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大明》:马伯庸的明朝种田文

亲王以前可是很高产的,小说是一部接着一部,从最初的脑洞大开《破案:孔雀东南飞》到《三国机密》、《风起陇西》再到《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不得不佩服他的写作速度和奇思妙想。

《显微镜下的大明》:马伯庸的明朝种田文

三国机密

也曾有幸听过一次亲王讲写作的讲座,期间有一个想法一直记到今天,他说他的很多故事,都是中西结合起来的,有时候把中国的故事放到西方,如此有了《欧罗巴英雄记》(讲修士们如何练武功的),有时候把西方的故事放到中国,这样的碰撞,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显微镜下的大明》:马伯庸的明朝种田文

就是这么个有想法的人,突然间沉寂了一年,才出了一本听上去与之前的书大相径庭的书——《显微镜下的大明》。

原来,亲王这次是彻底的掉入故纸堆儿里了。


1.我们所习惯的大历史观

一直以来,我们读历史,都是王侯将相的历史。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现在去翻一翻《史记》、《汉书》,哪一部不是秦皇汉武的本纪,想要给自己找个传,你怎么也得是个侯爵吧。否则,你的名字可能也只是在书上寥寥的几个字而已。想要名垂青史——太难了。

先人给我们留下的素材如此,那我们的影视作品就更不必说了,也必然是大人物的事情。像是二月河的帝王系列《雍正王朝》、《康熙大帝》,无一不是以帝王的视角在介绍一段历史。去年,光是有关隋文帝杨坚的独孤皇后的电视剧,就扎堆有两部。是啊,无名小辈的事情谁愿意谈呢,谁愿意看呢?

只有大人物才能影响历史的进程,小人物请靠边站?


2.打开显微镜以后

其实,芸芸众生,才是历史的推动者,他们往往是被忽略了的。

《显微镜下的大明》:马伯庸的明朝种田文

在历史学界,有这样一本书,一直畅销至今,这就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黄先生在本书中,提出了他的的“大历史观”,就是通过这一年的事情,看似平平常常的一年,反映出明朝走向灭亡的根源。这已经是从细微处着手了,不管这些细微之处还是在——首辅申行时、将军戚继光、大清官海瑞身上。

当然,《万历十五年》是出自于历史学家之手,毕竟,是专业的水准。

马伯庸此书则更加细微,他讲的是小民的故事。他书中的故事基本上没经过京城。

比如,丝绢案中苛捐杂税发生在江南一带,由此产生的冲突,原本以为只是一道数学难题,可能是有人在账本中做了手脚,没想到迁出了明代赋税的问题。而且这段争斗历时长久。

龙脉之争,看似就是乡里乡间的风水问题,可又迁出了读书和生活的问题,有的人眼里只有读书当官这一条路,损了龙脉,自然就是阻挡了他的运气和前程;而靠挖“灰土”为生的百姓,可管不了许多,这山如果不挖,他们就没有生计,就活不下去。

最喜欢的是最后一篇《正统年间的四条冤魂》那个小小的故事,有些平头百姓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不声不响,不言不语。看了无辜的人还是死了,再也回不来了,这句,煞在结尾,不免有些感伤,以前的史书是从来没有关注过他们的,但现在有了。


《显微镜下的大明》:马伯庸的明朝种田文

就像我们看了《长安十二时辰》,我们喜欢的是什么,除了英雄张小敬,大仙灯,还有眉清目秀的李必,我们喜欢的是剃头发的阿爹和女儿的故事,是许鹤子在花车上唱歌时扔上去的一朵朵花,是火晶柿子和羊肉汤,那才是长安,离我们最近的长安。

《显微镜下的大明》:马伯庸的明朝种田文

高晓松的《晓说》有一期,请来了哈佛大学的明史教授。他的书《被统治的艺术》,也是根据中国一些家族的家谱中的资料而成书的。西方历史学家擅长以小见大,故事先行,可读性强,有趣。这一点倒是和马伯庸的《显微镜下的大明》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显微镜下的大明》:马伯庸的明朝种田文

我们习惯了看帝王将相的历史,却还没习惯看升斗小民种田。庙堂之高终不是太亲切,江湖之远也许才是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