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制:改變中國人餐飲方式的時刻到了嗎?

4月12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提出在集體就餐時提倡分餐制、通過將分餐制制度化以推廣分餐制的主張。一時間,“分餐制”成為形形色色吃貨群剖析、討論的熱詞,這種革命性的餐飲方式究竟有沒有必要、能不能被接受呢?我們不妨一起來探究一下。

中國古代的分餐制

對吃慣了中餐的中國人來說,分餐制是個陌生的形式,似乎只出現在西餐中,而實際上,古代的中國就有分餐制的形式,周禮中有明確的記載。孔子在《禮記·禮運》裡就曾提到:“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周禮中所規定的分餐制,主要體現了尊卑有別、長幼有序、主客有位的禮儀。集體就餐時,君臣之間,“天子九鼎八簋, 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長幼之間,“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主客之間,“主人者尊賓,故坐賓於西北,而坐介於西南以輔賓。賓者,接人以義者也,故坐於西北;主人者,接人以德厚者也,故坐於東南;而坐僎於東北,以輔主人也。”

分餐制:改變中國人餐飲方式的時刻到了嗎?

按照分餐制禮儀,集體就餐時每個人吃什麼、怎麼吃都很有講究,不講究就會被瞧不起。隋朝《啟顏錄》中曾有過這樣一段記載:“(劉道真,西晉人)又嘗與人共飯素盤草舍中,見一嫗將兩小兒過,並著青衣,嘲之曰:‘青羊引雙羔。’婦人曰:‘兩豬共一槽。’道真無語以對。”兩人合餐竟被視同豬同槽共食。

漢朝經略西域,中西文化交融,使食材、菜品極大豐富,再經魏晉時期的民族融合、傢俱食器不斷創新,繁瑣的分餐制禮儀逐步衰落,場面熱烈的會餐風氣逐步興起。自晚唐至宋,會餐制逐步成為主流。明清時期,大場面的聚餐已經成為主流,並由清朝的“滿漢全席”將合餐的氛圍推向了高潮。

分餐制:改變中國人餐飲方式的時刻到了嗎?

推廣分餐制,是否辜負了美食和友誼

論飲食文化之發達,中國當屬世界第一;論國民對飲食的重視、講究程度,國人也不遑多讓。親友聚會,生意交往,往往以吃大餐為高潮。去國懷鄉,最懷念的往往也是熟悉的味道和聚餐氛圍。天下悠悠,惟美食與美景不可辜負,色、香、味俱全的大菜,通常要人多才好點;待菜上得桌面,舉箸共食,把酒談心,直覺人生樂事,莫過於此。

推廣分餐制,就餐時間、就餐氛圍都會發生很大變化,無疑會給喜歡熱鬧的食客帶來很多不適,也會對餐飲企業菜品設計、經營模式產生重大影響。

然而一場疫情,重新讓人警覺,在熱烈歡快的合餐氛圍中,也有津液交流的尷尬現實。民以食為天,但也因此病從口入,為嘴傷身。世衛組織數據表明,食源性疾病發病率長期位於各類疾病發病率前列,而在食源性疾病的各類傳播途徑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徑之一。中國是乙肝消化系統腫瘤(胃癌、腸癌、肝癌)大國,全國約有1.2億乙肝病毒攜帶者,每年新發胃癌病例接近全世界新發病例的一半,這些疾病的高發,與飲食及就餐習慣有極大關聯。

推廣分餐制,有那些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自然是分餐制更衛生、安全。乙肝病毒、幽門螺桿菌、新冠病毒等,都可以通過唾沫傳染,合餐制共用餐具的方式,造成了很多傳染性病毒的交叉感染。分餐制阻斷了津液交流,無疑能大大降低交叉感染的概率。

其次,分餐制更節約、健康。分餐制下,每人飲食有一定限量,使人飲食更有節制,既能減少暴飲暴食,也有助於減少餐桌浪費。

最後,分餐制有助於改變合餐制下的酒文化和借酒發揮陋習,讓就餐變得更為文明、優雅與從容。

分餐制:改變中國人餐飲方式的時刻到了嗎?

看似簡單的吃個飯的小事,要想改變卻會非常困難。國人潛意識裡,始終覺得合餐制下,才能吃得熱鬧、親密,共用餐具,表明互不設防、不嫌棄,而分餐會讓氛圍變得冷清,讓關係變得疏離。

但事實上,如果真是關係到位、信任到家,又有誰會在意分餐造成的這點小小隔離呢?畢竟,你好我好,健康才是真的好。

不可否認,多年的觀念和習慣是難以改變的,分餐制確實會給人們增加不少麻煩,那麼目前至少我們可以從公筷公勺開始做起,一張餐桌上添一副公筷、加一個公勺是很容易做到的,其實在餐館聚餐,已經有很多人有這個意識了,只是在家庭內部還難以突破,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以健康為重,儘快轉變觀念,為自己和家人增添一道防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