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著名的傳世名畫,傳世書貼有哪些?

路人觀察


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傳世名畫、書貼也是數不勝數。對於書畫賞析表示真不太懂。不過想借此機會,來為大家分享一個和古畫有關的親身經歷。



蘇東坡《偃松圖》

《偃松圖》從右引首是乾隆題寫的四個大字“松石間意”,緊接就是一棵向左傾斜的古松,從石間延伸而出,蒼勁古樸。再後邊有文人題寫的書法,詩詞。

在南方有某公司老總甚是喜愛這幅畫作,決定把畫幅用石頭浮雕的形式展現出來。本人機緣巧合的參與了浮雕的整個製作過程。

那是2015年的事了,整幅“作品”按比例放大到了長大概是33米多點,高將近五米,全部漢白玉材料。按說從工藝角度講,技術含量不是特別高,但是上面的印章,文字比較多。一般情況浮雕分割板材尺寸都是按平分的方式,而這次為了保持“印章”和文章的完整性,我們採用了不平分,所有文字、印章保持完整的沒有拼縫,這就有一定難度了。


小規格的還好說,“松石間意”四個大字著實讓人有些愁。高度最大的“意”3.2米;“松”字最寬2.5米,為保證顏色的一致性,最好是一塊原石切割,漢白玉最怕寬度規格大,長度倒還比較容易找到的。還要考慮板材的切割、成品運輸,安裝等問題,期間是困難重重,有條件要上,沒條件更要努力完成,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是完美收工。


安裝完成後,在現場也有幸目睹了“原作”(當然其實是仿治品)。作為一名普通的匠人,能夠親自參與這樣的工程倍感榮幸。從開始選材料,到加工過程,最後的安裝。雖然期間有困難,也有辛勞的付出,但最終能夠得到客戶的認可,就是一種榮譽,每當想起這個心裡總是滿滿的成就感。

問題回答到這裡吧。感謝閱讀。請多多賜教 。

我是醉舞經閣一卷書。歡迎評論關注。


醉舞經閣一卷書


書法,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字藝術,古老悠久而生機勃勃。只有含蓄雋永、機敏睿智的炎黃子孫,才能將這獨具特色的方塊字演繹的如此風姿俊秀。

中國傳世法書名帖,千百年來幾經滄桑流轉有序。通過那些各具特色的名字題跋和歷代印記,使我們真切的感受到它們極富傳奇的身世與經歷。這些歷史的收藏家、鑑賞家留下的跡痕,經過歲月的洗禮,已經和作品本身融為一體。

1.《三希寶帖》(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

公元1746年,乾隆帝得到《伯遠帖》後,將其與《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並藏於養心殿,合稱為“三希寶帖”,並御書“三希堂”匾額。《三希寶帖》是現存最早的晉人法書真跡,被歷代學書之人奉為圭臬。《三希寶帖》現分藏於兩岸故宮博物院內,且分別為“兩院”“十大國寶”之首。

2.王羲之《蘭亭序》 (天下第一行書)蘭

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為三大行書書法帖之一,系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堪稱絕妙的比喻。

3.顏真卿《祭侄文稿》 (天下第二行書)

顏真卿為琅琊氏後裔,家學淵博,六世祖顏之推是北齊著名學者,著有《顏氏家訓》。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牆上練字。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得筆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完成了雄健、寬博的顏體楷書的創作,樹立了唐代的楷書典範。

4.蘇軾《黃州寒食帖》 (天下第三行書)

《黃州寒食詩帖》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橫34.2釐米,縱18.9釐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無款及年月,實際上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那時蘇軾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臺詩案”受新黨排斥,貶謫黃州團練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鬱郁不得志,生活上窮愁潦倒,在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作了二首五言詩。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5.歐陽詢《仲尼夢奠帖》 (中華第一楷書)

歐陽詢傳世的書法作品,以楷書碑刻為主,其行書墨跡卻極為希少,不易見到。筆者這裡所選他的一幅行書《仲尼夢奠帖》卷,是現傳世下來的歐書惟一真跡,十分珍貴。

6.懷素《自敘帖》 (中華第一草書)

《自敘帖》紙本,縱28.3釐米,橫775釐米;126行,共698字。帖前有李東陽篆書引首“藏真自敘”字。臺灣故宮博物院藏。

這件被認為是懷素晚年代表作的草書,通篇為狂草,筆筆中鋒,如錐劃沙盤,縱橫斜直無往不收;上下呼應如急風驟雨,可以想見作者操觚之時,心手相師,豪情勃發,一氣貫之的情景。明代安岐謂此帖:“墨氣紙色精彩動人,其中縱橫變化發於毫端,奧妙絕倫有不可形容之勢。”

7.米芾《蜀素帖》 (中華第一美帖)

米芾《蜀素帖》,亦稱《擬古詩帖》,被後人譽為中華第一美帖,系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墨跡絹本,行書。縱29.7釐米,橫284.3釐米;書於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歲時,共書自作各體詩八首,計71行658字,署黻款。是米芾三十八歲時(1088年),在蜀素上所書的各體詩八首。

8.徽宗趙佶 《草書千字文》 (天下一人絕世墨寶)

北宋徽宗趙佶,政治上無能,但在藝術成就,尤其是書畫上造詣極深,堪稱歷代帝王第一。其瘦金體可稱天下一絕。《千字文》是我國六朝以來盛行最久的一種字書,用以教授學童,是讀書識字的啟蒙讀物。

9.趙子昂(元代書法宗師楷書奇珍)

趙子昂,號松雪,又號水精宮道人,浙江吳興人,為宋皇室趙德芳的後代。趙孟鈑讜獵十三年應選入朝,一生為官,逝後追封魏國公,諡文敏。

作為開宗立派的人物,虞集謂之“楷法探《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諧《聖教序》而入其室,至於草書飽《十七帖》而變其形”。同時對篆、隸、章草等趙皆苦心研習,晚年又著力李北海,因此深厚的傳統積澱成就了趙體的輝煌。《前後赤壁賦》一文為蘇東坡貶謫黃州,在人生最為失意、最為灰暗時所作的名篇。

10.祝允明《草書詩帖》 (明代奇才草書絕品)

《草書詩帖》,被譽為明代奇才草書絕品,系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明祝允明所作。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紙本,縱三六點一釐米,橫一一四七點五釐米,書曹植《樂府》四首,是祝允明的代表作品。




用戶4094196029856830


中國著名的多了!要數書法還算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不過至今沒見過珍本!下面是學習方法介紹給大家:











止兒文學


在一個沒有照相機的時代,畫作是最直觀、最清晰記錄當下的珍貴材料,星移斗轉,時隔幾千年,現在的歷史研究者還在古代畫作上尋找著歷史的足跡。從古代流傳下來的畫作有很多,但是能擔得起傳世名畫的有哪些呢?

第一幅當屬東晉著名畫師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它以曹植的《洛神賦》為藍本,畫出了原賦中的多篇故事,每個故事情節獨立,但是又有融會貫通之處,畫中的洛水女神臨波而來,深得曹植“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美態。可惜的是,這幅絹本長卷在輾轉中漸漸失傳,現在存世的只是被分割成四個部分的宋代摹本,分別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二件)、遼寧省博物館和美國弗利爾美術館。

第二幅是入選高中歷史課本的唐代名畫《步輦圖》,作者是深受唐太宗倚重的宮廷畫師閻立本,而這幅畫所展現的就是就是唐太宗坐在步輦上接見吐蕃使臣祿東讚的場景,畫面之上,唐太宗在一眾侍女的環繞中,目光深邃,神情莊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風範與威儀,這幅畫在構圖調色上也被歷來書畫鑑定大師稱讚不已。值得一提的是,在接見祿東贊之後,唐太宗便令文成公主進藏和親了。

第三幅成畫也是在唐代,在文化相對開放的背景之下,隨即應運而生了這樣畫作集《唐宮仕女圖》,唐代仕女畫以其端莊華麗,雍容典雅著稱,其中最傑出的代表莫過於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搗練圖》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以及晚唐的《宮樂圖》。這些畫作中的女子姿態各異、惟妙惟肖,是現代研究唐代女子妝容和服飾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

第四幅畫主角是五頭牛,它們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它是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是現存最古老的紙本中國畫,在這幅不大的畫作之上有趙構、趙孟、孫弘、項元汴、弘曆、金農等十四家題記,這些熠熠生輝的名字似乎顯得作者韓滉都渺小了,但是卻不是真的渺小,是畫師賦予了“五頭牛”靈魂,使得他們得以活躍於紙上,傳達了唐代畫牛所達到的最高水平。

第五幅畫《韓熙載夜宴圖》也多次展出,這幅圖展示的是五代南唐時期大臣韓熙載家中設夜宴載歌行樂的場面,作者是顧閎中。據《宣和畫譜》卷七記載,此畫是顧閎中奉後主李煜之命,與周文矩、高太沖潛入韓熙載的府第,窺其放浪的夜生活,僅憑目識心記,所繪成。圖中所繪的場景極其生動、高度還原,堪比人肉相機之外,卻又平添了些藝術家的奇妙和浪漫色彩。

第六幅畫作來自北宋時期,人文山水畫在書畫皇帝宋徽宗的推動下,得到迅速發展,其中以《千里江山圖》為傑出代表。這幅畫的作者王希孟是一位年僅十七歲的宮廷畫師,在宋徽宗親自指導下,他運用礦物顏料畫出了將近12米的山水長卷,歐陽修曾經說過,“蕭條淡泊,此難畫之意,畫者得之,覽者未必識也。故飛走遲速,意淺之物易見,而閒和嚴靜,趣遠之心難形。”,這樣的意境在這幅畫中被表現的淋漓盡致。

第七幅畫是知名度甚高的《清明上河圖》,為北宋風俗畫,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展現了北宋都城汴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在5米的畫卷中有1643人,每一個人穿衣打扮,甚至表情和動作都清晰可見,在方寸之間展示出不平凡的意義。

第八幅畫為元代的《富春山居圖》,是畫家黃公望為師弟鄭樗(無用師)所繪,1350年繪製完成,後幾經易手,並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前半卷為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後半卷為無用師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全圖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畫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佈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溼並用,極富於變化。《富春山居圖》在歷史滄桑變化中幾經波折,直到現在還分居兩地,讓人不禁傷懷。

第九幅是由明代畫家仇英所繪的《漢宮春曉圖》,用手卷的形式描述初春時節宮闈之中的日常瑣事:妝扮、澆灌、折枝、插花等,畫后妃、皇子、畫師等一百一十五人,個個衣著鮮麗,姿態各異,既無所事事又忙忙碌碌,全畫構景繁複,用筆清勁而賦色妍雅,林木、奇石與華麗的宮闕穿插掩映,鋪陳出宛如仙境般的瑰麗景象。顯示了畫家過人的觀察能力與精湛的寫實功力。其中的人物穿戴的都是唐以來衣飾,取名漢宮,只是當時對宮室的泛指

第十幅圖的畫風似乎和傳統的中國古畫風格迥異,這幅畫是由清朝時期傳奇的意大利畫師郎世寧所繪,其圖共繪有100匹駿馬,姿勢各異,或立、或奔、或跪、或臥,可謂畫盡駿馬之態,並且他融合了中西方繪畫所長,不僅充分展現了歐洲明暗畫法的特色,使馬匹的立體感十分強,而且在背景山水中運用了傳統中國畫的手法,注重寫意,看上去淡然大氣,不搶景,但卻必不可少。

以上是名畫,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些著名傳世書法作品(排序部分先後)

1、東晉·王羲之家族《三希寶帖》

三希寶帖是東晉書聖王羲之家族留給後世的偉大書法作品,分別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時晴帖》和《中秋帖》為摹本,只有《伯遠帖》乃真跡分藏於北京和臺北故宮博物院。

2、唐·歐陽詢《仲尼夢奠帖》

《仲尼夢奠帖》,紙本,縱25.5cm ,橫33.6cm,共78字,行書,為初唐書法家三大家之一的歐陽詢所作。

被李世民奉為師長和書壇第一,世稱“大歐”,書法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字體被稱為“歐體”。

遼寧省博物館藏。

3、唐·顏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稿》,麻紙本,行書 縱28.2釐米 橫75.5釐米,23行,,共234字。“天下第二行書”,為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所作。字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筋柳骨”,書法風格與其人品高度一致。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

4、唐·懷素《自敘帖》

《自敘帖》紙本,縱28.3釐米,橫775釐米,共126行,698字。唐書法僧懷素草書,是懷素流傳下來篇幅最長的作品,被稱為“中華第一草書”。

原帖軼,上海延光室、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

5、宋·蘇軾《黃州寒食帖》

《黃州寒食帖》系三大行書書法帖之一,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手跡。紙本,25 行,共129字,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原屬圓明園收藏,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6、北宋·米芾《蜀素帖》

米芾,宋朝書法四大家之一,《蜀素帖》,亦稱《擬古詩帖》,被後人譽為“中華第一美帖”。墨跡絹本,行書。縱29.7釐米,橫284.3釐米;

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

7、北宋·徽宗趙佶 《草書千字文》

《草書千字文》,宋徽宗趙佶傳世的狂草作品,縱31.5釐米,橫1172釐米,寫在一張整幅描金雲龍箋上,被譽為“天下一人絕世墨寶”。

遼寧省博物館館藏。

8、元·趙孟《前後赤壁賦》

《前後赤壁賦》縱27.2釐米,橫11.1釐米。是元代書法宗師趙孟楷書作品。趙孟,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中國“楷書四大家”。

9、明·祝允明《草書詩帖》

《草書詩帖》,被譽為明代奇才草書絕品,紙本,縱36.1釐米,橫1147.5釐米,書曹植《樂府》四首,是祝允明的代表作品。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10、東晉·王羲之《蘭亭序》

《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中華書法作品至寶。

下落成謎,相傳李世民下葬時,作為陪葬品和太宗一起入土。


格物書畫


1.現存最早的山水畫——《遊春圖》

由隋朝畫家展子虔創作的繪畫作品,絹本、青綠設色,畫上有宋徽宗題寫的“展子虔遊春圖”六個字,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館繪畫館。

畫中展現了水天相接的情形,上有青山疊翠,湖水融融,也有士人策馬山徑或駐足湖邊,還有美麗的仕女泛舟水上,薰風合煦,水面上微波粼粼,岸上桃杏綻開,綠草如茵。

畫家用青綠重著山水,用泥金描繪山腳,用赭石填染樹幹,遙攝全景,人物佈局得當,開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畫中非常具有代表性。該畫是展子虔傳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為止存世最古的畫卷。

2.現存最古老的書法真跡——《平復帖》

為晉代陸機作品。有“法帖之祖”的美譽,更被評為九大“鎮國之寶”。該帖形介於章草和今草之間,兼帶有隸書筆意,全文共九行八十六字。

《平復帖》除了晉人特有的古樸、自然、淳厚的氣質外,還略帶竹木簡章草書的意味。以禿筆枯鋒為之,筆隨勢轉,平淡簡約,奇崛而古質,評者雲“非中古人所能下筆”。結構上隨意灑脫,表現出一種輕鬆自如、信手拈來的自由狀態。《平復帖》通篇是章草的古意盎然,散發著古樸、深沉、凝重的氣息。


3.現存最大的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

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現的存世精品,屬於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裡,公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隻,房屋、橋樑、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4.中國書法藝術最高水平——《三希帖》

《三希帖》就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貼》,王珣的《伯遠帖》。

現今王獻之的《快雪時晴帖》收藏於臺灣國家故宮博物院,是僅存於世的王羲之的真跡精品。王獻之的《中秋貼》和王珣的《伯遠帖》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快雪時晴帖》帖長23釐米,寬23釐米。行書四行,二十八個字。其內容是作者寫他在大雪初晴時的愉快心情及對親人的問候。

《中秋貼》帖長27釐米,寬11.9釐米。行書三行,共二十二個字。卷前得乾隆皇帝行書所提“至寶”兩字。

《伯遠帖》帖長25.1釐米,寬17.2釐米,行書五行,共四十七字。卷前得乾隆皇帝行書所提“江左風華”四大字,更有“乾隆御筆”一璽。


5.閻立本傳世名畫——《步輦圖》

《步輦圖》為唐代畫家閻立本名作之一,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作品設色典雅絢麗,線條流暢圓勁,構圖錯落富有變化,為唐代繪畫的代表性作品。

《步輦圖》所繪的是祿東贊朝見唐太宗時的場景,反映的是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漢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誼的歷史見證。

6.詩仙李白唯一存世書法——《上陽臺帖》

《上陽臺帖》是唐代詩人、書法家李白於天寶三年創作的草書書法作品。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亦為國家一級文物中的“國寶”,被稱為“一級甲”。

《上陽臺帖》為李白自書其四言詩,共25字,概括了王屋山高聳峻拔之勢和源遠流長之水,亦通過讚頌司馬承禎的作品,抒發了作者對其的仰慕之情。全卷蒼勁雄渾而又氣勢飄逸,用筆縱放自如,快健流暢,法度不拘一格,一如李白豪放、俊逸的詩風。全帖結體亦參差跌宕,顧盼有情,奇趣無窮。


易生君子


中國最著名傳世名畫是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繪製的不朽傑作《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它是一幅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長卷風俗畫,通過對市俗生活的細緻描繪,生動地再現了北宋汴京承平時期的繁榮景象。

《清明上河圖》大至原野、浩河、商廊,小至舟車人物、攤鋪、擺設、市招文字皆統組一起,真實自然,令人有如臨其境之感。整部作品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有如一氣呵成,充分表現了畫家張擇端的過人筆力,不愧為中華藝術寶庫中的稀世珍寶。

中國最著名的書法是《蘭亭序》,它的書法藝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它的思想性也同樣令人歎為觀止。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邁進了多少年,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是今非昔比,但無論世界怎麼變化,人類對生命本質的體驗卻是一致的,也許王羲之正是道出了這種“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動了人們。但悲嘆並不等於悲觀,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他的文章多是“消極其表,執著其裡”,他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是他對抗人生虛無執著努力的最好印證。




臣墨品書法


中國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書畫名家人才倍出,傳世瑰寶,數不勝數。

一.唐代 周昉 《簪花仕女圖》

圖中貴婦體態豐腴,神情祥和自然,富貴豔麗,畫面妙趣橫生,線條飄逸,色澤柔和鮮明,表現手法細膩,繪製精美,觀其畫,領略大唐盛世雄風。

二. 北宋 范寬 《溪山行旅圖》

范寬獨特的藝朮表現手法令人扼腕讚歎,至今無人能及。此畫造型雄俊,渾厚凝重,又不失婉約秀麗。畫如其人,范寬不但畫藝高超,而且行事非常低調。他將名字題在不易被發現的樹蔭草葉中,實在令人意外。現在有的人為了出名,無所不用其極,而范寬是個例外,憑此一點,《溪山行旅圖》被後人銘記。

三.南宋 馬遠 《踏歌圖》

畫中劍峰聳立,蒼松秀挺,澗溪奔流似淙淙作響,峰迴路轉中山民載歌載舞,或醉或醒,情態各異,人物表現惟妙惟肖,靈活生動,有超強的藝術感染力。寧宗皇后楊氏題詩猶如錦上添花,畫有美景,景寄深意,好一派人人稱羨的國泰民安之盛景,因此稱《踏歌行》為歷代名畫中的翹楚當之無愧。

四 北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

在這幅舉世聞名的鴻圖鉅製中,上到達官貴人下至布衣百姓,舉手投足,一言一行無不傳神入畫,觀之猶如身臨其境,韻味悠長,張擇端因此成為蜚聲中外的一代巨匠。

另外還有明朝 唐寅 《落霞孤騖圖》等等,這裡不在一一例舉。

傳世書貼

一. 東晉 王羲之 《蘭亭序》

章法渾然天成,字形錯落有致極具個性,藝木魅力神秘卓絕,是為無人能及的千古神品。

二 唐朝 顏真卿 《多寶塔碑》

顏體工整佃致,結構規範嚴密,用筆一絲不苟,犖犖大端,深受無數書法愛好者喜愛與追捧。

三 唐朝 柳公權 《神策軍碑》

柳體運筆揮灑自如,點畫精練,字體清勁。柳體"瘦硬"以"骨"見稱,柳公權也是書法史上舉足輕重的大家。

四 元代 趙孟頫 《老子道德經卷》

趙孟頫善長推陳出新,趙體筆畫飄逸秀美,用筆嫻熟,自然凝練,在書法史上自成一體,受到後世追摹祟拜。










水滴石穿1980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我國的傳世名畫、書貼浩如煙海,不勝枚舉,孰優孰劣也眾說紛紜,很難評判。

不過,對於畫作曾有一個比較權威的榜單,是在綜合歷史學家、藝術及收藏多方面專家的評估意見之後,評選出的“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包括:洛神賦圖、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漢宮春曉圖、百駿圖、步輦圖、唐宮仕女圖、五牛圖、韓熙載夜宴圖、千里江山圖。

《洛神賦圖》

《清明上河圖》

《富春山居圖》

《漢宮春曉圖》

《百駿圖》

《步輦圖》

《唐宮仕女圖》

《五牛圖》

《韓熙載夜宴圖》

《千里江山圖》


喝著汽水看著書


這個問題可能各有看法,我個人覺得是《千里江山圖》

這是一副出自宋代的名作,作者為王希孟。畫縱51.5釐米,橫1191.5釐米,以長卷形式,描繪了連綿的群山岡巒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嶺、坡岸、水際中佈置、點綴亭臺樓閣、茅居村舍,水磨長橋及捕魚、駛船、行旅、飛鳥等,描繪精細,意態生動。

傳世字帖讓我選一個的話,一定是王羲之的《蘭亭序》

《蘭亭序》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件極品之作,它是“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序》的章法沒有經過任何的設計,就是自然的往下寫,前後呼應,左右顧盼,大小錯落有致,可謂一氣呵成。雖然中間有塗抹、漏字、補字的現象,但這些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心到,筆到,意到,情到。此時我們展開這卷書法,撲面而來的是王羲之筆下的性情流露,而後才是高超的技法。


未能與時間和解


一、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

《洛神賦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設色,縱27.1cm,橫572.8cm。原《洛神賦圖》卷,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繪製(宋摹),這幅畫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為顧愷之傳世精品。

二、唐——閻立本《步輦圖》

《步輦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設色,縱38.5釐米,橫129.6釐米,為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所繪,線條流利純熟,富有表現力,是一件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的作品。

《步輦圖》是以貞觀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聯姻的歷史事件為題材,描繪唐太宗接見來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祿東讚的情景。

三、唐——張萱周昉《唐宮仕女圖》

“傾國傾城貌,多愁多病身”,唐代仕女畫以其端莊華麗,雍容典雅著稱,《唐宮仕女圖》展示著“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唐代美女眾生像。

四、唐——韓滉《五牛圖》

《五牛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麻紙本,縱28.8釐米,橫139.8釐米,無款印。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韓滉。韓滉 (723-787)〔唐〕字太沖,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少師休之子。那時,韓幹以畫馬著稱,韓滉以畫牛著稱,後人稱為“牛馬二韓”。它問世後,收藏者包括趙構、趙伯昂、趙孟睢。

五、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縱27.9cm 橫69cm。《韓熙載夜宴圖》是五代大畫家顧閎中所作,以連環長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韓熙載家開宴行樂的場景。用筆細潤圓勁,設色濃麗,人物形象清俊、娟秀,栩栩如生而名聞中外。是今存五代時期人物畫中最傑出的代表作。

六、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千里江山圖》,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珍品。絹本,設色,縱51.5釐米,橫1191.5釐米,為中國北宋青綠山水畫作品。作者王希孟。王希孟18歲為北宋畫院學生,後召入禁中文書庫,曾得到宋徽宗趙佶的親自傳授,半年後即創作了《千里江山圖》。

七、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絹本、淡設色,高24.8釐米,長528.7釐米,原作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八、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縱33釐米,橫636.9釐米,紙本,水墨。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該畫於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是元代畫壇宗師、“元四家”之首黃公望晚年的傑作,也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之筆,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可謂空前絕後,歷代莫及。

元至正七年(公元1348年),黃公望開始創作這卷山水畫名作,歷時多年方始告竣。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松石挺秀,雲山煙樹,沙汀村舍,佈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錶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這卷名畫在此後的數百年間流傳有緒,歷盡滄桑。從畫上題跋看。此畫最初是為無用禪師所作。一百多年後的明成化年間,為著名畫家沈周所得。至明萬曆年間,又歸大書畫家董其昌所有。但不久就轉手為宜興吳之矩所藏。吳又傳給其子吳洪裕。吳洪裕特意在家中建富春軒藏之。吳洪裕愛此畫若寶,臨終之際,竟想仿唐太宗以《蘭亭序》殉葬之例,囑人將此畫投入火中,焚以為殉。幸得其侄子吳子文眼明手快,以另一卷畫易之,將《富春山居圖》從火中搶出,才免遭“火殉”。但畫的前段已燒去寸許,從此分為長短兩段。

畫的後段(長段)從吳家流散後,曾歷多人收藏,於清乾隆十一年流人清宮。有意思的是,號稱風雅的乾隆皇帝居然不識寶,認定它是贗品,而對另一卷他人臨摹的《富春山居圖》大加賞讚,又是題跋又是鈐印。但也幸而如此,那捲真跡倒藉此得以“全壁”,後運往臺灣,歸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九、明——仇英《漢宮春曉圖》

《漢宮春曉圖》,中國重彩仕女第一長卷。絹本重彩,尺幅很大,37.2cm×2038.5cm,裝飾性繪畫鉅製。漢宮春曉是中國人物畫的傳統題材,主要描繪宮中繽妃生活。

十、清——郎世寧《百駿圖》

《百駿圖》,該稿本為紙質,縱102釐米、橫813釐米。目前保留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意大利人郎世寧1715年他以傳教士的身份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就被重視西洋技藝的康熙皇帝召入宮中,從此開始了長達五十多年的宮廷畫家生涯。在繪畫創作中,郎世寧融中西技法於一體,形成精細逼真的效果,創造出了新的畫風,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百駿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