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的歷史為什麼很少提?

鹹魚談歷史


說起中國歷史的朝代,即使再不瞭解的人,都知道唐宋元明清。但是事實上唐宋中間還有一個時期就是半個世紀的五代十國時期。好多人都不清不楚五代十國到底什麼意思。為什麼又有朝代又有國家,他們之間到底都是什麼複雜的關係呢?

五代時期從公元907年朱溫篡唐開始,到公元960年陳橋兵變結束,共歷時53年,北方經歷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若從黃巢起事(878年)開始算起,到高粱河之戰(979年)結束的話,這段動盪時期共持續了101年。

沙陀人,曾依附突厥,也稱為“沙陀突厥”,在五代十國混亂之機,大舉南下直搗中原,建立了沙陀族人自己的政權,後唐李存勖、後漢劉知遠,後晉石敬瑭,這三個沙陀開國皇帝,都是在山西起家,從山西打出一片江山,只是存在時間很短,三個朝代加起來不足20年,一邊是沙陀人大量起用漢人,主動學習漢文化,完全按中原典制建立政權,一邊是戰亂頻繁政權更替,沙陀人不是被同化,就是被殺害。

五代十國是中國繼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之後,又一個長期分裂割據的歷史階段,960年趙匡胤就在陳橋發生兵變。自此,五代最後一個政權後周滅亡,宋朝從此登上歷史的舞臺。

五代時期的歷史沒有存在感,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

雖然時間很長,五代的歷史卻始終不被大眾所熟悉,在唐宋之間留下了一段缺口。五代時期的歷史之所以那麼沒有存在感,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

一個是人物與事件太過混亂,五代時期的人很熱衷改名和造反,以至於一個人會有兩到三個完全不同的姓名,又在四五個人手下都效過力,簡直亂成了一鍋粥。

另一個原因是這段時期的歷史太過黑暗,相比三國時期的曹劉孫袁,五代的主角大多出自社會底層(匪兵)與北方民族(戎狄),對於傳統的儒家禮義道德完全不理會。用當時一位大將安重榮的話說就是:“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耳。”


無論是對待士族文人還是普通百姓,當權者往往都隨意殺戮,人民只有在少數不愛折騰的皇帝當政時才能得到絲毫喘息。而中國傳統文人士大夫們所看重的君臣、父子、夫妻之道(三綱),在五代時期也都被踩得粉碎。

五代時期政變頻發,君臣之間往往毫無信任,君主動輒族誅臣屬,臣屬也常常起兵反叛。將領們一有機會就會開始蠢蠢欲動,皇帝像走馬燈一樣的輪換。

父子之間,家族輩分形如無物。為了權勢到處認爹認舅認爺爺的情況比比皆是,甚至出現養子繼位、一朝三姓的荒唐事。父親殺兒子、兒子弒父親等背棄人倫之事更是屢見不鮮。

夫妻之間的關係亦如前兩者。君臣共妻、父子聚麀、兄弟同寢、舉家淫亂之事比比皆是。男人的妻子多多益善,女人的丈夫也不斷變更,一但打了敗仗往往老婆閨女全被人家收走,勝利者也不怕喜當爹做綠帽王,妻子前夫的兒子也都收作自己的兒子,甚至皇位都可以照傳。

這些違反禮義人倫之事,在傳統中國文化觀點乃至現在的價值觀來看,都是不可理喻的。所以這段歷史在後世很少被文人們所提及,甚至是刻意隱掉這段歷史,以免擾亂人心。

與北方五代同時期,南方前後出現了九個割據勢力,包括南吳、南唐、吳越、南平(荊南)、南楚、前蜀、後蜀、南漢、閩,與北方後期出現的北漢並稱為十國。

這些國家的君主,有的稱帝有的稱王,有的向中國(北方中原王朝)稱臣,有的則愛答不理。相比三國時期吳國與蜀漢,這些國家幾乎都沒有什麼南征北伐的雄心壯志,而是偏安一隅,樂於發展經濟與文化,沒事寫寫詩詞修修仙,和其他國家搞搞貿易戰爭。


五代時期動盪帶來歷史影響

安史之亂後,華北地區由於受到割據藩鎮和五代各朝長期混戰的嚴重破壞,人口大量外流,使中原地區千里無人煙。北方耕民大量南遷,使得北方農業生產無以為繼,在相當長時間內都處於一種停滯的狀態。而在南方,雖也不免遭到戰爭的破壞,但在十國時期,相對華北而言,南方的重大戰事較少,政局也比較安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是推動了經濟重心的南移並使之穩定。可以說五代十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兩宋繁榮奠定了良好基礎,也使得整個古代經濟繼續往前發展,起到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宋朝建立後,行政區劃也大多按照十國原有的邊界來設計,後來又被明清所承襲,所以一直到今天,南方各省的邊界都和當年南方各國的邊間近似吻合。

十國之外,越南地區(交趾)也是在這個時候從中國分裂出去,後宋朝兩次征伐都以失敗告終,元明兩朝亦未能完全收復,基本是奠定了越南的獨立狀態。西北的華人和胡人也建立了一些割據政權,其中党項人建立的定難節度使政權在後來脫離了宋朝,建立了西夏國。即便五代歷史如此之亂,作為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仍然不應被我們所遺忘。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五代十國”——這是介於唐宋之間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五代”(907~960年)具體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十國”是指在我國長江以南地區同時期(902~979)年存在的十個割據政權:南吳、南唐、吳越、南楚、前蜀、後蜀、南漢、南平(荊南)、閩國和北漢。

至於為什麼這段歷史很少為現代人提及,我總結了如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其所處的年代,在政治開明、文化燦爛的大唐與經濟發達、百姓富庶的趙宋之間,這一時期的局勢複雜,爭鬥頻繁。根本就沒有可以拿出手的東西和它前後的兩個大一統王朝相比。處於兩顆耀眼的明星之間,它的暗淡可想而知。

其次,中國人的觀念裡,總講究個大一統、大團圓,而五代十國卻是一段分裂割據的歷史時期,不符合國人對強大、統一中國的文化傳承與精神需求。

第三,五代十國雖然存在的時間較短(902~979年),但其中紛繁蕪雜的局勢與關聯總讓人剪還斷、理還亂,若不是專門研究此一段歷史的史學家們,恐怕對其中的事情很難說明白。在大多數人的意識裡,恐怕都不知道這段歷史是怎樣的一個存在。


中國古代民間案件探析


五代十國想成為時代“網紅”,它還不夠格。他沒有秦漢的國家強盛、沒有唐宋的詩歌燦爛,沒有春秋三國的英雄輩出。五代十國有的,只有卑鄙的以下犯上,屈辱的割地稱兒臣,倚強凌弱毫無道義、父子相爭倫理紛亂。


統治者不願提及它:統一五代十國的是趙匡胤。他本人和之前那些黃袍加身的亂臣賊子一樣,在前朝的俸祿中壯大自己,反叛舊主,勉強統一黃河長江流域,未來卻未可期,他不希望自己也如五代各舊主一樣被下屬推翻殺戮。對於五代時期的那些破事,他想,不提也罷。


史學家不願提及它:五代十國這些朝代和割據勢力,平均國祚20-30年,時間連人的一輩子都沒達到,卻出現多個君主更替,意識形態文化未形成,政權更替令人應接不暇,史學家如果想為國家立紀、人物立傳,除了流水賬,寥寥無從下筆。


文學家不願提及它:一個時代應有一個時代的精神,頌揚傳世,惠及後人。這個爾虞我詐,野蠻征伐的時代,造成天下人心喪亂,禮崩樂壞,傳統儒家思想,在這個時代被粉碎殆盡,“城頭變換大王旗”,除了血腥的戰爭和政變,沒有浪漫的詩意、沒有激昂的情懷。


中原百姓不願提及它:五代十國多數王朝為異族政權,對漢地百姓進行殘酷迫害和殺戮,後晉臭名昭著的兒皇帝石敬瑭,將燕雲割讓異族,令漢民族在之後的約500年,一直處於遊牧民族的統治和威脅下,成為中華歷史地緣政治大倒退時代。


歷史教科書不願提及它:<strong>一箇中華歷史中大分裂大倒退的時代,催生出一系列被史學家稱為“後”的朝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沒有一個配得上大統一朝代的文治武功的光輝燦爛。整個朝代發展過程泛善可陳,這樣的時代,對後世無啟示,老師不願意講,學生不願意學,考試不怎麼考,成為雞肋時代。



先啟歷史認為:每一個人都是時代的參與者,當一個人擁有機會改變這個時代命運的時候,只有他勵志推動歷史巨輪的前進,才有可能成為這個時代的英雄,即使作為芸芸眾生的小人物,也應秉持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青史垂名的,是那些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人,不管他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五代十國中那些自私兇殘卑鄙的當權者,可能在有生之年實現了自己的野心,但是,最終卻逃脫不了時代的評價,遭到後世的忽略甚至千古唾罵。

先啟歷史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講一下五代十國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

五代十國指的是從唐朝滅亡至宋朝統一中國這一藩鎮割據時期。五代十國中的“五代”和“十國”大部分時間都是並存的,五代是指公元907年至960年,十國是指公元907年至979年。

大唐倒下以後,各個藩鎮紛紛獨立成一個個國家,他們深知“得中原者得天下”,所以他們中間最牛x的國家,就會問鼎中原,成為全國的中心。然而這個中心的位置有太多人惦記了,一個不小心,就分分鐘滾下來,這裡輪番出現過五個朝代,分別是:梁、唐、晉、漢、周。後世為了區別他們跟歷史上重名的朝代,就在朝代前面加了一個“後”字,也就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他們統稱為五代。

在五代輪番在中原走秀的同時,還有一些一輩子也沒能走上中原秀場的國家,前前後後加起來共有十幾個,他們統稱十國。可以這樣理解,佔領中原的就是五代,中原之外的國家就是十國。

五代十國這一歷史時期的主線在五代,十國都是來打打醬油,在歷史上露個臉就沒有然後了,在五代輪番上臺的時候,十國就經常被削,等五代結束,還沒被削死的十國,直到979年,才被宋朝全部消滅,這時候大宋才重新統一了中國,這十幾個國家分別是: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北漢……

從公元907年至979年宋朝重新統一中國,七十多年時間,大大小小的國家更是十幾個,五個朝代如走馬觀燈般輪番上臺,這也是我國曆史上極為混亂的一段,本來史料記載就少,再加之那段歷史又比較黑暗,所以後世都很少提及。

還有,在這一歷史時期出了一個大漢奸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還出了一個詞壇高手南唐後主李煜。





歷史大家談


中國上下五千年有兩段歷史不太為人所熟知,一個是五胡十六國東晉南北朝另一個就是五代十國了。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存在感不強,主要有兩個原因。

1.第一個原因是“亂”中間政權太多而且存在的時間很短。像走馬燈一樣你方唱罷我登場,政權更替頻繁人物眾多事件繁雜不容易研究。

五代十國這個概念出自歐陽修所修的《新五代史》,其中把先後佔據中原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政權成為五代。北宋大學者邵雍有首詩來形容五代亂世:

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都來十五帝,播亂五十秋。

五代王朝短短五十三年,共有五個朝代八個姓氏十五個皇帝。各個王朝期間戰亂政變不斷,有父子相殘的比如朱溫被兒子篡位殺死。兄弟相爭的如後唐李從珂殺李從厚,期間幾乎沒有幾個皇帝是正常繼位的。其中還有後晉勾結北方契丹滅亡後唐,後晉向契丹割讓幽雲十六州高祖石敬瑭向比自己小的遼太宗耶律德光稱兒皇帝。後晉少帝石重貴反抗契丹被契丹所滅。

《新五代史》又把周邊主要是南方的楊吳、馬楚、南平、前蜀、後蜀、閩、南漢、南唐、吳越和北方的北漢十個政權成為十國。實際上還有很多割據政權沒有算在其中,比如劉仁恭劉守光父子的桀燕和李茂貞的岐秦政權等。其中南唐是楊吳權臣所建立,南唐攻滅了馬楚和閩國。前蜀和後蜀都是四川的割據政權,前蜀王氏被後唐所滅。後蜀是後唐大將孟知祥建立,後被北宋所滅。

2.和魏晉南北朝相比五代十國時間更短,存在感更加弱。五代十國從唐末其形成期間算上到北宋統一各國也不到一百年的時間,五代十國在唐朝和宋朝之間。唐朝和宋朝感覺好像是距離很遙遠一樣,實際上兩個王朝相隔只有五十多年。

其中五代從第一個王朝後梁到北宋取代後周只有53年的時間,自公元907年黃巢起義軍降將朱溫逼迫唐哀帝禪位建立後梁始。到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取代後周建立北宋為止。

十國由902年南吳楊行密被唐朝封為吳王開始算起,到979年宋太宗趙光義滅亡北漢為止。共經歷77年的時間,由於政權多而且混亂和存在的時間不長所以五代十國很少被提及。

俗話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五代亂世梟雄輩出,但是大多旋起旋滅不得長久。要想成為一個成功的領導除了精通管理技巧之外,還應該懂得自己的百姓部下需要什麼。明白大多數人的心理,才能無往而不利。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4238038061688272"} --}

湘淚飛蝶


小編只談一下個人見解,不當之處還請見諒,希望能夠互相學習。

五代十國(五代:907年-960年,十國:907年-979年),一般是指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統一中國本土為止。五代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權;十國是指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幾個割據政權。


其實縱觀《新五代史》《舊五代史》,可以看出,五代亂世,英雄輩出。但之所以現在很少提及諸如槍神王彥章等五代的英雄,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五代是亂世,和當今倡導的和諧社會有些“不兼容”。

2、梁、唐、晉、漢開國君主性格上陰暗面比較明顯,子孫又都是昏君,歷來都是當做教訓用來警醒後人的,所以學習意義不大。

3、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歷來受到中國人,特別是華北地區人民的痛恨,這使得清朝時期從北方入關的滿清統治者比較忌憚,所以提及很少。

4、五代時期的時間軸不像三國時期那麼好把握,記錄第一手資料的《舊五代史》又長期被擱置,加上宋初對太祖陳橋兵變的極力掩蓋,以及後世君王出於維護統治需要,對五代的國君犯上奪權的貶低(五代的君主全是造反起家的),導致五代歷史流傳較為小眾。

5、五代時很多著名人物並非是漢族人,所以在民族認同度上不如三國時期的亂世英雄。


龍叔話歷史


什麼是五代十國

在中國的歷史上,五代十國可能是最沒有存在感的,估計很多人連所謂的“五代”“十國”都數不清楚。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 )與十國(902年-979年 )的合稱。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朝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十國-前蜀(891-925)、後蜀(925-965)、吳(892-937) 、南唐(937-975) 、閩 、楚 、南漢 、南平-荊南 、吳越 北漢 。

五代十國曆史的透明期

五代十國時間十分短暫,滿打滿算也不過五十餘年。其政權更換速度都快趕上民國更換大總統了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那就是“亂哄哄,你未唱罷我登場”。

五代十國出現了多個政權並立的情況。五十餘年裡,中國的疆域、人口、國族都處於割據和對立狀態。唐朝亡了以後,五朝--梁、唐、晉、漢、周相繼登場,主要統治在北方區域,而南方陸續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等,在加上北方的北漢號稱“十國”,其實不止十個,還有晉、燕等割據政權。如此混亂,遠遠甚於十六國時期。這些都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極其罕見的。

上一次出現這種政治、經濟、文化體系各自為尊的狀況還是春秋戰國時代。但春秋戰國時期,至少還共享著或曰中原文明的文化體系,即使大國如楚國,還是會因為不服周禮而被視為蠻夷。五代十國的社會形態更類似於西方歷史中常見的城邦狀態。南方遍地稱王。

作為一段充滿異質性的歷史,一個夷狄政權反客為主佔據中原的年代--五代的政權基本都不是漢族,後唐、後漢都不是,他們其實是沙陀族。也因這段歷史漢文化受到了極大衝擊,中華文明險些中斷,所以後世對這段時期的歷史較少提及。

按照史學泰斗饒宗頤在《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中的論述,五代十國是有違史學正統的旁門左道,是禮崩樂壞的畸形兒。

中國自古有盛世修史的傳統,作為亂世的五代十國,本來保留下來的記錄就不多。再加上歷代史學家出於正統論的輕視,五代十國自然成了中國歷史的小透明。

<strong>

如今那些在五代十國中的勝出者早就被世人遺忘了,人們只記得大將李存孝和南唐後主李煜的故事而已。


貪戀長安韻


五代十國乏善可陳且遺禍無窮。

首先,中國人的最高政治美學是追求統一,縱觀五代十國都是些小朝廷,草頭王。沒有一個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對歷史構成影響,五十三年從頭到尾乏善可陳。末了的後周稍有起色,不過轉瞬即逝。

其次,就分裂而言南北朝也是大分裂,但它像在煮一鍋粥!南北對峙,由北向南彼此攻伐帶來了民族,宗教,文化的深度融合,揭開鍋蓋它開啟了一個光耀千古的新時代,人家是一鍋“八寶粥”!再看看五代十國,就像是“炒豆子”,翻來炒去,掀鍋蓋一看依舊還是一盤散沙,並沒有像南北朝結出個“隋唐”的果實。

再次,北方的梁唐晉漢周從朱溫開始就是以政治投機確立的王朝。而且北有契丹南有十國,相對較強的五代也不過是塊“夾心餅乾”,食之無味。南方十國更是些蠅營狗苟的勢力貨色,從來沒有打算過過江爭取中原,只是苟延殘喘等待中原王朝招安。北宋三代帝王數次傾國大戰都奈何不得北方的契丹。而南方十國趙宋統一時就像一場觀光旅遊,予取予奪。

最後,五代有三朝(唐晉漢)都是沙陀人。他們既沒有能力影響中原,更沒有能力統一中原。更可悲的是五代至宋依舊沒有解決北方威脅,反倒是從此一而再再而三北北方民族拿下。契丹遼、女直金、党項西夏、蒙古大元、滿洲後金,從五代起將中原勢力引入衰微期。從時間軸看五代十國炒出來的一鍋豆子直到民國才算結出了果實。

此處申明不是對蒙元和大清有意排斥,只是從趨勢看事實如此。



者之一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中華民族歷來就是漢為正統,包括清朝後來也被漢名族同化,直至推翻。五代十國,當時政局動盪,民不聊生。同時又是外夷名族南下建國,南朝又動亂不堪。作為本土的漢人自然不會有多少好感。直到後面北宋的出現。



飄香一劍35


“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

“吳唐吳越前後蜀,南北兩漢閩平楚。”

在我國曆史當中,有過幾次長時期的政權割據、天下分裂的階段,最為著名的,當屬漢朝之後的三國時期。而五代十國也是類似這樣的一個混亂時期。

然而,細心的人們發現,歷史書上對五代十國的介紹只是匆匆幾筆帶過,歷史課上老師講的也不多,翻閱一些文獻資料,相對來說記載也是甚少。難道這段歷史藏著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嗎?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公元907年,朱溫逼迫唐哀帝禪讓,建立後梁政權,五代十國正式拉開序幕。歷經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最終於公元979年,由趙匡胤建立的大宋政權統一。至此戰亂六十多年,經過五個朝代更迭,十來個小國先後覆滅。

這段時間發生了很多事,也出過很多英雄人物。可歷史文獻記載的少之又少,大概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戰亂結束後當政者對這段歷史的刻意迴避

宋太祖趙匡胤的登基,源於在陳橋兵變的黃袍加身,此事明眼人都知道是怎麼回事,經常提起來必然不那麼光彩。因此在宋朝趨於穩定後,當政者刻意迴避這段歷史,來掩飾趙匡胤的“名正言順”。

第二:民族認同感不高

這段歷史,大多數的著名人物都是由沙陀或契丹組成,不像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很多都是漢人,在民族認同度上面大大不如三國。

第三:供後人學習意義不大

五代的君主均為造反起家,政權稍稍穩固後,便貪圖享樂。子孫等即位者,也都是昏庸無能,最終丟失江山。

第四:元、清對此事的隱瞞

由於後晉高祖石敬瑭認契丹人為父,又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造成歷史上中原地區很長一段時間失去了北方的屏障,只能一次又一次被動的抵抗遊牧民族南下。而契丹人在燕雲十六州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對華北地區人們產生了很深的思想陰影。元朝和清朝作為少數民族掌權,為穩固地位,避免觸及當年受契丹族人帶來的傷害,刻意不提及這段歷史。

第五:歷史貢獻較小

五代時期前前後後六十多年,出現如此多的政權,但對歷史的發展卻沒什麼貢獻,戰爭和頻繁的政權更迭也導致了大量文獻的遺失以及科技與文明的衰敗。

五代歷史雖短,但也出現過不少英雄人物,諸如槍神王彥章之輩。這樣一段歷史,可說的很多,必說的很少,最應為世人所明白的,也許只是"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個道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