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制,分開的是餐具,也分開了一條路

面對一桌豐盛的飯菜,用“公筷”把飯菜夾到自己的碗裡,再用自己的筷子進食,這就是分餐制。

分餐制,分開的是餐具,也分開了一條路

現在我們聚餐,全程用的都是自己的筷子。當那一雙雙沾了口水的筷子,在菜盤裡上下翻飛,我們選擇無視。這是我們司空見慣,並且有意忽略的習慣,也是我們飲食文化的一部分。這樣省事不麻煩,只有這樣才顯得熱鬧,顯得親密,有時候,他(她)會用他們的筷子夾了菜放到別人碗裡,以顯得更親密。


很顯然,這不衛生。

分餐制,分開的是餐具,也分開了一條路

疫情之下,我們會有很多反思,首當其衝的就是衛生習慣。


用公共的餐具取食,用自己的餐具進食,沒有交叉機會,很顯然,這很衛生。

分餐制,分開的是餐具,也分開了一條路

重新審視我們的飲食習慣,為了所有人的健康而改進,是時候了。


分餐制分開的是餐具,也分開了一條路,這條路有機會讓我們更文明。


分餐制帶來的好處不僅有利於衛生,還能改變習慣,由此改變文化,影響思維。


分餐制下,公共的是公共的,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他的是他的,一目瞭然,涇渭分明,明晰了邊界,更有了儀式感。


相比分餐制前,公共的就是大家的,你的也是我的,我的也是他的,他的也是你的,一團和氣,邊界模糊。


這個邊界,不僅有利於衛生,更有利於人際關係,請客吃飯的目的是增強關係,基本的衛生正是對各位的最大尊重。


分餐制後,每個人取了多少,吃了多少,剩了多少,都在別人的眼皮子底下,得注意吃相了。


分餐制後,公眾的飯菜是乾淨的,剩菜再也不是口水菜,打包也方便了。


吃對人的影響最大,思維習慣改變了,就可能潛移默化地改變其他。


公私的邊界、個人與個人的邊界更加清晰,形成共識以後,每個人都不再為了邊界糾結,更有利於共同合作。


疫情之後,我們的行為必定有所改變,因為立法,野生動物肯定不能再吃,而分餐制呢,如果沒有立法強制,不太樂觀,這需要改變習慣,而習慣又是我們強大的文化的一部分。


多少好習慣不都是被這樣瓦解了,戒菸者被勸吸最後一根,戒酒者被說不喝不夠朋友,分餐者,會有“小家子氣”這類話等著,更有人會說,我不在乎。對於一個喜歡熱鬧,關係好了就不分彼此,穿一條褲子以示親近的文化,想必分餐制的理想會分分鐘被嘲笑瓦解了吧。


但是不管怎樣,文明是方向,分餐制打開的一條小路,正是通向更加文明的方向,仍需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