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宿”因何得名?


二十八宿的“宿”,本是旅行過宿之意。古人認為月亮運行一週需要27天半的時間、它每天都要宿在一地,一個月就要更換28個地方,這就是二十八宿的由來。實際上,它是月亮運行的座標。

“二十八宿”因何得名?


關於二十八宿的部分名稱,早在商代的甲骨文及《尚書・堯典》裡就有記我:《周禮》的“周官”和“春官”中出現了“二十八星”一詞。全部的二十八宿名稱是在成書於公元前239年的《呂氏春秋》中被記錄下來的。那麼,《呂氏春秋》是關於全部二十八宿名稱的最早記載了嗎?當然不是。

誰也不會想到,迄今所發現的關於二十八宿全部名稱的最早文字記錄竟然出現在一件衣箱蓋上!

“二十八宿”因何得名?


1978年在湖北隨縣描鼓墩這個不為人們熟知的地方,發現了震驚世界的戰國早期曾國君主乙的基葬。該墓坑建築在紅砂岩中,平面呈多邊形。基室分北、東、中、西四個部分,內葬主棺兩重,陪葬棺21具,狗棺一具,出土隨葬品近萬件,包括青銅禮器、兵器、樂器、竹簡、生活用器等。其中有很多文物是非常罕見的,如數十條大小婚龍纏繞的青銅建鼓座,系首次發現;北室出土的銅殳是第一次出土的有具體形制的古代殳;鏤空別透的銅尊、盤,是已知中國較早的失蠟法工藝製品;中室出土的樂器,計有編鐘、編各、鼓、瑟、笙、排簫、竹笛等124件,在發掘的戰國墓中,出土樂器之多、品種之齊全、器形之完整,無出其右者。尤其是所出一套編鐘,共64件,是戰國編鐘最大的一套。鐘上有體銘文2800字,多數是音階和樂律銘文,是研究先秦音樂史的珍貴資料。該墓還出土了豐富的古文字資料,除器物上的文字外,還有240多枚竹簡,總字數在一萬以上,內容涉及天文、地理、官制、儀、音樂以及曾和楚,晉、申、周等國的關係等多方面的情況,那件激動人心的衣箱也出土於這座基中這件衣箱的名字叫“置”,其蓋面呈拱形,四角各向外延伸出一個把手,長82.8釐米,寬47釐米,高19.8釐米,內壁紅,外面髹黑漆,並以紅彩繪出圖像和文字。蓋面中用租筆書寫一個大禁文“鬥”字,田繞“鬥”字是一圈用文書寫的二十八宿古代名稱,在造面的一端繪青龍,另一端繪白虎,二者頭尾方向彼此相反,四角還有簡單的“回”形圖案,古人把二十八宿與神話中的四象結合,劃分為東方蒼龍七宿,南方朱雀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北方玄武七宿,通稱為四官或者四宮。

“二十八宿”因何得名?


一般認為四宮出現在漢代以後,那麼這件漆上的圖像,同樣把二十八宿劃分為四象的年代提前到戰國初年。蓋面上的青龍和白虎正好處於東方和西方的位置,至於朱雀和玄武則很可能是蓋上安排不開而沒有畫上。蓋中心大"鬥”字,表現了當時人們對北斗星的認識。古人發現北斗星的運行與其他星辰不同,它不沒於地下,只繞著北極星迴轉,並且居於天體的中央,是控制四方的群星之王,這幅函中的“鬥”字就代表了北斗星,它的地位如此突出正是人們崇拜北斗的一種表現。

“二十八宿”因何得名?

據研究,曾侯乙基的確切年代是公元前433年左右,因此這件漆蓋也就成為中國今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天文文物之一,其上面的二十八宿也是迄今發現的關於二十八宿全名稱的最早文字記錄和二十八宿與四象結合最早的圖像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