过是带上了面具,请善待他们

从小懂事的孩子,心灵深处都有那么几道疤痕。

父母眼中看到的那个懂事的孩子,只是戴上面具之后的样子。

01.

《狗十三》:懂事的孩子只不过是带上了面具,请善待他们

《狗十三》

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狗十三》刷爆了朋友圈。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青春期的花季少女李玩从一个“任性”的孩子,如何在父母以爱之名“为你好”的绑架下,成长为“乖巧懂事”的小大人的历程。

电影中李玩生长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再婚重组家庭,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孩子的成长历程中父亲的形象几乎是缺失的。

这位不称职的父亲,不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强迫李玩报英语学习小组,放弃一直热爱的物理。

在家中,李玩唯一的情感诉诸对象是一只叫做“爱因斯坦”的狗,而“爱因斯坦”的意外走失使一直被压抑的李玩突然爆发,陷入与全家人对立的状态。

李玩疯狂找“爱因斯坦”的行为被家人说成不懂事,过程中还和爷爷发生了肢体冲突,奶奶也险些走失,父亲愤怒之下,暴打了李玩,事后却只说了一句,“爸打你,是因为爸爱你,你长大之后就明白了”。

从此之后,李玩“懂事了”,她的英语可以考到全班第一,她可以和家人一起祝福弟弟生日快乐,她甚至可以在饭桌上笑着说声谢谢然后吃一口狗肉。

可是,这种懂事格外让人心疼!

成熟懂事固然是一件好事 ,只是很多大人忘了,这个世界上除了懂事和成熟,还有两个词叫做委屈和不快乐。

02.

《狗十三》:懂事的孩子只不过是带上了面具,请善待他们

《奇葩大会》蒋方舟

青年作家蒋方舟,从小在父母“你真懂事”的夸赞声中长大,然而,这一路走来,却受到“讨好型人格”的困惑,一直企图迎合别人,期待获得他人的认可,希望被人喜欢,渐渐地,她不敢也不会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

在《奇葩大会》节目中,蒋方舟曾诚恳地剖白自己:说自己从少年成名开始,有意无意的逢迎大人,甚至过分礼貌恭敬成了她28年来的唯一标签。

直到有一天,朋友问了她一个问题,“你有没有跟朋友产生过很真实的关系”,她突然发现自己不但在同事和朋友面前不会表达真实情绪,而且在最亲密的爱人面前,也是一味规避发生冲突,以免男友不开心。

“懂事”的孩子看似乖巧,让爸妈省心,实则容易被教育成讨好型人格。

“我都是为你好”、“等你以后就知道我的苦心”、“你要懂事点”类似的话像一个个沉重的枷锁束缚了孩子的自由意志,弗洛姆曾这样评价这类父母:“他们戴着以道德为名的面具,束缚子女对生活本身的渴望。”

在大多数家长眼中,听爸妈话的孩子就是懂事的孩子,所谓的懂事,就是不吵不闹,能适应他们喜欢的环境,最终成为他们期待的样子。

终于孩子成熟了,不闹了,懂事了,但最后也不会表达真实情绪了。

03.

《狗十三》:懂事的孩子只不过是带上了面具,请善待他们

《狗十三》剧照

2016年的2月,在福建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中教师宿舍发生了一起重大刑事案件,一个叫谢天琴的女士被杀,而杀人犯是她的儿子——吴谢宇。

这件事发生后,所有人都惊呆了,吴谢宇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特别懂事的孩子,几乎所有与吴谢宇打过交道的老师和同学都会在他身上贴上懂事的标签。

吴谢宇初中老师曾回忆道,“每逢三八节、教师节谢宇都会发来祝福短信,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不然不会这么惦记老师。”

可是,就是大家眼中的懂事孩子有计划、有预谋地杀害了自己的母亲。

一开始,所有人都不理解,但随着案件的深入调查,大家才发现,懂事只是吴谢宇的伪装罢了,他内心是分裂的,一方面他要做母亲懂事的儿子,另一面他对母亲有怨恨。

谢天琴对吴谢宇的教育极其严格,常常以自己的高标准要求孩子,对儿子有极强的控制欲,在大学期间,她几乎每晚都与孩子通电话,每次电话都在20分钟左右。

作为孩子的吴谢宇改变不了这种环境,只能带上“懂事”的面具生活,但心中的愤怒、坏情绪一直在积压,在一次母亲打骂他之后,吴谢宇做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弑母”行为。

无独有偶,这样的事情还在持续不断的发生——

2016年9月,26岁的留美中国学生龚宏伟,因不满母亲不让他辍学,在美国公寓将母亲龚柳云杀害后。

2012年3月,南昌青年高某某将母亲杀死,只因母亲平时对他的工资管得太严;

2011年3月,上海留日学生汪佳晶,向母亲索要生活费无果,在机场将母亲捅伤后险些杀死……

其实,有很多像吴谢宇一样的孩子,表面上听话、懂事,但背地里极度压抑,正如心理学家武志红所说,“懂事是一种很深的绝望。”

当父母强行让孩子听话时,孩子为了迎合父母自然会变得懂事,殊不知,这正是孩子崩溃绝望走向极端的开始。

04.

《狗十三》:懂事的孩子只不过是带上了面具,请善待他们

《狗十三》剧照

父母经常用“我是为你好”,各种强行压迫孩子懂事,其实这样是剥夺了孩子的快乐,封闭了孩子的表达,甚至有可能将孩子推向了愤怒的深渊。

你看到的那个不吵不闹,妥协顺从的孩子,永远是一个带着面具的孩子。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成为不带面具行事的人呢?

一是用心观察孩子的兴趣所在,给孩子营造一个能发挥特长的环境。

蔡康永说: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孩子愿意学习的前提是自己本来就喜欢。

父母怎么知道孩子喜欢不喜欢,首先是要做一个优秀的观察者。

随时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随时留心孩子的日常变化,只有这样才可以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

在反复确认孩子的兴趣之后,帮住孩子在这方面建立自信,然后尽最大努力给到孩子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以兴趣始,对孩子来说是最大的快乐。

二是引导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布拉夫曼 在《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中说,“他们从未想过孩子会有能力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和“隐藏”的焦虑:他们觉得这真是一个新发现。从专家的角度来看,这种反应表明许多父母常常会通过言语去教导孩子,而很少会通过问问题去理解孩子对于某种具体情况的感受。”

孩子愿意表达的前提是信任。

父母想要得到孩子的信任,首先是要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

当孩子愿意跟你分享的时候,不指责、不评判才能成为孩子的好朋友。

喜怒哀乐是孩子的正常情绪,当孩子有情绪时,父母唯一能做的是共情,然后问问孩子的感受并积极回应。

三是为孩子做到示范和表率。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说:不是穿了西服就变成绅士,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做父母需要学习,需要学会如何爱。学会爱是个很大的命题,需要慢慢去学,最简单的第一步就是不再打骂孩子,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对孩子喊,就难免以后孩子对你喊,暴力教育会积攒孩子的愤怒,打骂下的顺从只会是一时。

正人先正己,遇见自己不如成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