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奧·安哲羅普洛斯:探索生命與靈魂的電影詩人

安哲羅普洛斯是一位探索生命與靈魂的電影詩人。他深邃的電影命題一如既往地在靈魂與精神層面碰壁、苦惱,也不止一次失望、迷茫與頹廢,但他從沒有絕望過,儼然一位世故的老者,孜孜不倦地為這個世界提煉精神。這麼一位融合詩與哲學於其電影作品中的導演,透過對於古希臘戲劇的狂熱,創造了希臘電影史上乃至世界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奇蹟。

作為一名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的作品飽藏著神秘與詩意,就像他的國家一樣,再多的解釋都嫌不夠與平庸。如果希臘這個專有名詞可以帶有某些形容詞的色彩的話,這個代表了神話、詩歌、哲學和音樂的詞語只能用來修飾安哲羅普洛斯和他的電影。在這個浮躁而倉皇的時代裡,生活的鏡像只是對於物質世界的不同剪輯,或者是在叢生的慾望中匆忙完成的跳切。有誰還能心懷聖潔與靜穆,安坐在歷史的眾神面前,保持思考的姿勢,為大地和蒼生念響懺悔與禱告的詞文?只有安哲羅普洛斯和他的所有影片。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探索生命與靈魂的電影詩人


安哲羅普洛斯的作品中蘊含著濃郁的人文氣息。無論是流浪藝人、流亡歸來的老人、對迷茫的未來滿含憧憬的少年甚至無根的偷渡者,你都可以感受到他們不斷地在思考——不一定找到出路,有些原本就是無解的命題,但他們並不實用主義地就此停下。他的每一部影片都是優美,高雅而且沉著、自信之作,他的憂傷總是瀰漫在整部影片之中,他喜歡北部的希臘,從來不在南方拍片,也許是因為北方的氣溫更低一些。他喜歡陰冷的冬天,"我總是在冬天拍片",他說,"大海,水和霧……我無法避開他們,那就是我設計自己內心世界景色的方法"。

安哲的童年是在絕對的悽慘中度過的。我們無法想像這樣巨大的痛苦,在一個孩子心靈中如何駐紮、擴散,無人知曉。但也許這就是長大了的安哲羅普洛斯選擇電影這個夢想工具的原因,正如多年以後,他對他7歲的女兒說,“如果你願意,你可以重新創造這世界。就像這樣,手輕輕一揮,霧就會消失。”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探索生命與靈魂的電影詩人


安哲羅普洛斯說:“希臘人是在撫摸和親吻那些死石頭中長大的。我一直努力把那些神話從至高的位置上降下來,用於表現人民……”安哲羅普洛斯用他標籤式的“風景中的人物”的長鏡頭探詢著人的居所的歷史與歸屬,進入“一個人”的靈魂居住。他的第一部完整的長片《重建》就像一條大河的源頭,以廣角鏡的視野探索孤獨的極限,以考古學家的精神研究神話原型與人類的經驗法則,最後在民族歷史的變遷中,鍛煉出獨特的詩意與哲學思維。雖然安哲羅普洛斯在這部作品中尚未形成完全成熟的個人風格,但他之後所有作品的意蘊,在此片中幾乎可以全部感受到。

除了古代的荷馬,很少有人像他這樣改寫史詩,讓歷史以不同的生命再次復活,也很少有人像他這樣,以詩人的身份凝視希臘自然景觀與其後的歷史意義,又以漂泊者的身份紀錄人類內在最孤獨的風景。他以哲學思考電影,也以哲學捕捉人性,他知道如何將知識賦予美感,也知道如何從過去透視未來。傑史坦考曾說過:要給安哲羅普洛斯的作品下定義,只須把布荷東的名言反過來說即成:“在他的作品中,真實的事物都將逐漸走向虛幻與想象!”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探索生命與靈魂的電影詩人


安哲羅普洛斯在《流浪藝人》中展示了蒼茫的歷史境遇。從個人的立場出發去叩問歷史,對於權力與榮譽的思考,對於時間與生命的辯證分析,成為安哲羅普洛斯在1970年代所鍾愛的主題。他也在這一組作品中。固定機位拍攝中形成的空鏡頭,像一個在沉思冥想中進入化境的老人。流暢而安詳的長鏡頭則像一個沉默的凝視者,在冷靜中體味蒼涼而豐富的無窮意味。對於畫外空間的利用則顯示出安哲羅普洛斯對節制與含蓄之美的把握,昭示著歷史與命運的真正展開是在銀幕背後,答案並不侷限於畫框之內。這種來自於溝口健二和安東尼奧尼的影響一直保持在安哲羅普洛斯的作品中間。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探索生命與靈魂的電影詩人


在沉重的政治背景下,安哲羅普洛斯成長為一名揹負著沉重的政治歷史意識及悲觀的人文情懷的詠歎者。《塞瑟島之旅》、《養蜂人》和《霧中風景》組成的“沉默三部曲”是安哲羅普洛斯創作的分水嶺,在此之前他的電影描述人如何受困於歷史的變動,在此之後他的電影專注於呈現內在與外在的放逐。他似乎擺脫了時間對他的困擾,對於空間的焦慮成為新的主題。沉默意味著對於時間的對抗,安哲羅普洛斯在此專注的卻是有關疆域和界限的問題,探討邊界如何阻隔人與人的溝通,在混亂的世界中,人失去了中心、失落了源頭會怎麼樣。

在《鸛鳥的踟躕》一片中,站在希臘與阿爾巴尼亞邊界線上的男主角說,“若我多行一步,就會去到別處,或者死去。”在《尤利西斯的凝視》中,這樣的問題再一次被提起,“究竟一個生活在自己家鄉的人,是否就一定要熱愛它呢?”這樣的疑問並不代表安哲羅普洛斯對希臘的背棄,他只是在急劇變動的社會中企圖看到人類最初的搖籃和最終的墓床。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探索生命與靈魂的電影詩人


安哲羅普洛斯不僅僅是一位電影導演,在他的影片中,融合了詩與哲學,以對人性、對民族、對政治、對歷史、對土地的深度關懷,呈現出獨特的個人風格。安哲羅普洛斯年輕時就愛寫詩。踏上電影之路後,就更愛以詩的手法拍攝電影。他喜歡用長鏡頭,有時一個鏡頭甚至可長達十多分鐘。譬如,長達三個小時的《尤利西斯的凝視》只用了80多個鏡頭。在他的電影中,不會給予觀眾一個標準的答案,一個既定的模式,提出了不少的質疑,留給觀眾不少的省思。

在一個鏡頭內,他便超越時空一次審視了十多年的希臘歷史,影像之飽滿足以震撼人心;其次,安哲羅普洛斯尤為鍾情由水形成的自然現象。海、雨、霧或雪,在其影片中時常出現,為影片帶來了迷幻色彩;而且安哲羅普洛斯對音響的處理十分精緻,除了以管樂配合鋼琴營造氣氛外,對白也減至最少。最重的戲甚至會利用完全靜止的處理手法,令影片更沉重,更令人回味。總之,看安哲羅普洛斯的電影就如同閱讀一首愈來愈傷感的長篇詩作。

西奧·安哲羅普洛斯:探索生命與靈魂的電影詩人


縱觀安哲羅普洛斯的所有影片,他始終在路上,正如他自已所言:“我喜愛旅行,卻是為了對歸鄉的渴望……對我而言,家不是一間房屋,不是一個國度。然而這樣的地方並不存在。因為,當我回來,就是再度出發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