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与随想》:除了辞典,谁能像它一样以一当十?

《往事与随想》:除了辞典,谁能像它一样以一当十?


想读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至少已有20多年了,可就一直停留在"想读"上。 停留的时间过长,我都忘了自己还在"想读"《往事与随想》呢。

去年12月,看人文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一集,秃头编辑朱岳出场,他提到从法务转行为编辑后担纲责任编辑的第一套书,是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他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想读"。不过,想起的同时我也自嘲:你很快就会忘记"想读"这件事的。

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从"想读"进阶到"读过"就这么难!且不说它是怎样一本书,太厚,我就被这个吓住的。

最新版的《往事与随想》,总共有三册。最薄的上册465页,另外两册一册比一册厚,三册加起来近2000页,《往事与随想》,实在太厚了。

老洋房改建而成的上海静安图书馆,是我很喜欢去的地方,因为他们新书上架特别及时。1月中旬,我去还书,加藤周一的《羊之歌》。因为正在写一组与以色列相关的文章,就在外借室的楼上遍寻阿摩司·奥兹的著作。《爱与黑暗的故事》依然没有,就顺手将《犹太人与词语》从书架上取了下来(后来证明,这本书比《往事与随想》难啃多了,虽然只有200多页,因其难度页码翻个三五倍丝毫没有问题)。正打算班师回朝,

我看到了书架上有两本《往事与随想》,上册和中册。我叹气一声:跟它没缘分呀,看,没有下册。下册却不知好歹读窜入我眼里,它就在下一层书架里。我只好再叹气一声:这就是缘分啊!只好取下沉甸甸的《往事与随想》,背回家。

将三本《往事与随想》搁在书桌旁的玫瑰前拍了一张照片后,我对自己说这就算过过瘾了,就等2个月后还给图书馆。后来,发生了一件举国大事,我只能足不出户直到此刻。这个意外,倒是帮助我翻开了赫尔岑的皇皇巨著。打开第一册,又一个意外在等着我:这部大著并不如我预想的那样,读起来障碍重重。

读得快乐了,我觉得自己延宕了20多年才来读《往事与随想》,实在是自己把自己吓趴的。赫尔岑的大名和赫尔岑著作的页码,让我大概也是很多读者想当然地认定,要用上一个"啃"字才能读完《往事与随想》,我们都忘了去拆解这本书的书名,是由"往事"与"随想"两个词组成的。假如说,"随想"这一部分充满了赫尔岑的哲学思考让我们理解起来有些困难的话,"往事"部分都是作家在讲故事啊!

赫尔岑固然是俄罗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在文学爱好者的眼里,他也是了不起的小说家!他如果回忆起往事来,岂有不好看的道理?况且,近2000页的《往事与随想》,大部分篇幅是"往事",也就是说,我们以为艰涩难懂的《往事与随想》,其实非常好看。

为这样一部好书少有人读而感到难过之余,深深觉得赫尔岑时期的图书编辑远不如现在的有市场眼光。当初,是将赫尔岑为报刊撰写的文章结集出版而成《往事与随想》的,假如该书的编辑灵机一动将此书分拆成多本书呢?至少可以分成《我在这样的家庭长大》、《我永世不忘的爱人》、《我交往过的那些大人物》、《我被沙皇尼古拉关进了监狱》、《我看过的那些艺术品》、《巴黎,五光十色的人和事》、《伦敦,赫尔岑来了》,等等。所以,标题说这是一本可以一当十的巨著,不是空穴来风。尤其时,假如不是完全按照时间顺序,而是按照如上所述分拆《往事与随想》,它怎么可能总称为图书馆里的架上风景?


《往事与随想》:除了辞典,谁能像它一样以一当十?

亚历山大·赫尔岑


一、"我"在这样的家庭长大——仅以赫尔岑的父亲为例

被沙皇尼古拉送进监狱,又被沙皇尼古拉流放到俄罗斯的边地,再不得不政治避难到了法国,到英国……这是被赫尔岑写进《往事与随想》里的岁月。

这几段经历,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草行露宿的过程,从中拈出哪一段由赫尔岑写来,都是文学经典。

赫尔岑的父亲,地主家的二儿子。祖上的庇荫,赫尔岑的父亲那一辈都很家产丰厚。饶是这样,他们还在为了财产之争勾心斗角。当然,就"勾心斗角"一词也能一笔掠过赫尔岑家的一本烂账,但赫尔岑是了不起的大作家,这位决心跟就家庭决裂的思想家、革命家,怎么肯一笔掠过在他看来非常不堪的俄罗斯旧社会旧制度?就手握手术刀解剖起在他看来已经腐朽透顶的地主家庭:

"我的父亲心情舒畅的时候极少,他总是对一切不满。他天生绝顶聪明,观察力敏锐,又博闻强记,见多识广,作为一位'完美的绅士',他本来可以成为非常可爱的有趣的人,但他篇不愿这样,以致日益陷入了孤僻、任性与世隔绝的状态。

很难说,究竟是什么把忧郁和愤怒带进了他的血液。他一生不曾有过热情奔放的时期,不曾有过重大的不幸、错误和挫折,他那中恶意的嘲笑、那种充满在灵魂深处的愧恨,那种对人的猜疑和疏远,那种折磨着他的烦恼,根源在哪里。我始终想不明白。莫非他藏着从未相认透露过的某种回忆,进入了坟墓,或者这不过是18世纪和俄罗斯生活着两种截然对立的事物互相渗透的结果,而作为媒介的第三者又是好逸恶劳的地主习性,它也大大助长了那种违反常情的发展"。

仅选择了赫尔岑批判其父亲的一段描述以飨大家,小说家赫尔岑的文笔是不是非常厉害?这样的"往事",在《往事与随想》占了不少篇幅。不不,我说的不是赫尔岑的家庭往事,而是他两度被关进监狱、被流放,不得不政治避难到法国到英国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所有往事。所有这些往事,在赫尔岑看来都是难能可贵的经历?他写来有一种手捧水银生怕从指缝里流失的担忧,所以,巨细靡遗是赫尔岑笔下往事的最大特点,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愿意打开《往事与随想》,我们就能通过赫尔岑生动有趣的回忆和记录,收获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法国和英国的风物图卷。


《往事与随想》:除了辞典,谁能像它一样以一当十?


或许有人会问:19世纪上半叶?距离现在已经150年,我们要了解那么远的往事干什么?这就过渡到了阅读《往事与随想》的第二个理由了——

二、"我"交往过的那些大人物

赫尔岑没有那么自恋,为了标榜自己是19世纪上半叶俄罗斯、法国和英国文化知识界的名流,颠沛流离中也笔耕不辍地记录那么多往事。虽然往事占据了三册《往事与随想》的大部分篇幅,在我看来,更有意思的是赫尔岑在这些往事以外留下的对构成或参与往事的大人物的评价。

今天,我们看赫尔岑的文字,会想到一句中国古诗"愤怒出诗人",可是,当事人赫尔岑却为他的愤怒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而其两次入狱、遭遇流放和不得不远走家乡,是沙皇尼古拉在作恶。该怎么评说尼古拉的历史功过?没有比赫尔岑的当时留言更有说服力的了:"……我第一次见到尼古拉,他的脸庞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贵族为他举行一次舞会,我正好站在大厅上面的回廊里中,可以尽情观察他。他那时还没有留胡髭,相貌显得年轻,但是与加冕典礼时相比,脸部的变化是惊人的。他站在圆柱旁边,凶恶地、冷漠地凝视着前方,可是没有看任何人鹦一般的眼睛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波兰以至俄罗斯的命运。他觉得震惊、害怕,他怀疑王位的巩固准备为他所受的痛苦、恐惧和疑虑进行报复。"这一段关于沙皇尼古拉的白描,大概会有人觉得,读起来是很带劲,可与我何干?赫尔岑生活的时期,也是俄罗斯文化的一个发展高峰期,所谓黄金时代。

读普希金的诗和小说,听格林卡的音乐,假如能了解作家、作曲家的统治者、沙皇尼古拉为何人,是不是能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


《往事与随想》:除了辞典,谁能像它一样以一当十?

尼古拉一世


不少作家、艺术家生前籍籍无名,死后才被全世界认识的,比如荷兰画家梵高。雨果就不同了,始终活在盛名之下,并愿意用自己的名声去搅动世事,比如,喜欢以政治活动家的身份活跃在巴黎。"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这样的维克多·雨果,应该是被众人簇拥的,也许是外国人?赫尔岑对政治活动家雨果却颇有微词,

"维克多·雨果从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活动家,他的诗人气质太重,幻想对他的作用太大,使他不可能成为政治家。当然,我这么说毫无贬低他的意思。他既是社会主义艺术家,又歌颂战争的荣誉、共和派的崩溃,中世纪的浪漫主义和白百合花,既是子爵又是公民,既是奥尔良王朝的贵族院议员,又是12月2日的鼓动家——这是一个五光十色的伟大人物,但不是政党领袖,尽管他对两代人发生了巨大的影响",读罢这段议论,当年阅读《九三年》、看电影《阿黛尔·雨果》时磕着绊着的地方,顿时平缓了。再读一遍赫尔岑论维克多·雨果,也许赫尔岑是无意的,他无意中传授给了我们一种知人论世的方法论。

因为无意,也就丝毫不教条,如何认识一个人、判断一件事,赫尔岑都是通过一个人一件事个体来达成经验的,就好比在一个巨大的平面上排列着数不胜数的赫尔岑的判断。阅读《往事与随想》时我常常有这样的困惑:这种写法是不是有原地徘徊之嫌?所以,《往事与随想》必须写得这么庞大,我们读遍读透赫尔岑评论的无数个人无数件事后,一定会领悟到量变到质变的魅力。

三、巴黎、伦敦,"我"来了

当然可以选择识人记或遇事记来呼应小标题,但是,那就遮蔽了《往事与随想》这部书的丰富性,所以,分享给大家的是赫尔岑关于艺术的真知灼见——怀着了解赫尔岑斗争史的目的捧读《往事与随想》,却每每遇见革命斗士的艺术观,那种欣喜,难以形容。

"没有一种艺术像建筑艺术那么接近神秘主义,它是抽象的,像几何图形,又是无声的音乐,恬淡冷静,以各种象征、形象暗示生命。简单的线条,它们的和谐组合,节奏、数量的对比,提供了某种神秘的,同时也是不完整的感觉。房屋或庙宇与塑像或绘画,诗或交响乐不同,它们本身并不构成目的;建筑物需要有居住者,它是规划、清理出来的场所,一个环境,像乌龟的背甲,软体动物的贝壳。它的任务正是在于为精神、目的、居住者服务,正如甲壳至于乌龟相同。"赫尔岑的意思是,设计再艺术的建筑,只有人类"渗透"其中,才有价值,所以,赫尔岑关于建筑的金句来了:

"埃及人的寺庙使他们的经书,方尖碑是大路上的布道坛。"

"所罗门的神殿是一部石造的《圣经》,正如圣彼得堡大教堂是背离天主教的建筑标记,尘世生活的起点,人类还俗的开始。"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学失去了它的神秘的性质。基督教信仰和哲学怀疑精神、哥特式箭头形花纹与希腊式三角楣饰,宗教的圣像与世俗的美,展开了斗争。正因为这样,圣彼得大教堂才具有这么重要的意义,它的宏伟规模体现了基督教冲向尘世的要求,教堂带上了异教色彩;米开朗琪罗在西斯廷礼拜堂壁上画的耶稣基督是虎背熊腰的大力士,年轻力壮的赫拉克勒斯。"

"圣彼得大教堂以后,教堂建筑术完全没落,最后只是在不同程度上重复古希腊的圆柱式建筑或者圣彼得大教堂。"


《往事与随想》:除了辞典,谁能像它一样以一当十?

圣彼得堡滴血大教堂


长篇大论或者金句,都来自《往事与随想》,是为赫尔岑的建筑论。我不知道在这样的艺术论面前,还能置喙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恭恭敬敬地一遍遍阅读,直到烂熟于心。

问题是,厚厚的《往事与随想》,这样突然而至的艺术论,对音乐、戏剧、文学等等独一无二的见解,总是在我们耽于他有声有色的故事叙述中蓦然出现,这就像是"多收了三五斗",发了意外之财后怎能不更加恭恭敬敬地读《往事与随想》?

四、番外:别说"我"没有提醒过你们——

"彼得大帝的改革的最不幸后果之一,就是官僚阶层的形成。这个阶层弄虚作假,不学无术,贪得无厌,除了当官做老爷什么也不会干,除了公文格式什么也不懂。这是一批世俗的僧侣,法庭和衙门中的神父,他们贪婪、卑鄙,张开了千百张大嘴吮吸人民的血"——千真万确,这段话摘自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我得承认,

第一遍读到这段文字,我稍感意外,彼得大帝啊,谁敢说他一个"不"字?犹记我在圣彼得堡旅行,突然,手机地图不准确了,为了找到"青铜骑士"到跟前膜拜一下,我中文夹杂着英文、指手画脚、手脚并用——终于如愿以偿。

这样的彼得大帝,赫尔岑怎么还鸡蛋里挑骨头?可是,"彼得大帝的改革的最不幸的后果之一",赫尔岑说得不对吗?

有之一就有之二,更有之三……不仅仅批评的彼得大帝的改革,还论及了马克思、普鲁东,等等等等。所以,赫尔岑绝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更是一位思想家。往事也许真的与我们没有太大关系,但是,随想,特别是赫尔岑的随想,值得我们一边读一边记在专为《往事与随想》而买的笔记本里,不然,天堂里的赫尔岑会不会笑着说:别说我没有提醒过你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