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校擴招了,“工”字號專業卻停開了

閱讀提示

高職擴招第一年,湖南一所職校的招生報到人數創建校以來最高紀錄。護理、會計、電子商務等專業異常火爆,然而,作為招牌的製造業相關專業卻招生慘淡,其中,模具設計與製造專業兩次招生只招到16人,該專業2019年被迫停開。

有著耀眼的教學成績單,“工”字特色專業卻為何叫好不叫座?有分析稱,這背後不僅暴露出勞動教育嚴重缺失,很多學生對工人身份認可度不高,更青睞靈活就業,“在車間當工人不如去送外賣”;也說明傳統專業亟須注入新的活力,以提升對年輕人的吸引力。


職校擴招了,“工”字號專業卻停開了


乘著擴招的春風,2019年湖南一所高職校校的招生工作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招生報到人數創建校以來最高紀錄。

然而,機電工程學院副院長白曉澤卻高興不起來。

在不少專業錄取人數直線上升之時,特色專業“模具設計與製造”卻因招不足學生而被迫停開。這個專業屬於省高職特色專業群建設項目,專業群中其他專業的招生情況亦不容樂觀。

“學校擴招了,‘工’字特色專業卻停開了,你說奇不奇怪?”他疑惑地問道。疫情期間趁著居家停課的冷靜期,白曉澤跟學院老師正在認真分析模具專業遇冷的原因。

只招到16人,模具班被迫停開

“2019年我校先後通過4次考試,共計錄取新生5000多人,招生報到人數創建校以來的最高紀錄。”職校招生就業處處長呂勇翔向記者展示了一組擴招數據。

擴招後該職校部分專業迎來爆發性增長:開辦不久的護理專業招生人數近千人;電子商務專業招生人數也隨著新增的退役軍人單招考試而水漲船高……其中,招生人數排前五名的專業分別為護理、會計、電子商務、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助產,人數均超2018年同期水平。

然而,在一片上揚的數據中,記者卻發現了幾個略顯扎眼的數字。

2019年4月第一次單獨招生,招生9人;9月高考普通招生,模具設計與製造專業招生7人……據呂勇翔介紹,由於兩次招生只招到16人,達不到一個班至少30人的規模,該專業2019年被迫停開,新報到的16名學生經協商現已轉入機電一體化專業學習。

2018年,該職校“智能製造專業群”被評為省高等職業教育一流特色專業群建設項目。該專業群發力新型智能製造領域,以模具設計與製造、數控技術等為支撐專業。

模具專業被迫停開,特色專業群中其他專業的招生情況亦不容樂觀。電氣自動化技術僅招到30餘人;數控技術僅能勉強湊足一個班的容量……

“文科火爆,理工科慘淡。”白曉澤形容擴招第一年的招生情況時用了一個詞彙,“冰火兩重天”。

耀眼的成績單與“叫好不叫座”的尷尬

這所職校具有十足的“工”字特色:機電一體化技術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建設專業;模具設計與製造等專業被評為省精品專業……作為省示範性高職校校建設單位,製造業相關專業一直是該職校的招牌。

“以‘智能製造’為特色申報省級建設項目,就是看中了這些老牌專業的深厚功底。”教務處處長李莉莉說。

為把“工”字招牌擦的更亮,“智能製造”專業群被寄予厚望。職校現已斥巨資建設了實訓中心、模具設計實訓中心和模具特種製造實訓中心;與數十家企業達成校企合作,每年邀請數百家用人單位到校舉辦畢業生供需見面會;將加大資金投入支持該專業群的建設。

就業率高達95%以上,技能競賽國家級大獎不斷,去年兩個專業30名學生參加專業技能省級抽查考核,合格率為百分之百……機電學院以耀眼的教學成績單回應了職校的期待。

然而,這些實力強勁的專業正面臨著叫好不叫座的尷尬。

連續數年,機電學院的招生情況都在計劃人數的邊緣徘徊。個別專業人數常年停留在一個班規模。

其實技術類專業遇冷,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比如,汽車電子技術專業連續5年招生未達及格線,2019年便不再列入招生計劃中。

白曉澤擔心,模具專業再招不到學生,也會面臨停招或撤銷的命運。

製造類專業為何吸引力不再

“2020年模具專業將繼續招生。”呂勇翔的回答給白曉澤吃了一顆定心丸。“按理說,上一年度招不夠人,下一年度會考慮停招。”呂勇翔說,職校出於保護特色專業的目的,給模具專業開了一次“綠燈”。

據呂勇翔介紹,不少製造類專業在地方高職院校都是被保護的對象,“要麼適度降低專業准入門檻,要麼在擴招中增加名額”。

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員姜大源認為,此次高職擴招,首次將退伍軍人、農民工、下崗工人納入了招生範圍,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專業選擇,“這些學生大多依靠寒暑假集中培訓和網絡授課,能否勝任需要長期系統學習和實操的機械製造業工作,還有待考量。”

“短暫的專業停開不會在整體上影響職校特色專業群的建設,但多少讓人有些失望。”疫情期間趁著冷靜期,白曉澤跟學院老師認真分析了專業遇冷的原因。白曉澤說,“從市場需求和技能傳承角度,這個專業不能丟,它可以教會學生製造業中最基礎、應用最廣泛的手藝。”

白曉澤也在考慮為傳統專業注入新的活力,“我們準備在模具專業增設3D打印等新興課程,以提升對年輕人的吸引力。”

白曉澤發現,“以前的學生吃苦耐勞,想的是學一門手藝;現在的學生想法比較多,有的耐不住寂寞,對他們而言,一門需要忍受枯燥工作環境、窮盡一生去鑽研的手藝,性價比不高。”學生們普遍對車間工人身份認可度不高,工作辛苦不說,收入也不高,“不如去送外賣”。

談到這個話題,機電工程學院輔導員劉子恆也頗為煩惱。去年很多人畢業後繞開了工廠就業,辛苦學的手藝浪費了。

記者跟蹤採訪了數名高職畢業班的學生,發現同學們大多不再唯待遇論,和相對單調的工廠工作相比,他們更青睞靈活就業崗位。

“如今想當工人的人變少了,當工人也不再是職校畢業生的唯一選擇。”談起這種變化,李莉莉頗為感慨。十多年前模具專業招生火熱的場面仍在她眼前浮現,“當時一個班至少100多人。”她建議相關專業應苦練內功,“教學質量再上個臺階,酒香就不怕巷子深。”

“擴招後,理工科專業遇冷、特色專業停開,這不是正常現象。”姜大源從中嗅到了一絲緊迫性。

“這反映了我們目前勞動教育嚴重缺失,現在社會上的明星往往不是有一技之長、樂於奉獻、踏踏實實的建設者,這種風氣下誰願意學技術?”他建議,勞動教育應注重家庭言傳身教,在學校耳提面授,到社會上耳濡目染,形成熱愛勞動、尊崇勞動的社會風氣,從而讓一線勞動者成為真正的明星。(部分採訪對象系化名)(工人日報記者 趙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