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文彩源田野,妙笔奇葩绽故园,读廖榕光先生《田野家园》随想

本世纪初,廖榕光先生与我相识于南安市成立洪承畴研究会的筹备工作期间,并且从此建立深厚的友谊。尽管老廖年逾八旬,我已退休,我们仍然保持着密切联系,我很敬重这位亦师亦友的民俗专家。2019年底,收到了老廖寄给我的《田野家园》一书:全书520页、6个专辑、116篇、39万多字,主要分为“民俗”和“历史”两大部分,由黄山书社出版。2019年12月11日上午,南安市社科联举办了《田野家园》新书发布座谈会。

阅读《田野家园》一书,犹如陪同老廖行走在近60年的民俗路和文史路上,其乡土味之浓、史料性之多,涉及面之广、知识性之阔,是其它一般乡土类书籍难以比拟的。纵观其为人为文,主要有五大特点:

勤动笔,著书立说收获大

国家高层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是一股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心,不能只挂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上。老廖的治学生涯,就是文化自信的自觉实践,并且把具体行动落实到笔头上。

60年来,他行走在家乡的市井山村中,行走在英都古镇的田头地角、市井街坊、左邻右舍,穿越古今历史人文,浸染在民俗风情的画卷中。可以说,英都就是老廖60年苦心经营的根据地、笔耕不辍的大金矿和著书立说的大本营。

风流文彩源田野,妙笔奇葩绽故园,读廖榕光先生《田野家园》随想

《田野家园》作者廖榕光

《田野家园》以福建泉州地区南安市英都镇为田野基点,从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做了比较全面的解读,是科研人员想要欣赏闽南历史文化“大观园”的必赏之“花”。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书中的很多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的汉语表达,为今后研究相关闽南语口语与汉文字词汇书写的一一对应奠定了基础,必将成为今后语言学专家学者研究闽南语的一本重要参考著作。

阅读《田野家园》中文史类的文章,老廖深入调查、勤于动笔的精神会让你大开眼界大受感动。在名人传略方面,《洪潘传》是新中国军乐事业的奠基者洪潘的传记,作者历经20多年调查、搜集材料写成,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洪潘传记。

《一门忠义梁后宙》作者历经7年多心血多方面采集海内外关于梁后宙的事迹文章编撰的,是侨史界公认为最完整的梁后宙传略。览卷之时,作者会带你参观英都革命史迹,如《洪氏家庙是革命遗址》《张克辉和英都革命烈士纪念碑》等篇章,记录了英都的革命遗址及英都地下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

你想了解英都的宗祠文化,《洪氏大宗祠的前世今生》《洪氏家庙的前世今生》等文系统地介绍了英都著名宗祠的文化背景。你想接受家训家规的启迪,《老翰林的家训》《一份清代阄书的家训名言》等文章,发掘了英都、翔云历史上名人家训格言。

书中介绍了不少的历史事件,如《十六壮士血洒东田》一文,是作者20年来不断调查考证写出的,还原了共和国红色政权刚建立时革命战士为捍卫胜利果实殊死搏斗壮烈牺牲的事件,并一一调查出革命烈士的籍贯。

风流文彩源田野,妙笔奇葩绽故园,读廖榕光先生《田野家园》随想

讲真话,朴实无华吸引人

老廖为人直爽,讲话率真,待人真诚,工作认真。特别是对待文字工作,总喜欢刨根究底、穷追不舍。为了还原一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他废寝忘餐,不辞劳苦,扎根基层,深入民众,几十年来写出了不少让人爱不释手、喜闻乐见的作品,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老廖创办的《英都乡讯》以及他挖掘复活的“英都拔拔灯”民俗,获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他真抓实干来之不易的成果。南安市敦煌文化研究会会长洪再双在新书发布会上感慨地说,老廖一直醉心于家乡历史文化的研究,他是怀着深厚的感情投入的。他几次生病住进医院,也从未停止过研究工作,执着的精神令人钦敬。

文品即人品。人品是文品的基石,没有高尚的人品,哪来卓越的文品。老廖高尚的人品,有口皆碑。其主要表现在真情奉献,为文专一,勤恳敬业,追求卓越。他倾情于乡土文化,热心田野调查,查阅典籍,考证资料,精心编纂;他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难能可贵;他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了,文风清新质朴;他坚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坚持为地方服务、为大众服务,为传承、弘扬地方文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无怨无悔。

老廖写作的最大特点,就是突出一个“真”字,就是讲真话、写实情。不到实地考察,没有亲身体验,没有找到当事人采访就不轻易动笔,这种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让我十分钦佩与敬服。老廖真情投入、求真务实,长年累月坚持调查研究的事例枚不胜举。

风流文彩源田野,妙笔奇葩绽故园,读廖榕光先生《田野家园》随想

这里略举一例子加以说明,为了寻找“松杏纪功碑”,破解洪承畴降清之谜,2005年4月,临近古稀的老廖与乡亲乘车不远千里,长途跋涉赶从南安英都到辽宁锦州。经过几番寻找,最终见到了碑记真迹,直接了解和考证了洪承畴降清的原因和经过。千里迢迢寻找一块碑记,如果不是认真对待,高度负责,有谁愿意这样做呢?老廖治学严谨是有口皆碑的,其语言表达和文字抒发都是朴实无华和真切可亲的。

书中记叙的每一个事件、每一个人物,都言之有据。一些民俗、掌故类文章,遣词用字兼顾地方特色,尽量保持原汁原味,让读者感到通俗易懂、真实可信、亲切可爱,这也充分体现了老廖的文化素养和文字修养。

纵观《田野家园》全书,没有荡气回肠的豪言壮语,没有娇柔造作、哗众取宠的艳丽词藻,但却用朴实的不可辩驳的事实,记载和还原了历史,再现了客观事物的必然存在,使人读来亲切可信,无形中如亲临其境,感同身受而得益匪浅。

其流畅的笔触犹如行云流水,铿锵有味,更令人爱不释手,久久难忘。特别是他年届耄耋,依然精神焕发,笔耕不辍,倍加令人感动。老廖犹如一部闽南活字典,真不愧是闽南乡土历史文化的老专家。他坚韌不拔的求索精神,勇于奉献的大爱,求真务实的作风,很值得后人学习。

有点“俗”,深入浅出讲民俗

这个“俗”,不是俗不可耐的俗,不是庸俗不堪的俗,而是老廖作为民俗专家著述的一大特色,是为了留住乡愁、传承民俗——大量收集、记录和整理闽南民俗的具体行动,也是语言通俗易懂的突出表现。老廖60年的文化苦旅,其实就是守望一方精神家园,坚持一种文化自信,铸造一个乡村灵魂。

风流文彩源田野,妙笔奇葩绽故园,读廖榕光先生《田野家园》随想

什么叫留住乡愁?老廖的经历和著述就是最好的昭示,这就是真实的原生态的乡愁,是不折不扣的民俗文化,而不是那种蜻蜓点水,作秀邀宠式的伪乡恋和假乡愁。

这部《田野家园》就是他的心血和力作,记述和传承民俗,是《田野家园》的一大特色。它涉及的是南安乃至闽南地方的乡土民俗,宗教信仰,寺观风物,家风乡约以及历史名人和文化掌故。它真实地反映、记载了闽南乡土文化,纠正了许多谬误,弘扬了真善美,揭露了假丑恶,弘扬正气,正本清源,为南安的美丽乡村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有益的精神食粮,为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在文化底蕴厚重、人文气息浓烈、传统宗教信仰丰富多彩、民俗活动保留完好的福建闽南地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了解地方历史、不会讲好闽南话、不知道闽南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更不懂得民俗活动的文化内涵等等。

如何才能补救呢?可以说,老廖的《田野家园》为年轻人提供了一部通俗易懂,便于记忆的好教材。诸如,讲述闽南的岁时节令,可看《闽南七夕节》,主要介绍闽南做“七娘妈生”的独特民俗。《漫话中元节》,着重介绍了闽南中元节“普祀”的普世人文关怀。

讲述民间信仰,可读《神缘连台岛,香火播南洋》,叙述了英都水沟馆“王爷公”与台湾省、南洋诸国的神缘关系; 《仙公杨救贫其人其事》一文,考证了闽南家喻户晓的民俗神“仙公”的前世今生。

风流文彩源田野,妙笔奇葩绽故园,读廖榕光先生《田野家园》随想

讲述闽南宗教世俗,可阅《过年之后的重头戏 敬天公和割香》,解说了“敬天公”和“割香”是道教世俗化的仪式及其意义。《丧葬文化的特殊文体——铭旌》一文,考证了“铭旌”的来龙去脉;《执绋在闽南称为拔龙须》通过考证史料,讲解了闽南出殡“拔龙须”的源流及演变。

可谓“博”,见多识广层次高

南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忠溪为《田野家园》所作的序言中,恰如其分地赠送老廖一个土“博士”桂冠。说他“年届八秩,寿登耄耋”,广采博取,“长期在乡间田野、农舍民屋采集素材”,“自办网站,编乡讯,玩抖音,创建公众号,成立工作室,与时俱进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其本人及文章有的上了省电视台节目、有的上了国家级刊物。

我认为,老廖虽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他的文章、他的研究成果,比一些本科生,或者现在的一些乡土题材书籍写得更好,更接地气,更有深度。因为他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博闻强记,深挖细掘,展现给世人的,是用其心血凝成的浓浓乡情和凝重的广博历史知识。

依我之见,这位民俗土“博士”,作品中流淌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闽南元素的独特韵味;流淌着“不与凡花争妩媚,暗香默默唤春风”的质朴精神。老廖的“博”,突出表现在:第一位“毛遂自荐”,凭借自己的研究成果直接进入国家级学术团体——“中国社会科学院属下的中国民俗学会”,这是南安唯一没有其他。第一位成功主持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南安英都拔拔灯”。

从撰写文本到实施保护,堪称申遗第一功,国家非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对其赞不绝口。第一位为省部级领导干部“上课”的农民。他所撰写的《顺治帝迎见五世达赖礼仪之争》,被收入高级干部了解社会、掌握国情、管理和建设国家、进行战略决策所必需的“部级领导干部清史读本”!第一位出版当代民俗类著作的体制外学人,这在省市范围内并不多见。

风流文彩源田野,妙笔奇葩绽故园,读廖榕光先生《田野家园》随想

由于老廖的高尚人品和文品,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声誉,他先后被授予各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南安市级的“劳动模范”“优秀人才”“最美文化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阅读《田野家园》之余,闭目凝思,我总觉得老廖这本书不同寻常,堆金积玉,藏宝纳珠,是独具地方特色的闽南文化宝藏、许多珍贵的历史记忆蕴存其中。书中涵盖了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人文胜迹、史实考证、人物传记、逸事趣闻等等方面,林林总总,兼收并蓄。其历史跨度之大,知识面之广,涉及人物之多,都是真实可信,有据可查的。

试想,要收集积累这么多资料,要想写出这么凝重的一部著作,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真情的投入,没有耐得住寂寞的韧性,没有博闻广见,有可能做到吗?正因为老廖用心、苦心、精心经营,正是用他的真情大爱去坚守,正是由于他的真诚实干,才能收获累累的硕果,才得以让《田野家园》一书问世。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叶涛在给巜田野家园》出版致电祝贺时指出的:“廖榕光先生是中国民俗学会资深会员,数十年来,他致力于地方民俗文化的深度挖掘,成绩斐然。”

“土”味足,泥土芳香源田野

一部《田野家园》,出自一位“土博士”之手,从书名到内容,都体现着十足的“土”味,充满着迷人的泥土芳香。它没有丝毫的洋气,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而是充满着田野的气息,充满着可读可亲可信。因为它来自英都的田野,来自父老乡亲的记忆,来自作家家园的乡土历史、乡土题材和田间埕上的趣谈逸事,来自作家的厚积薄发和倾情书写。

坚守精神家园,是物欲横流时代最珍稀的品质。老廖在自序中谈到,1958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没有离开生他养他的家乡——南安英都镇。英都古镇注定是老廖之根之魂,无论岁月如何沧桑,职业如何更换,人生如何起落,老廖一生恋上这片土地,厮守于斯,坚贞不渝,矢志不移。

风流文彩源田野,妙笔奇葩绽故园,读廖榕光先生《田野家园》随想

翻开眼前这部沉甸甸的文集,一股充满本土风味的清新之气扑面而来,令人如沐春风、如品醇酒,弥久弥香。田野家园,听起来有点土里土气,但它却是适合闽南人脾土的一株芳香四溢的桂花。

老廖自谦地介绍过,自己没有上过大学,长期从事农村工作,却“不务正业”地去舞文弄墨,并且重点研究民俗文化和闽南地方史,是一个土得不能再“土”的,被称为文史专家的“土”人。这是一个地方文史工作者坦诚的自我表白,听后让人感到可亲可敬,从中可以看出他高尚的“人品”和“文品”是如何炼就的。

他的工作地点是“农村”,数十年的长年累月地坚持——非常执著地研究民俗文化和闽南地方史; 选择自己能够深耕细作的内容——重点突出,接地气;与时俱进地学会和运用各种传播形式——“成立工作室,自办网站,创建公众号,编乡讯,出专著”,是一位时尚达人。

娴熟地运用新媒体的表现载体,使他的作品传得开、传得远、传得久。老廖为地方文化树立起一根标杆,是新时代南安乡土文化的一个典型。他的崇高精神和作品,将是矗立在南安灿烂的悠久历史和多彩的乡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

《田野家园》是南安第一部以家乡民俗和历史人文为题材的煌煌巨篇,是一部有传世价值的好书。它完全可以像泉州本土的文史名家陈泗东先生的代表作——《幸园笔耕录》一样,为闽南人争光,并且作为泉州地方文献典籍,收藏于泉州文化宝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