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球不再宜居,人類的最終歸途是“太空歌劇”嗎?

當我們眺望星空,鑲嵌著鑽石一般星羅棋佈的星河,令人神往。視線的另一面,是否有其他高級生物,是否

有存在生命的聖盃的行星存在呢

當地球因人口膨脹、大氣惡化,能源枯竭,變得不再宜居時,神話故事、科學幻想中的“天上人間”人類真的可以涉足嗎

當地球不再宜居,人類的最終歸途是“太空歌劇”嗎?

《星際穿越》中的末日未來

諾蘭2015年的影片《星際穿越》就描繪了這樣一個極端的未來,或許是因人類無節制的開採、捕獵,以及無環保意識的工業汙染,導致地球環境惡化,沙塵暴頻頻發生,同時枯萎病的肆虐接連殺死了小麥、秋葵,直至最後的糧食玉米。

萬般無奈之下,人類開啟了宏偉的太空移民計劃,企圖穿過打破距離限制的蟲洞,找到可以延續人類火種的“孿生地球”。

問題接踵而至,承載著人類最後希望的太空飛船,駛向浩瀚宇宙尋尋覓覓的做法,是可取的嗎?人類真的可以像中世紀大航海時代那樣,實現讓宇宙中任何有可能生長生命的空間都染上生命的色彩!這一偉大命題嗎

01、太空移民

在科幻文學中,有一類將背景設置在外太空,在龐大的銀河帝國或繁複的異星文化下融合動作、冒險、愛情等風格,誕生於上世紀40年的史詩科幻作品類型——“太空歌劇”。

當地球不再宜居,人類的最終歸途是“太空歌劇”嗎?

《銀河英雄傳說》改編動漫劇照

在這類作品中,人類早已不再拘泥於地球這個方寸舞臺,而是展望宇宙,盡情馳騁。這其中《銀河英雄傳說》便是典型的“太空歌劇”故事,堪稱一部波瀾壯闊的宇宙爭霸戰紀。

當地球不再宜居,人類的最終歸途是“太空歌劇”嗎?

《海伯利安》插圖

當然,人類要成就太空歌劇,就要像古波利尼西亞人憑簡陋的木筏劃過太平洋小島一般,將人類的足跡遍佈到比《海伯利安》中連城一片的200個星球還要更廣闊的地方。達成這一目標的前提就要跳出地球,不論是殖民地擴張,還是為了生存的種群遷徙。

這其中最受歡迎的方案,便是找到與地球無異的地外星球,將地球上的開拓過程進行重演,畢竟環境再惡劣也比不過地球的撒哈拉。

當地球不再宜居,人類的最終歸途是“太空歌劇”嗎?

《火星救援》中土豆的豐收

在科幻冒險片《火星救援》中,馬特達蒙飾演的植物學家馬克,在被遺落在火星後,就成功的改造火星土壤,配合人類糞便、火箭燃料獲得的液態水,種出了萬能的土豆,艱難但也順利的熬過300多天,直至救援人員的到來。這種火星種土豆的方法並非完全天方夜譚,火星農場主的生活沒準哪天真的會到來。

再次回到《星際穿越》這部電影本身,片中共提出了兩種移民計劃

A計劃是把空間站發射上太空,讓一部分人類能先在空間站裡生存,最終目標是穿過蟲洞去新世界生存。

B計劃就是放棄地球人類

,讓馬修等一小波宇航員把人類胚胎送到新星球,從而延續人類香火。

無論A或B,最現實的問題,便是找到那顆最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影片中先頭科學家找到了三顆疑似宜居星球

當地球不再宜居,人類的最終歸途是“太空歌劇”嗎?

布蘭德教授獨自到達第三顆星球

第一顆是佈滿了水的一顆星球,130%引力引發的巨大潮汐,還導致一名同伴死亡。水系的環境似乎在暗示人類生命誕生之前的地球。

第二顆是大氣氮含量超高,被冰雪所覆蓋的星球,似乎在暗示地球曾經的冰河時代。

最後一顆是布蘭德教授獨自到達的,人類費勁千辛萬苦找到的宜居星球,在幾十億顆星球中找到各方面都合適的星球,比彩票中獎都不知道高了要多少倍。

星球、飛行設備都有了,人類要怎麼遷徙過去呢?電影為我們呈現了一種蟲洞穿越法。這個方法是基於1930年由愛因斯坦及納森·羅森在研究引力場方程時的假設,該理論認為透過蟲洞可以做瞬時的空間轉移或者做時間旅行。再遠的距離只要同處同一個宇宙,就可以在疊加後瞬間直達。

《星際穿越》為我們超前很多年實現了夢想,而電影之外的現實,人類也並未停止過太空移民的設想與計劃

事實上在人類未曾找到類地行星之前,開發月球,或是移民火星的計劃早就被提上了日程。

如果說50年前的登月熱潮是冷戰時期的軍事與政治對抗的產物,那麼再次登月必將是關乎能源、資源、特殊環境的開發前景,以及是否可以將月球改造成為人類“第八大洲”的考量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鄭永春曾說過“如果考慮大氣層的成分與比例,液態水、適宜的溫度、必備的岩石層表面、溫和的內部能力釋放等因素,相較而言,火星或許才是最適合做人類第二個家的星球。”

早在2012年,SpaceX公司首席執行官埃倫·穆斯克就曾寄望將火星改造成為殖民地,並預言“在火星上可以開始一個自給自足的文明並將其發展壯大

。”雖然他關於2020年就可以將付費遊客送到距地約2.24億公里的火星上的預測並未實現,好在被埃隆·馬斯克搶下了接力棒。不然被並非火星土著的“曼哈頓博士(DC漫畫《守望者》人物)”捷足先登,用來自我放逐就未免有點太浪費了。

當地球不再宜居,人類的最終歸途是“太空歌劇”嗎?

《星際穿越》劇照

物理學家霍金接受美國著名知識分子視頻共享網站BigThink訪談時也曾說過,“人類未來生存的唯一機會就是不要蝸居在地球,而是儘快在太空中擴散開來。”但由於將人類送往太空,需要複雜的生命保障系統、環境控制機制和大量的消耗品,更為重要的是考慮飛行途中加減速、駐泊等因素,這將是一趟至少耗費上百年光陰的旅行。在冷凍人技術尚未成熟之前,如何讓人類活著到達新大陸,將成為亟待研究並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

02、時間旅行

1955年,阿西莫夫出版過被一本稱為其最高傑作的科幻作品——《永恆的終結》

當地球不再宜居,人類的最終歸途是“太空歌劇”嗎?

《永恆的終結》封面

這部小說偉大之處在於,他給出了關於改變現實的一種悔過式的做法,即時間旅行與時空干預的做法。書中90%的篇幅都在闡述“時空技師”的工作職責,簡單來說,就是不斷糾錯,不斷革新

據書中描述,24世紀,人類發現了時間力場,27世紀,成功掌握了時刻旅行技術,成立了永恆時空(Eternity)的組織。而這個遊離在普通世界之外的組織的指責只有一個。觀察每個世紀的人類發展,並進行微調,扼殺錯誤於萌芽,使得人類永遠生活在安靜祥和的環境中

簡單的直觀理解,便是對於現在的不幸,無論是瘟疫,還是戰爭,還是...任何會讓地球危機出現的苗頭,通通回到過去進行干預、阻止。

當地球不再宜居,人類的最終歸途是“太空歌劇”嗎?

《想見你》中似乎留不住的明天

因為蝴蝶效應的存在,你在過去有意或是好奇做的一個微量變革,都會造成未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人、物的存在痕跡將被徹底抹去。這也是為什麼在近期熱播臺劇

《想見你》中,女主黃雨萱委託莫俊傑毀掉唯一的穿越工具(錄音帶)後,因為祖父悖論的存在,她之前所有的舉動包括穿越這件事本身、與李子維和莫俊傑,以及任何之前相關事件的記憶全部被清除,等於按下重啟鍵,一切從頭來過

既然真的掌握了時間旅行這一技術,為何不能將人類的一切不幸通通消除,讓人類在溫室中茁壯成長呢?這種被圈養一般的生活真的就是絕對正確的嗎

好在這本書最終又將問題拋回了原點,沒有災難、沒有傷痛、甚至沒有挫折,人類是否還會從經歷中成長,還會有鬥志去探索更多的未知呢?而這個問題本身的答案也是一直以來人類接受過去,擁抱未來的意義所在。

書中特地強調了一點,在眾多被微調的事件中,“時空技師”們最大的錯誤就是中止了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因為止步於地球,失去搶佔太空資源的先機,最終被其他未明捷足先登,數億年後人類文明毀於一旦。

看似有些誇張,不可理喻的構思,並非完全不無道理。

儘管費米悖論提出了“外星人在哪兒”的論題,但它並不能全盤否定宇宙中其他智慧生命存在的可能,對方是敵是友更無從得知,矛盾的是人類又迫切渴望去發現對方

當地球不再宜居,人類的最終歸途是“太空歌劇”嗎?

《三體》改編動畫海報

在劉慈欣的《三體》中,貫穿始終的靈魂人物葉文潔,悲慘的身世使她極度厭惡人類,寄望通過外星生命拯救自己。她以太陽為信號放大器,向三體人發送了歡到來的訊號,引發三體人危機,以及後文中聳人聽聞的黑暗深林法則,均在討論“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保護自我的意識

物種終究都是自私的,為了存活,為了繁榮,毀滅別的種族與踩死一隻螞蟻又有何區別。

毋庸置疑的是,無論是時空穿越,還是太空擴張,歸根結底都是讓文明得以延續。在阻止星球毀滅這個出發點上,筆者認為回到災變發生前的舉動合情合理。況且這與太空殖民並無衝突。

03、其他出路

筆者還想提出一個假設,如果一切已成定數,地球不能居住那一天的真的到來之時,人類真的只能舉家搬遷,如《流浪地球》中帶著地球飛離太陽系,或者駕駛太空飛船去找尋新家園?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出路嗎?筆者提供幾種科幻作品中的思路,僅供參考。

出路一:諾亞方舟

當地球不再宜居,人類的最終歸途是“太空歌劇”嗎?

《雪國列車》劇照

2014年,奉俊昊拍攝了反烏托邦電影《雪國列車》,片中人類因為阻止全球變暖的實驗失敗,導致全球絕大部分生命的死亡,僅存的人類全都按等級劃分居住在如同“諾亞方舟”,依靠永動機不斷行進下去的一列火車上。

這列列車成了人類最終的歸宿,在這個濃縮的微型社會中,富人依舊在豪華車廂酒池肉林,窮人只能在環境惡劣的末節車廂苟延殘喘,於是革命在所難免的爆發了。

這列“諾亞方舟”雖是科學幻想,但救命稻草般的作用,以及一定程度上再渺茫的希望也是希望的正面意義卻是無法忽視的。

為了人類的未來,現實中探索正版方舟的步伐也從未停止,各國各種仿品不斷出現。比如由於對每年上升20到90釐米,以至到2100年,整個地球就將被海水淹沒的擔憂。法國設計師就構思過,建造一艘可容5萬人居住的“海上”諾亞方舟,讓人類最後的希望盛開於大海之上。

或許在很久很久以前,人類就就逐漸喪失對地球這顆母星的安全感。儘管大部分舉措都是對人類自身殘暴行為的搶救,但畢竟有勝於無,其心可鑑

出路二:地下世界

當地球母親為了報復人類對大自然的無情破壞,山洪遍野、火山爆發,氣候驟變如同電影《2012》末日降臨時,地表再也無法生存時,那個存在於傳說中的地下世界該出場了

科幻作家們覺得,在地球被恐龍毀滅之前,人類早就通過一個逃生通道,逃到了所謂的地下世界,很多物種藉此躲過各種天災人禍。

當地球不再宜居,人類的最終歸途是“太空歌劇”嗎?

《地心遊記》改編電影劇照

1864年,36歲的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出版了一本《地心遊記》,書中的主人公黎登布洛克教授利用古老的羊皮紙透露出的信息,跋山涉水,歷經各種磨難,終於到達那個光怪陸離的地下世界。

凡爾納窮盡所掌握地理、地質、航海等方面的知識,描繪了一個又一個恢宏而令人驚心動魄的場面:地底的波濤洶湧的大海,巨大的蘑菇林,與遠古海獸令人心驚膽戰的搏鬥...

這類小說的盛行與歡迎,對人類無疑不是一種啟發,在外星人之外,地下真的是空空如也,還是真的有美妙至極的奇妙世界呢

出路三、移民未來

當地球不再宜居,人類的最終歸途是“太空歌劇”嗎?

《時間移民》封面

這個思路同樣出自劉慈欣的小說《時間移民》,環境惡化和人口壓力逼迫的人類做出了也只有科幻當中才有可能的選擇,即向經過多次變遷後恢復生機的未來移民

地球政府派出遠征軍,選擇25以下的青年,經歷多次停留後,終於在“移民大使”把時間鎖定在未來11000年這個時間點上,取得了成功。

故事很簡單,道理卻很深刻,如果歷史的關鍵節點被改寫,未來將是全然不同的一番景象

“進化的命運是殘酷的,人類曾生在幸運中不知幸運,但現在,相比較螞蟻和蜜蜂,我們仍有更多的機會,我們應該抓住這些機會,不向命運屈服。”

出路四:太空城

在《星際穿越》的結尾,馬修被從太空救下來之後,發現自己所處並非地球,而是一個鳥語花香,天上的物體彷彿倒立一般的圓環形的奇怪物體。

當地球不再宜居,人類的最終歸途是“太空歌劇”嗎?

庫伯太空城

在這個名為“庫伯”位於土星上方的太空城內,有山丘、有河流、有運動場、有電影院...包括通過圓環的內環頂部安裝的鏡子,反射出的猶如白晝般的光照。有了作為城市的一切必備條件,在這裡人類可以繁衍生息,幸福的生活著。

在太空的失重環境中,太空城的座標臨近地球便於搬遷,通過自傳產生重力,並通過人工控制的方法調整適合植物生長的溫度,只要植物可以光合作用,一切自給自足,那麼這個密閉式的生態系統是完全適合人類長期居住的

當地球不再宜居,人類的最終歸途是“太空歌劇”嗎?

斯坦福圓環

在1975年美國宇航局將可持續發展的太空殖民地的任務外包出去之後,眾多的創意之中,類似《星際穿越》的斯坦福圓環是最為可行的。需要多久建成,還是個未知數。

04、還有什麼是更重要的

無論何種科幻創作,核心皆是在超脫於現有文明之下,提前展開無數個可能未來中的其中一個,進而提供一些發明創造的啟示,更警醒世人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同《星際穿越》類似的地球環境惡化,人類瀕臨滅絕的科幻作品不勝枚舉,而人類所能做的只能是逃離,或是螻蟻般的委屈求活。

當地球不再宜居,人類的最終歸途是“太空歌劇”嗎?

《沙丘》封面

筆者始終記得《沙丘》中的未來描述,“露天的水域、高大的綠色植物、不用穿蒸餾服也能自由自在地行走”,那些弗雷曼人幾代甚至幾十代人都在奢望的夢想,我們此刻正在漫不經心地揮霍著。

惜水如命,親人逝去,眼淚都不能流的未來世界,這樣的未來,真的有存在的必要嗎?

擺在現在人類面前最重要的事情,筆者覺得必然就是呵護、珍惜、愛戴我們的唯一的地球,以及我們身邊的親人、朋友。

當身邊的一切都很美好的同時,邊再去理解“地球就是地下室裡的窄小儲物間”,直至上演“太空歌劇”的夢想才是上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