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智慧:剖析城濮之戰戰前的謀篇佈局,領悟戰爭奧祕!做人安身立命亦如此!

我上文 寫了柳下惠憑藉自己的智謀,用一番言語使得齊國退兵。我國的熱血青年,在文末評論時,說起了中印邊境問題。有人揶揄小編,分析的這麼頭頭是道,能不能用計謀使印度退兵?有人乾脆說到,乾脆跟印度幹一仗,揚我國威!

歷史智慧:剖析城濮之戰戰前的謀篇佈局,領悟戰爭奧秘!做人安身立命亦如此!

我也無言以對,毛主席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對國際、國內局勢不甚了了,對印度的目的、動機完全不明白,所以不敢妄加評論!我相信的是,我們的國家領導們是英明的,他們會深入研究,充分考慮,作出對我國最有利的決定;我確定的是,戰爭不是打架鬥毆,兩國爭鋒需要勇更需要智!

今天我們一起復盤一下春秋時期,兩個超級大國晉國與楚國,一決雌雄的城濮之戰!

晉文公流亡十九年,終於回國繼位,舉賢任能,賞罰分明,國家很快安定下來,這樣的大國,只要不自己內部瞎折騰,實力必然會扶搖直上,晉文公有了承襲齊桓公霸業的想法!

南方的楚國,幅員遼闊,早就有稱霸中原的野心,之前被齊桓公和管仲打壓著,不敢妄動,如今趁著中原沒有新的霸主,也要把握機會,把勢力範圍向中原進一步擴大!

歷史智慧:剖析城濮之戰戰前的謀篇佈局,領悟戰爭奧秘!做人安身立命亦如此!

兩個超級大國,有同樣的野心和夢想,勢必要一決高下,缺的只是一根導火索!

導火索很快就來了!柳下惠幫助魯國勸退了齊國軍隊之後,害怕齊國再次入侵,於是聯絡楚國,慫恿楚國一起打擊齊國。楚國一直是強國,樂不得的插手中原事物,於是愉快的參與行動,楚國和魯國一起小小教訓了一下齊國。

楚國佔到便宜,覺得意猶未盡,決定在找找宋國的麻煩。宋國抵擋不住,向晉國求救,晉國決定借援助宋國為由,樹立威信,一舉稱霸!

照理說直接派兵去救宋國,和楚國直接幹仗就行了。但戰爭不是這麼簡單,不是針鋒相對的直接打成一團,如果戰爭只是兩個國家的事情,那超級大國們早就一一的幹掉那些小國,兼併他們的土地和人口了。

如果爭霸就是兩個超級大國面對面幹一仗,也就簡單了。此時,或許我們能夠稍微理解為什麼中國總是避免開戰了,因為和中國起摩擦的,都是美國背後支持的炮灰,中國和他們打沒什麼意義,反而很可能落入敵人精心佈置的陷阱。

晉國也是儘量避免和楚國正面衝突,畢竟兩個超級大國真的直接幹起來了,影響太大,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不到最後關頭,誰也不願意孤注一擲啊!

歷史智慧:剖析城濮之戰戰前的謀篇佈局,領悟戰爭奧秘!做人安身立命亦如此!

晉國的策略是,你楚國打我晉國的小弟,宋國;那麼我晉國就出兵打你楚國的小弟,曹國和衛國,因為這兩個國家在晉文公流亡時,對晉文公很不禮貌,打他們也算是師出有名,不會被國際輿論說成是以大欺小!而楚國如果移兵來救這兩個小國,那宋國的威脅也就自然而然的解除了!

這和晉國直接發兵救宋國有何不同呢?第一,出兵救宋,就相當於公然和楚國為敵,這很突兀,畢竟楚國之前對流亡的晉文公很禮遇,主動跟恩人打仗會失去輿論支持,況且晉文公還有退避三舍的承諾呢,哪裡能自己打自己臉!第二、晉國派兵打曹、衛,師出有名,因為這兩個國家曾羞辱過晉文公。第三,曹、衛是楚國的小弟,小弟受欺負,大哥不能不管,如果不管,以後就沒有小弟認你這個大哥了。沒有小弟的支持,何談稱霸!晉國這就叫攻其必救,然後以逸待勞。這招兒被後世的孫臏運用的爐火純青,圍魏救趙就是經典案例!第四、楚國如果來救曹、衛,就會放棄對宋國的攻打,宋國得救了,照樣會感激晉國。第五、楚國出兵來救曹、衛,晉楚面對,有可能通過談判手段解決爭端。第六、談判不成,打起來了,晉國名義上也是被動迎戰,不會被國際輿論說成是忘恩負義!

歷史智慧:剖析城濮之戰戰前的謀篇佈局,領悟戰爭奧秘!做人安身立命亦如此!

看到沒,僅僅是發兵的著力點,背後就有這麼多的彎彎繞,怎麼能認為,戰爭就是兩個對手直接憑武力解決問題呢?

為什麼中國不肯輕易的和印度開展?如果戰爭只發生在中國和印度之間,中國早就把印度滅上一百回了!作為中國,必須要思考,印度出兵的動機是什麼,印度背後的大哥是誰,是什麼態度;中國的盟友是誰,會不會鼎力相助,會不會陷入多面作戰,而沒有幫手的局面。真的要開戰,是主動開戰,還是被動應戰比較好,哪種辦法更能獲取國際輿論的支持,怎麼做更合情合理,名正言順!好複雜啊!

戰爭形勢,瞬息萬變。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連一代兵聖對待戰爭,都如此謹慎,我們怎麼能視戰爭如兒戲呢?

孫子又說:夫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夫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什麼意思,就是作戰之前,全盤考慮,勝算大的,打贏的概率就大,勝算小的,打贏的概率就低!更何況不做任何謀劃,貿然開戰呢,簡直是必敗無疑!

歷史智慧:剖析城濮之戰戰前的謀篇佈局,領悟戰爭奧秘!做人安身立命亦如此!

那作戰前,考慮什麼呢?孫子也告訴我們了,重點考慮五個方面: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道:道義,名義,輿論。名正言順,理所應當,這樣內部會團結一致,外部也能獲取最大的支持!

天:一方面是天時,也可以認為是陰陽,寒暑,時令。

地:作戰地點。高下,遠近,危易,廣狹。

將:將領。對將領的要求是:仁,智,勇,嚴,信。

法:法令,制度,軍規!

從這五個方面考慮,誰的優勢更大,誰獲勝的幾率就多!城濮之戰前,決定了發力點,這不僅決定了戰爭地點,還確定了戰爭名義。除此之外,還選拔任命了稱職的將領,制定了軍規軍紀,這些我們就不一一分析了。總之,晉國出兵前,通過謀篇佈局,在孫子強調的五個方面,都有嚴密細緻的考慮,雖然他們當時沒有孫子兵法的理論指導,但是行動上卻暗合了孫子兵法的奧妙。勝利是可以期待的!可是,古往今來,有多少戰爭,領導者們知道有孫子兵法,做的決定卻與孫子兵法的思想背道而馳,那失敗也是在所難免的!

戰爭如此,做人何嘗不是如此。戰爭在大的方向上,需要考慮五個方面,做人呢?你有沒有想過,當你做每一個選擇,每一個決定之前,需要思考那些方面,哪些問題是決定你成敗的關鍵因素?如果之前沒有想過,之後真的應該認真思考了,當然這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個過程是艱難的,甚至是痛苦的。可是這樣思考的多了,我們就會養成正確的思維模式,有了所謂的“套路”,有了一定的行為處事的準則,我們就會慢慢的不在迷茫,我們的思路總會保持清晰!面對龐雜的海量信息,通過我們業已形成的準則,自然能篩選出真正對我們有價值的信息,這就是所謂的機會。為什麼有人總能看到機會,有人總是和機會擦肩而過,原因大概就在這裡吧!

戰爭是國之大事,存亡之道,人生的選擇,何嘗不是?

今天先說到這裡,後面我們詳解城濮之戰,有更多深奧的智慧等著我們一起挖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