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痛失好局的戰爭決策?

萊茵之纓


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中國歷史上光輝的篇章。它揭示了共產黨人英勇頑強的精神,彰顯了人民軍隊百折不撓的精神。它創造了人類歷史的奇蹟,毛澤東同志在後來總結說,只有共產黨領導的紅軍才能完成這樣的壯舉,如果將敵對雙方的位置交換,換成國民黨的軍隊,就早被消滅了。

在長征的初期,雖然紅軍遭受了損失。但是,在遵義會議以後,確立了毛主席的領導地位,紅軍開始走向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在經過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翻越夾金山之後,中央紅軍終於於1935年6月,和張國燾領導的紅四方面軍回合。

兩支主力紅軍的會師,集中了紅軍的力量。在兩支紅軍會師後,雙方的兵力總和達到了十餘萬人。如果決策正確,會很快開展出一個新的局面。

在當時,出現了以毛澤東提出的北上的方針和張國燾提出的南下的方針。毛澤東認為,現在所處的地區很壞,不能保證紅軍的生存,需要趕快做出決斷。而北上建立川陝甘根據地,是紅軍最好的選擇。因為當地地域寬大,容易機動,群眾條件好,漢族人口多,經濟條件比較優裕,可以解決紅軍的給養問題。

再加上北上的敵人比較弱,如果紅軍主力立刻北上,敵人是無法阻攔的。而南下要面對優勢的川軍,而且蔣介石的中央軍也跟隨入川,沒有必勝的把握。從長遠的利益來看,還是北上有利。

而張國燾則認為,南下攻打成都是更好的選擇。這是因為紅四方面軍和川軍長期作戰,對川軍的作戰有著戰術上的優勢。雖然川軍人數眾多,也可以戰勝。如果南下成都平原,就可以佔領人口眾多,經濟富庶的地區,會對紅軍的發展帶來很好的影響。

雙方進行了長時間的辯論。到最後,雖然張國燾同意了北上的方針,但他北上心甘情願的。最終,中央紅軍的一三軍團和中央政治局的主要領導北上,剩下的部隊在張國燾的帶領下南下,企圖打下成都平原。

事實證明,毛澤東的預見是正確的。川軍在蔣介石派來的軍事顧問整編指導下,軍事裝備的補充下,川軍的作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蔣介石的中央軍在後面虎視眈眈,隨時要入控四川。在老家要被斷掉的情況下,四川軍閥空前團結,川軍也顯示了不同以往的瘋狂。

在南下的關鍵戰役百丈關戰役中,川軍在空軍的掩護下,向紅軍發起了成連、成營、成團、成旅的集團衝鋒,死屍鋪滿了紅軍陣地前沿。最終,紅軍雖然英勇奮戰,殲滅敵人一萬五千餘人,可是自己也付出了傷亡近萬的慘重代價,最後只得向北撤退。

張國燾的南下決策最終以失敗告終。南下的紅軍在短時間裡,就從四十五個團八萬多人,減少到二十八個團四萬多人,遭受了嚴重的損失。最終,張國燾和紅二方面軍會師後北上,結束了他的錯誤方針。

在這一次決策的紛爭中,顯示出了毛主席的遠大戰略眼光和非凡氣魄。毛主席率領的中央紅軍在到達陝北的時候,只剩下七千多人。但是,中央紅軍剛落下腳,就開始了新局面。在短短的時間裡,中央紅軍連續發動了勝利的東征和西征,擴大了根據地,壯大了紅軍。事實證明,毛主席的戰爭決策是無比正確的。

而張國燾錯誤的堅持他的方針,使得紅軍四爬雪山,三過草地,遭受了很大的犧牲。如果當時他聽從毛主席的決策,率領紅四方面軍的主力一起北上,那麼陝北的形勢會有很大的不同。強大的紅軍甚至可以席捲西北,打通國際交通線。

如果這樣,中國革命的形勢會出現很大的改觀。但是,這一切都因為張國燾的錯誤戰爭決策而未能實現。這一切的事實教育了廣大的紅軍指戰員,只有毛主席的領導才是正確的。從此後,中國革命在毛主席的領導下,從勝利走向勝利。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敦刻爾克,希特勒突然中止進攻,有何內情?

1940年的初夏,英法聯軍被繞過馬奇諾防線的德國裝甲軍團打得潰不成軍,成千上萬的人員和物資被壓縮到法比邊境的海濱小城敦刻爾克。當時的運力最多搶運不到三萬人渡海,但被壓縮到海邊的有近四十萬人,大兵壓境,疲弊不堪,英法聯軍危如累卵,盟軍司令部幾乎絕望。可就在這個時候,希特勒下令裝甲部隊停止進攻,原地待命!

就是這個突如其來的命令讓英法聯軍如獲至寶,在不到兩週的時間內把逾三十萬人運到了英國。幾年後,這些人再次回到法國,開闢第二戰場,成為終結希特勒的致命利劍!希特勒的突然命令是改變戰局的關鍵,是他腦子有問題嗎?非也,這裡面有不為人知的原因。

其一,“殺雞焉用牛刀”。敦刻爾克地處法國東北部海岸,沼澤水網密佈,不利於坦克部隊作戰。德軍坦克部隊一路從德國開過來,雖勢如破竹,但也略顯疲態。在海邊同形同羔羊的英法軍隊作戰已不值當。

其二,“平衡戰功”。戰爭打到敦刻爾克,在德軍統帥帳下,還有一支“精銳”沒有出動,那就是戈林的德國空軍。如果讓裝甲部隊繼續進攻,毫無疑問會摧枯拉朽地幹掉對手,但同時也會讓陸軍居功自傲,不利於指揮。這個時候適當地讓空軍來收拾戰場,有利於軍種之間的平衡。同時,海灘地也有利於空軍發揮作用。

其三,“給英國留餘地”。希特勒是一個政治狂人,但不代表他是一個瘋子,反而他實際上是一個“精明”的政客,在駕馭全局上他有過人的本領。希特勒的如意算盤是把英國趕出大陸即可,而不是滅亡英國,因為他清楚德國海軍沒有那個實力。因此,希特勒準備在敦刻爾克給英軍留後手,不把對方趕盡殺絕。他企圖給老牌帝國留下最後顏面,以換來對方的理解甚至和解。在敦刻爾克收手,至少可以讓對方冷靜下來,理性地面對現實,不會在將來瘋狂地報復。

當然,希特勒沒有料到,英國人並不“理性”,丘吉爾上臺後更加強硬,根本不跟法西斯德國言和。希特勒穩定西線的妄想徹底落空。

公理與正義也許會遲到,但從來不會缺席!政客的如意算盤在歷史巨輪面前只不過是螳臂當車,希特勒在敦刻爾克的小九九最終淪為天大的歷史笑話。





週週說古今


紅四方面軍組建之初,在總指揮徐向前的率領下屢戰屢勝,隊伍迅速壯大,可是就在形勢一片大好的局面下,由於集大權於一身的張國燾的獨斷專行,定下錯誤的戰略決策,使紅四方面軍在興盛的情況下轉眼陷入全盤被動,身臨險境。

1931年11月,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進一步得到鞏固和發展,為了統一指揮,當地的紅軍整編為紅四方面軍,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委。

但當時鄂豫皖分局書記、軍委會主席張國燾集大權於一身,在實際上掌控著紅四方面軍的命運,徐向前只有戰役指揮權。

紅四方面軍組建後,僅經過半年多的時間,通過幾次大的戰役,殲敵6萬餘人,粉碎了蔣軍的第三次‘圍剿’,根據地迅速擴大,部隊得到了迅猛的擴充,打下了極佳的局面,形勢一片大好。

蔣校長當然不甘心失敗,他大為光火,親自出任鄂豫皖三省‘剿匪’總司令,調集30餘萬兵力,大舉進攻我根據地,企圖消滅紅四方面軍。

此時,紅四方面軍連續作戰多月,已十分疲憊,戰鬥力也逐漸下降,所以徐向前建議集結休整,鞏固老區,準備反擊敵軍的‘圍剿’,陳昌浩對他的提議也表示支持。

但張國燾卻斷然否決了這一建議,他獨斷專行的表示:‘現在已轉變到我們同敵人決勝負的時候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我們要趁熱打鐵,才能成功,紅軍下一步的任務,就是要實施不停頓的進攻!’

在張國燾不容置疑的堅持下,紅四方面軍疲憊不堪的南進直取麻城,但久攻不下。而蔣軍這時已從多路推進,構成了對紅四方面軍三面夾擊之勢,紅軍陷入極其被動之中。

徐向前也成了張國燾的一個棋子,般來調去,有苦難言的徐總指揮只能拼盡全力,爭取擺脫被動的局面,但面對人多勢眾、裝備精良的蔣軍,顯然心有餘而力不足,徒呼無奈!

紅四方面軍損失慘重,根據地丟失殆盡,最後拼死在漫川關殺出一條血路,才衝出敵人的重重包圍,擺脫敵軍,脫離險境,慢慢的恢復元氣。

多年以後,徐向前回憶說:‘這次作戰在戰爭指導上犯了錯誤,領導上很主觀,聽不進別人的意見,當時我們也不是很高明,但提出的意見也不被接受,上級的自以為是,造成了一誤再誤,一錯再錯,以至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紅四方面軍幾個月奮勇鏖戰,努力拼殺出來的得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卻因為張國燾自以為是的決策,轉眼便葬送得無影無蹤,這樣的結果著實令人痛惜!

歷史微點與您共同學習,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歷史微點


何騰蛟反攻湖南的戰役,典型的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公元1648年,在大順軍的協助下,南明軍開始向清軍發動反攻。這年四月,堵胤錫、馬進忠利用孔有德等三王兵馬撤出湖南的機會,於十八日由湘西九溪衛(在今湖南慈利縣西北)、永定衛(今湖南大庸縣)出發,二十四日收復了常德。一度降清的將領陳友龍也在靖州反正歸明。


十七日,陳友龍派兵進入貴州黎平府,活捉會同縣清知縣宋雲梯,黎平府推官蔡珽逃往黔陽。清偏沅巡撫線縉向朝廷報告:“武岡、黎、靖、會同一帶猶屬舊治,響應神速,盡裹網巾。”又說:“寶慶一府所轄五州縣,今新寧、城步、新化陳友龍、王國柱作叛,已去三縣;武岡危困三月,亦在叵測,所存邵陽一縣半懷觀望。”七月初一日,陳友龍部攻克武岡州。八月初五日,陳軍又攻克寶慶府(府治邵陽)。


正當湖南局勢對南明處於極為有利的情況時,原先負有丟掉幾乎湖南全境的罪責,一直龜縮於廣西桂林的督師閣部何騰蛟卻急不可耐地妄圖竊取“復湘”首功。儘管何騰蛟位高兵多,卻庸懦無能,頓兵永州城下,久攻不克。他眼看堵胤錫部已經收復常德,陳友龍部連克靖州、武岡、寶慶等地,復湘大功很可能落入他人之手,竟不擇手段地加以破壞。

何騰蛟對陳友龍懷有很深的敵意。原因是劉承胤在武岡降清時,陳友龍本不情願,迫於當時的形勢勉強歸附清朝;清方為了使他死心塌地跟隨自己,故意責令他帶兵進攻何騰蛟的老家貴州黎平,俘虜了何的家屬。


陳友龍反正以後,先後佔領靖州、黎平、武岡、新化、寶慶,同收復常德地區的堵胤錫、馬進忠部互相呼應,大有一舉拿下長沙之勢。何騰蛟為了洩私憤、爭頭功,竟然指使南安侯郝永忠率部由柳州北上靖州地區偷襲陳友龍部。


郝永忠一介武夫,長期受何騰蛟籠絡,當即奉命行事。他以借道靖州恢復辰州為名,突然對陳友龍部發起攻擊;陳友龍毫無防備,全軍潰敗,帶著殘兵敗卒逃入廣西向永曆朝廷訴冤。陳友龍軍既在何騰蛟挑起的內戰中被打垮,不僅趁勝進攻長沙的計劃破滅,寶慶府也被清總兵張國柱、參將魏守職重新佔領。  何騰蛟導演的南明軍隊自相火併,使湖南清軍得以喘息。直到十一月初一日,何騰蛟指揮的軍隊才攻下永州,然後再次佔領寶慶,延誤了收復全湘、東救江西金聲桓、王得仁的時間,後果十分嚴重。

何騰蛟自以為自己能拿下長沙,攫取首功。然而,他情報不明,不知道清廷所派濟爾哈朗統率的滿、漢大軍正在向湖南推進。1649年(順治六年,永曆三年)正月二十日,清軍在濟爾哈朗統率下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進抵道林市,從活捉的明擺塘兵口中審問得知何騰蛟和馬進忠正在湘潭城內。次日清晨,清軍快速行進,出其不意地包圍了湘潭縣城。馬進忠見清軍勢大,率部南撤,何騰蛟成了無兵之帥。二十一日清軍進入湘潭,何騰蛟被俘。清鄭親王濟爾哈朗下令屠城,湘潭城中的百姓幾乎全被殺光。

何騰蛟被俘後,清方勸他投降,他堅決拒絕,正月二十七日被殺害於湘潭流水橋旁一個小坡下。據記載,何騰蛟死前“惟舉手拍地,呼:‘可惜!’兩掌皆碎”。大概他終於認識到由於自己的偏私心理作祟導致全局隳敗,追悔莫及吧。


何騰蛟被俘後堅貞不屈,保持了氣節,應當肯定。但縱觀他的一生卻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弘光時期他受制於左良玉,無所作為。隆武時期,他夥同湖北巡撫章曠排擠大順軍餘部,收羅一批散兵遊勇充當嫡系,又無將將之能,造成劉承胤、曹志建、黃朝宣等割據跋扈的局面。


隆武帝遇難,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反攻湖南之役取得節節勝利之際,作為全軍統帥的何騰蛟卻處處私心自用,唆使郝永忠偷襲反正來歸的陳友龍部,挑起明軍自相殘殺,給清軍以喘息之機;又悍然調走圍攻長沙的忠貞營,一手斷送了復湘援贛的戰略大局,卒至以身予敵。


鄜延路節度使李


日軍發動的“918事變”其實在一開始,東北軍是完全可以遏制住的。當時日軍以600人向駐紮有8000餘人的瀋陽北大營發動進攻,原本此次行動就是關東軍單方面的冒險行動,也以為會遭到東北軍的迎頭痛擊。因為在瀋陽城裡,東北軍各個兵種加上軍校的學生一共超過12000人,而且各色重武器應有盡有,就連飛機瀋陽城也有265架。

哪知道東北軍完全盲從張學良的“不抵抗命令”,導致北大營6個小時就失陷,瀋陽城8個小時失陷,而日軍僅僅付出了24人的傷亡代價。當小鬼子打開北大營的軍火倉庫時,頓時傻眼,裡面的武器裝備足以武裝一支20萬的軍隊,而當時日本在本土的日軍也就只有30萬人不到。

他們實在想不明白為什麼東北軍不反抗呢?如果東北軍奮起還擊,日軍估計連渣渣都剩不了。東北軍的行為實在令人失望,也導致日軍的行為開始大膽起來,將目光對準了整個東三省。也因為有了東三省作為日軍侵華後盾和對中國軍隊的重新評估,使得日軍的實力大增,野心也急劇變大,從而加快了日軍侵華的步伐。

如果918事變爆發時,東北軍上下一直對日,團滅了這夥日軍,將關東軍的囂張氣焰打壓下去,或許日軍就會重新思考對華政策,在短時間內也不會再有冒險行為。其實當時在東北的日軍也就只有2萬人,而東三省則有20萬軍隊,還不包括被張學良帶入關的東北軍。況且,東北軍的裝備其實在全國來看都屬於上乘水平,這些都會讓關東軍忌憚不敢再肆意行動。

可惜,由於東北軍服從張學良的“不抵抗命令”,使得東三省在幾個月內完全淪陷,也直接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

對此,你覺得在“918事變”中,東北軍打得過日軍嗎?歡迎留言評論。


歷史局中人


常公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一個貨真價值的追星族,是曾公最忠實的米粉,大到治國平天下小到言行舉止,無一不模仿曾公。常公在發起的第一至四次圍剿大作戰連續失利後,發出了“此乃有生以來唯一之隱痛也”的憤慨,心有不甘的常公在總結教訓後痛定思痛,決定重整旗鼓準備捲土重來,一改過去長驅直入分兵合擊的戰法,承襲曾公“打呆仗,結硬寨”的遺訓,對江西蘇區發起第五次反圍剿。

話說當年毫無領兵作戰經驗的曾公在對太平天國作戰初期可謂屢戰屢敗,特別是在靖港和湖口兵敗時兩度仰天長嘆跳河自殺,也正是因為敗慣了曾公才摸索出了看上去似乎很愚笨的“打呆仗結硬寨”這一戰法,後來事實證明對付太平洋軍確定很有效。而常公連續發起的四次圍剿一直在做賠本的買賣,其投入的部隊經常被紅軍分割包圍殲滅,最終圍剿每每都以流產告終。

於是乎常公決定遵循曾公“打呆仗結硬寨”的遺訓,利用財力物力人力等優採取堡壘政策勢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持久戰,企圖一圈圈推進地把江西蘇區圍死。而常公採用“打呆仗結硬寨”實屬無奈之舉,由於其部隊組織紀律差,投入圍剿的的部隊能聚不能散而且只能守不能攻,況且軍中沿有著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的傳統,因此為了防止落單被被殲,只能綁在一起行動。

第五次圍剿常公經歷精心準備可謂下了血本,一是不惜向帝國列強大量借款購買軍工,同時開辦軍官訓練團聘請了洋顧問專門為其訓練軍官,同時聘請德國軍事顧問為其“打呆仗、結硬寨”制定新的推進政策;二是親自上陣自任總司令,幾乎投入手上可用的兵力,一百萬大軍團團將蘇區團團圍住,其中直接用於進攻蘇區的部隊就高達五十萬,不過這也導致了其大後方江浙一帶的空虛,這也是常公最擔心的地方。

於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中旬,常公分別南北中山路大軍在包圍圈內採取“三里五里一進、十里八里一推”的堡壘推進戰法,開始大舉進攻江蘇蘇區拉開了第五次圍剿作戰序幕。當時,全權負責紅軍軍事指揮的是奧托布萊恩,其全盤否定了紅軍一至四次反圍剿取得勝利的經驗教訓,特別是紅軍最擅長的運動戰和游擊戰術,面對敵人的三路大軍圍攻把紅一主力一分二(分為東方軍和中央軍)採取了分兵全線防禦政策打陣地戰,以“堡壘對堡壘”不放棄一城一池要求紅軍主力主動迎戰禦敵於國門之外。

結果首戰黎川團村戰鬥硬鋼敵北路軍陳誠部便丟了城池,為了奪回失地奧托布勞恩不顧敵人“結硬寨”的戰法,急調在福建剛經歷與第十九路軍作戰的東方軍回師江西蘇區強攻黎川。而東方軍此前已經入福建近三個月,在敵蔣鼎文北路軍威逼根據地門戶黎川前奧托布勞恩才急忙調回,嚴重貽誤了戰機。結果疲於奔波的東方軍紅三軍團和紅七軍團加入戰鬥後,輾轉於敵堡壘和主力間非但沒奪回黎川而且損失慘重,完成處於被動挨打不幸還落入了敵人的包圍之中,最終得以險象環生。

就在黎川團村戰鬥剛結束時,此時圍剿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的常公最不願意看到的事發生了,後院著火了。原先在一二八淞滬抗戰中聲名顯赫的第十九路軍七萬餘名官兵突然被調來參與圍剿,一九三三年六月至九月間被迫與東方軍交手損失不小引起了官兵們不滿,早看透了常公心底的小算盤,九月底主動接觸江西蘇區代表談判,雙方決定化干戈為玉帛建立抗日統一戰線,第十九路軍於十二月底出手了正式在福建起事,這一鬧可急壞了委員長。

如果蘇區紅軍和第十九路軍七萬官兵聯合起來那後果不堪設想,而常公為了落實曾公“打呆仗結硬寨”遺訓幾乎投入所有可用的兵力,利用水泥鋼筋猶如鐵通般將江西蘇區團團圍住。無奈之下為了不滅這支後院之火,微操大師不得不拆東牆補西牆,從圍攻江西蘇區兵力最強大的北路軍中抽調十幾個師兵分三路奔赴福建,而這一微操極大地緩解了江西蘇區的壓力。

戰爭決策者奧托布勞恩等人應利用這一機遇主動支援福建的第十九路軍,而且十九路軍早已拋出了橄欖枝,這可是個好局完全可以借力打力順便以突入敵空虛的江浙一帶,拉大活動空間變戰略防禦為戰略進攻,從而打開開局以來被動的局面,這也是常公最害怕最擔心的地方,其精心部署“打呆仗結硬寨”的圍剿計劃將會落空。但是,決策者沒能把握這一天賜良機打破第五次圍剿,冷眼旁觀痛失好局,等常公收拾完十九路軍後重新部署包圍圈後江西蘇區的處境就更加艱難了,最終失去了根據地被迫長征。


賽門之略


哈嘍大家好,今天講二戰史中最慘戰役,因希特勒錯誤決策,使80萬軍隊僅剩8000人,說起1939年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那可是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發生的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這場大戰中,全世界共有四個大洲合計六十一個國家及地區都捲入這場戰鬥,參與這場戰爭的人數高達20億。二次大戰的爆發後,時間的各大戰場上發生了數以萬計的大大小小戰役,這其中最慘烈的一場戰役就要數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了,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當時的納粹德國一路上取得戰爭勝利,攻打到蘇聯的斯大林格勒地區。這場戰役可以說是蘇德戰場上非常重要的一個結點,德國這個時候希望能夠打開突破口,而蘇聯則想著可以反敗為勝,作戰的兩軍絲毫不計較傷亡,硬是要拼的你死我活。

根據戰役後統計得出在這場戰役中共計傷亡人數高達200萬人,也是因為如此這場戰役被稱之為近代史上最為血腥的戰役,那麼當時德軍為何要進入蘇聯呢?因為莫斯科會戰使得德軍大敗,被迫進攻高加索,然而他們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拿下所在高加索的油田,切斷掉蘇聯紅軍的後勤補給。

情況是這樣的,蘇聯使用的石油有95%都是來自高加索的油田,如果德軍能攻下斯大林格勒,那麼結果是高加索的油田不保,所以說對於蘇聯軍隊來說,這是最終的防線,所以誓死也要守著,這場戰爭中蘇聯軍隊人數是110萬人,而德國的軍隊是100萬人。

雖然德軍人少但是氣勢恢宏,很短時間就攻取了斯大林格勒近90%的地區,但是蘇軍仍然是頑強抗爭,但是就在這時希特勒做出了最錯誤的決定,他把最有作戰經驗的人投入到了斯大林格勒城市中進行巷子戰,這個時候路上的每一棟樓,每一條街道都成為了雙方激烈攻守的焦點。

後來根據當時活下來的蘇聯老兵說,間隔每十分鐘的時候就有一批新兵趕往前線,按照當時的情況,絕大多數的士兵都是活不過十分鐘的,一間房屋或者是一條街道的攻戰都有可能造成上萬人的傷亡,前面的如果倒下,就立馬有替補的上去,直至最後一顆子彈打光,直到最後戰死最後一位兵。

這場戰役中,如果班長戰死新兵立刻做班長,排長戰死那麼班長就是排長,營長戰死後排長就直接上,就是這樣的依次交換替補,在這激烈的戰況下,如果你可以活上三天,那麼就可以做團長了,但是想要能夠活下來在那場戰役中幾乎沒有可能。

這場戰役持續了近200多天,斯大林格勒80萬的人口僅剩餘8000,但是幸運的是蘇聯最終扭轉了戰局,贏得了勝利。蘇聯軍隊拿到了戰役的主導權,還瓦解了德軍拿下高加索油田的陰謀,同時也為日後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正是德軍這次的失利,使得其在東線戰場上完全沒有勝利的可能,這場戰役也成為了世界第二次大戰中最具有特殊意義的戰役之一。


大鵬帶你看古建


大家好,我是九州君!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因為戰爭決策失誤而造成痛失好局的案例數不勝數,筆者在這裡為大家列出三個:

一是宋襄公的“泓水之戰”;

二是“長平之戰”後的秦趙對戰;

三是安史之亂時期的“潼關之戰”。

下面,筆者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這三個戰例中,原本掌握一手好牌的一方是如何因為決策上的重大失誤最後導致痛失好局的。

宋襄公的“泓水之戰”

周襄王九年(公元前643年),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齊桓公駕崩之後,齊國陷入內亂,宋襄公瞅準了機會出兵協助齊孝公成功得位,雖然宋國國力尚弱,卻想借此“義舉”並憑藉其公爵國地位來壓服列國。然而,楚國卻不買賬,因為楚國也想趁亂稱霸中原。因此,隨後幾年間,宋、楚兩國圍繞中原霸權展開了直接的爭鬥,著名的“泓水之戰”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九州配圖:春秋時期列國地理示意圖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聯合衛國、許國和滕國等周邊小國共同討伐鄭國,當時的鄭國是楚國的保護國。於是,楚國出兵協助鄭國反擊。

九州配圖:泓水之戰示意圖

最後,兩國軍隊在宋國邊境的泓水(古河流名,故道在今河南柘城西北)遭遇,當時宋軍駐屯於泓水北岸,楚軍自南岸渡河北上。眼見著這麼好的進攻良機,公子目夷建議“半渡而擊”楚軍,定可不費吹灰之力重挫楚軍,然而卻遭宋襄公的堅決反對,眼睜睜的看著楚軍安然渡河。這還沒完,宋襄公看到楚軍陣容不整,擺出一副將“仁義”、“君子”之風進行到底的姿態,堅持等到楚軍完成列陣之後才下令發起攻擊,結果宋國軍隊慘敗,宋襄公負傷狼狽逃走,之後因傷勢過重沒多久便掛掉了。如此行軍打仗,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曠古奇作”,每每提起,無不讓人捧腹。

九州配圖:宋襄公的“仁義”之師

後世將宋襄公這樣謹守“武德”和“仁義”而不知戰機稍縱即逝的迂腐之舉,稱其為“宋襄之仁”。此戰之前,宋襄公完全是以逸待勞的狀態,而且如果趁著楚軍渡河過程予以截擊必然重挫楚軍,或者等楚軍剛上岸整容不整之時圍殺,也必然能取得大勝,可宋襄公犯了嚴重的兵家大忌,錯失好局,實在可悲。

“長平之戰”之後的秦趙對戰

“長平之戰”取得完勝之後,白起曾想著長驅直入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軍40萬大軍全軍覆沒被秦軍坑殺的震撼結局,讓趙國國內定然是舉目無措、張慌驚恐、一片哀嚎。白起清晰的知道,在趙國君臣尚未緩過神來的時候,如果迅速兵圍邯鄲,拿下趙國易如反掌。

然而就是在這樣有利的局面之下,秦國國內卻傳來了退兵回國的王命,這讓白起感到無比的遺憾,原本唾手可得的邯鄲城,卻因為范雎的嫉妒而不得不收兵。趙國也藉此緩過了勁兒,從新組織起抗秦的力量。

這個案例裡,雖然主將做出了正確的形勢判斷,然而其背後的最高決策者卻出現了重大的戰略決策失誤,導致好好的局面不得不倒退。

安史之亂時期的“潼關之戰”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同時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大藩鎮節度使的安祿山,聯合同羅、契丹等外族之兵,統兵近20萬人之眾,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以“清君側”為由在范陽猝然起兵,“安史之亂”爆發。

安史叛軍趁勢一路西進,於同年十二月(起兵一個月後)順利攻下東都洛陽,震驚朝野。就在叛軍急攻潼關而不得之時,退守潼關堅壁不出的大將高仙芝、封常清又因宦官監軍讒言被唐玄宗以“失律喪師”之罪斬首示眾。

接替守衛潼關的是老將哥舒翰,他原本的策略是憑藉雄關天險以堅壁清野,同時等待叛軍後方的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和河東節度使李光弼率領軍隊斷其後路形成合圍之勢,如此一來,叛軍必滅。

然而,令人無比惋惜的是,安祿山見強攻不行,便命崔乾佑把老弱病殘的士卒駐紮於潼關前不遠的陝郡(今三門峽市西),而將隱蔽精銳部隊,藉此誘使哥舒翰出戰。監軍的太監奏報唐玄宗說:“兵不滿四千,皆贏弱無備”,唐玄宗很不高興便遣使令哥舒翰出兵儘快收復陝洛。哥舒翰立即上書玄宗說:安祿山久習用兵,今起兵叛亂,不會不作準備,一定是用羸師弱卒來引誘我們,如若進兵,正好中計。況且叛軍勞師遠征,利在速。官軍憑藉潼關天險抵擋他們,利在堅守。”但是唐玄宗在楊國忠的蠱惑之下選擇相信監軍的情報,又連續多道聖旨催戰。被逼無奈的哥舒翰撫膺慟哭,只好率軍出關尋戰,結果自然是羊入虎口、人地兩失。

至此,潼關天險告破,長安城門戶大開,不幾日,大唐都城長安宣告陷落,唐玄宗也只得向四川逃跑,叛軍之勢達到鼎盛。

這起案例中,哥舒翰的原本堅守策略原本無比正確,無奈最高統治者因聽信讒言和心態焦急而犯下兵家大忌,導致戰場形勢180度逆轉。

總結

三起案例都很好的印證了孫子所說的“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場形勢預判和決策上的一丁點失誤,都有可能導致滿盤皆輸的局面,讓原本掌握在手的一手好牌斷送殆盡。



九州歷史雜談


很多人都知道共派是以農村包圍城市奪取全國政權的,但是在此之前卻是效仿俄國以城市為中心,很多人都說不是失敗了嗎,不是要汲取教訓嗎?當然要吸取教訓,當然不得不說裡面也有經驗。

比如說在北伐軍進上海之前,共派領導的糾察隊武裝已經奪取了上海灘的政權,而且是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孫傳芳和張宗昌的直魯聯軍被迫撤到長江以北後,當時在上海灘最有力的軍隊勢力就是共派的糾察隊武裝。

當時的上海灘盤踞的勢力當時就很清晰了,租界內盤踞著英法軍隊兩萬多人,還有駐紮在龍華的北伐軍一部,由白崇禧率領,但是人數最多群眾基礎最好的就是當時的糾察隊,但這只是暫時的紙面實力。

因為上海灘做為遠東大都市,最有活力最富有的東南財源之首,覬覦者眾多,尤其是蔣總司令在三月初的時候就派了楊虎、陳群到上海活動,目的只有一個,拉攏盤踞在上海灘的民間勢力。

何謂民間勢力?不屬於任何政治派別和官方群體,在上海灘的民間勢力有哪些呢?不用論哪些,民國上海灘不是有一句“春申門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論江湖道行,哪個比得了杜月笙。

因此楊虎、陳群一到上海灘,就秘密住在了杜公館,天天跟杜月笙低著頭合計怎麼對付糾察隊和工會,最後商量的辦法就是以組織對抗組織,杜月笙新成立青幫以外的江湖組織共進會。


全都以地痞、流氓、盜賊等江湖雜耍人物為主體,商定在四月十二日凌晨發動對糾察隊、總工會的進攻,杜月笙進行這一切活動的時候,糾察隊方面竟然並沒有得到太多的信息,有一股勢力正在暗中集結。

不管對付誰,對於這種新勢力按道理來講都要給予足夠的重視,而且杜月笙從三月中旬到四月初,一直活躍在上海灘的軍火市場,上海灘地下軍火幾乎全被他搶購一空,共購得槍支一萬兩千餘支。

這種情況就是在不正常了,一個江湖幫派大佬,買這麼多槍,而且楊虎,陳群雖然注意行蹤的保密,但他在杜月笙的杜公館和駐在龍華的北伐軍駐地之間往來密切,抓住他們的行動軌跡不難。

但是這一切都被糾察隊及領隊忽略,直到杜月笙的共進會會員包圍了糾察隊總部商務印書館和總工會總部湖州會館,糾察隊的人包括抵抗其實都是人不成系統,根本無力對抗杜月笙有目的成組織的進攻。


曾經一度佔據東南財源民國最大的城市,就這樣暗淡退場,後來的事情就很為眾人所知了,痛失好局往往意味著萬劫不復!


歷史三日談


在古今中外的戰爭史上,曾經誕生過大量經典戰役,這些戰役雖然不少都源於優秀將領那令人拍案叫絕的臨戰決策,但同樣也有讓人捶胸頓足的糊塗決策,最終痛失好局。那麼歷史上都有哪些痛失好局的戰爭決策呢?簡單為大家介紹三例:

淝水之戰苻堅:命令軍隊撤退導致潰敗

東晉十六國時期的肥水之戰,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前秦出動八十萬大軍結果卻被東晉八萬軍隊擊敗,此戰過後東晉穩固了南方統治,而前秦卻迅速分崩離析,北方再度進入了群雄割據的局面。

東晉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八月,前秦天王苻堅親率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以弟弟苻融為先鋒,大軍南下進攻東晉。乍一看前秦的八十萬大軍似乎很唬人,但這八十萬大軍其實分為了四部分:一是苻融率領的先鋒軍團,以二十五萬大軍向壽陽進發,但由於慕容垂的五萬兵力尚在救援襄陽,因此到達壽陽的其實只有二十萬人。二是從幽州、冀州徵調的軍隊,原定計劃自彭城南下。三是從梁州、益州抽調的軍隊,順流而下進攻荊州。四是苻堅率領的主力部隊,由長安出發,然後在項城與全國各地抽調的軍隊會和。

苻堅到達項城之後,各地抽調的軍隊尚未完全集結,而幽州、冀州的軍隊仍在彭城尚未南下,梁州、益州抽調的水軍則連船隻都沒準備好。之後,在得知苻融已經攻破壽陽後,苻堅不等項城的軍隊集結完畢,便“留大軍於項城,引輕騎八千,兼道就融於壽陽”。結果,前秦雖然有八十萬之眾,但實際到達戰場的只有苻融的二十萬,而苻融還分出五萬兵馬跑去進攻洛澗的胡彬了,因此正面戰場前秦其實只有十五萬人。然而即使如此,前秦軍隊仍然佔據著絕對優勢,更何況後方還有大軍集結。

前秦天王苻堅本想利用龐大的兵力一舉擊敗東晉,因而一開始其實存在著嚴重的輕敵思想,然而當梁成所率的五萬人被劉牢之全殲於洛澗後,頓時軍心士氣大損,苻堅又產生了畏敵的情緒。他與前鋒軍統帥苻融登上壽陽城樓,望見晉軍“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憂然有懼色”,主帥尚且如此,普通士兵可想而知。

十二月,雙方決戰於肥水,苻堅不顧將領勸阻,認為應該誘使東晉軍隊渡河,然後趁其半渡之時發動攻擊,於是下令前期你軍隊主動後撤。結果,就在前秦軍隊後撤之時,東晉降將朱序在前秦軍中大喊“前線的秦軍敗了”,導致前秦軍隊瞬間陣腳大亂,晉軍趁機發動猛攻,前秦軍隊大敗,先鋒苻融被陣斬。前線戰敗之後,前秦那剩餘的六十萬大軍,也就此逃散的一乾二淨。

“靖難之役”李景隆:因為搶功而錯失破城良機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於北平起兵靖難,迅速以北平為中心活躍於河北地區,建文帝朱允炆先是以老將耿炳文為帥,統兵13萬北上伐燕,然而卻在河北滹沱河地區被燕軍擊敗。接到前線戰敗消息後,建文帝在黃子澄的建議下,以李景隆替換耿炳文,抽調各地兵馬組成50萬大軍北上。

李景隆雖是名將李文忠之子,但卻是個紈絝子弟,“寡謀而驕,色厲而餒”,根本沒有軍事頭腦,不過即使如此,50萬大軍北上帶來的壓力仍然不可小覷,憑朱棣手中現有的人馬,根本無法正面抵擋。於是,朱棣以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他自己則率軍先去救援永平,之後則趁勢偷襲寧王朱權的藩地大寧,以求增強本方軍力,再與南軍正面作戰。

聽說燕王駐地率軍進攻大寧,李景隆立即出兵北進,於鄭村壩(今大興以東二十里)紮營,築壘圍攻北平九門,北平城中燕王世子朱高熾率軍死守,就連城中婦女也都登城向下投擲瓦石,協助守軍死守北平。

當時,都督瞿能負責進攻張掖門(另說彰義門),甚至一度攻破城門,李景隆卻擔心瞿能搶得頭功,要求瞿能率兵駐守城門,等待大軍後方大軍一同前來,瞿能無奈只得依令行事。然而,朱高熾豈會給他等待大軍的機會,隨即抽調兵力將南軍擊退,並趁夜汲水澆於城牆上,結果次日城牆結冰,南軍就此錯失了靖難四年唯一一次攻破北平城的機會,而李景隆則在隨後的鄭村壩之戰中被回軍的朱棣擊敗。

“薩爾滸之戰”楊鎬,貿然分兵以致被各個擊破

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1618年)正月至七月,努爾哈赤發佈“七大恨”誓師反明,率軍先後攻佔撫順、東州、馬根單等地,數月之間明軍損失達三四萬之巨。明廷於是急調兵部左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加派餉銀兩百萬兩之後,抽調川、甘、浙、閩等省兵力馳援遼東,同時通知朝鮮、海西女真葉赫部出兵策應。

經過長達半年多的準備,各路軍隊先後抵達遼瀋地區,明軍雖然號稱47萬大軍,但實際上只有11萬軍隊而已,其中宣府、大同、山西三鎮發精騎兵約三萬,延綏鎮、寧夏鎮、甘肅鎮、固原鎮四處發兵約2.5萬人,四川、廣東、山東、陝西、北直隸、南直隸發兵約2萬人,浙江發善戰浙軍步兵約0.4萬人,永順、保靖、石州各地抽調吐司兵及河東西土兵共約0.7萬人。此外則是海西女真葉赫那拉部約1萬人,朝鮮李氏王朝支援軍隊約1.3萬人。而後金方面則是傾巢而出,共計兵力約6萬。

明軍雖然集結完畢,但由於糧餉不足,士兵逃亡不止,再加上各支軍隊統屬不同,將帥之間掣肘極為嚴重。此外,由於朝廷根本無力負擔十萬軍隊長期作戰,因而自軍隊集結之後,明廷便不顧在遼東地區剛剛下過大雪的實際情況,不斷催促楊鎬進軍。

楊鎬在朝廷的不斷催促下,根本沒有時間整頓軍務,也顧不上道路泥濘,只得下令出兵。而為了防止各路軍隊之間相互掣肘,他下令分兵前進,其中總兵馬林率1萬5千人由北面發動進攻,總兵李如柏率兵2萬5千人由西南面進攻,總兵劉綎率兵1萬餘人會合朝鮮2萬軍隊由南面進攻,總兵官秉忠、遼東將領張承基、柴國柱等部駐守遼陽作為機動援軍,總兵李光榮率兵保障後方交通。結果,分兵前進的明軍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最終全面戰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