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還不知道,睢寧縣西南門戶李集鎮名是怎麼得來的?

相傳明朝嘉靖年間(公元1521——1566年),山西洪洞縣大族李大仙三兄弟,因避戰禍流徙到此。在此之前這個地方叫潘王集,主要是潘、王兩大家,他們有錢有勢,無所不為。姓李的來到後,散財貨,結豪強,擴建了集西的李家圩,又樂於行善,對些要飯花子給吃給喝,幫助鄉民安居樂業,在百姓中威望漸漸提高,勢力和地盤也漸漸擴大,隨之,人們就開始稱呼李家集了。


很多人還不知道,睢寧縣西南門戶李集鎮名是怎麼得來的?

為了爭奪集名和市面,三家明爭暗鬥,姓王的和姓潘的聯合起來對付姓李的,以便繼續維護“潘王”集名,保護自己的財勢。

當時姓王的便準備了些銀兩和土特產來到姓潘家裡密謀,要姓潘的到縣裡打點打點。這天晚上,天漆黑一團,姓潘的一行人剛出集鎮幾里,見路旁的墳堆邊閃動著不少青面獠牙的小鬼,而且都在嘮叨著“明天趕李集”、“明天趕李集”,幾個人不禁心驚膽戰,再往前走,仍然是如此,一連走了十幾里路都是小鬼們說著“趕李集”。姓潘的人一想,連小鬼都承認是李集,我們還告、還送有什麼用?這是天意。便嚇得屁滾尿流地跑回家了。原來,這是姓李的派人裝扮成鬼,先從心理上攻破對方。

很多人還不知道,睢寧縣西南門戶李集鎮名是怎麼得來的?

姓王的倒不以為然,他們覺得天下哪裡有鬼,這事關今後子孫萬代,怎可不爭?便又依著勢力和錢財,到縣裡打官司。幸好縣官還算不是糊塗,於是第二天穿著青衣青帽,前往當時街市進行微服私訪。

這一天風和日麗,正是一年一度陰曆正月初九地庵廟會,由於這是李集鎮最大的廟會,盛況空前。離集鎮十餘里的路上都是趕廟會的人,有的是挑擔做生意的商人,有的是坐車騎馬的公子、老爺,而更多的還是要飯的窮人和治病求神的貧困百姓。縣令一路問人:“大家到何處去?”都說:“咱們趕大李集的廟會,怎麼你還不知道?”說趕“潘王集”的僅十有一、二,而且那些有錢人對這位穿便衣的縣官理也不理。這樣一來,縣官在心裡有了譜。

很多人還不知道,睢寧縣西南門戶李集鎮名是怎麼得來的?

後來縣官到了廟會上,又問大家:“你們知道這是潘王集還是大李集?”“是大李集”,叫大李集的喊聲響成一片。潘、王兩家哪裡知道是姓李的已經攏絡了“花頭”(要飯的領頭人)來帶頭乾的,故而擁護叫大李集的喊聲響成一片。於是縣官在衙役們的引領下,走向廟會搭的戲臺,當場宣佈:“根據民心民意,此地集市就叫‘大李集’吧。”臺下呼聲一片,拍手叫好。後來姓潘的遷走了很遠很遠,姓王的被迫住在李集鎮的四周,以待時機,從四面圍攻。故此有了李集鎮而無姓潘的村莊,只有圍繞四周的一里王、二里王、三里王、四里王、五里王、王點、王址、王鋪、王柳圩等王姓村莊。

李集在清朝中後期,隨著集市貿易的不斷繁榮昌盛,睢人又稱之為大李集並美譽為小南京,成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憧憬之地。有一首民謠就是人們想往大李集的真實寫照:“小紅孩,挎竹籃。挎的什麼?挎的紅雞蛋哩!你怎麼不吃呢?沒有柴火燒啊!你不能爬樹折嗎?怕戳毀大紅襖哩!不能叫你媳婦補嗎?媳婦死啦。死在哪兒啦?死在鍋門前啦。埋在哪兒啦?埋在山後坡啦。黑牛角黃牛角,一直哭到太陽落。黑牛蹄黃牛蹄,一直哭到大李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